<p class="ql-block"> 又到除夕,大街小巷已空空荡荡,昨天还人头攒动的餐馆、菜市场大多关门歇业,中百超市仍在营业,进去转了转,发现供应充足,只是顾客不到往日的三成,顺便买了一些备用的蔬菜,发现没怎么涨价,问营业员春节关门不?回答是不关门,但营业时间会比平时缩短一些。</p><p class="ql-block"> 马路上到处张灯结彩,把年味渲染得越来越浓厚,车辆和行人的减少让这座城市渐渐远离喧闹和嘈杂,归于平静和安宁。许多人终于可以放下繁忙的工作,开始充分享受轻松带来快乐,这种快乐传染速度极快,整个城市都受到它的影响,弥漫着慵懒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此时无数人和车辆正拥挤在火车站、机场以及高速公路上,回家团圆、旅游过年如同一股席卷中国大地的风潮,把人们的梦想带到了远方。对于众多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远方不是殷殷期盼的未来,而是念念不舍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部队大院里过年,有几个场景无法忘怀,一个是小灶食堂做的樟茶鸭子、烧白、夹沙肉等,味道绝美,成为终身所爱。另一个是跟着父母去别人家拜年,那时没有红包,但能收到叔叔阿姨给的糖果,如米花糖、桃片、酥糖等等,嘴里心里塞满了甜蜜。那时候放鞭炮不舍得一挂一挂地放,而是把成挂的鞭炮一个一个折下来放在口袋里,一会儿放一个,一会儿放一个,一百响的鞭炮要放好几天,最过瘾的是放二踢脚,把它竖在平地上,周围人远离,点捻子时手总在发抖,点着后捂着双耳迅速跑开,随后嘭嘭两声巨响,心里顿时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的时候在农村过年,年关将近时知青点的知青都回城里去了,留下我和另外一位男生负责看守,知青点厨房的横梁上挂着一小块宰杀不久的猪肉,米缸里有少量米,地里有一些被霜打蔫的蔬菜,这便是我们过年的食物,正当我们发愁没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忽然在不远处的田埂边发现了一只死鸡,身子还没有僵硬,是得鸡瘟死的?还是吃农药死的?管它怎么死的,我们毫不犹豫地把它捡回来,开水一烫,拔毛开膛,然后一把火烧熟,成就了一道下酒美味。后来邻近大队的留守知青跟我们说,他们趁着农民过年放松警惕之际,潜伏到村庄附近的田野里,用狗蛋炸死了一条跑到村外的大狗,整整一个春节都没吃完。那个时候农村虽然贫困落后,但生产大队的干部对留守知青都很关心,纷纷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年饭,我们也来者不拒欣然前往。农民家的年饭大多能弄出一大桌菜,但是仔细一看,不少是普通的家常菜,真正的“硬菜”只有两三个。吃饭时家里的女人都不上桌,主客座次也有讲究,让我们不太习惯的是桌上的美味虽然多,但却不能敞开肚皮随便吃,主人端杯我们才能端杯,主人的筷子夹哪个碗里的菜我们也要跟着去夹,而且菜送入口中之后主人便放下筷子,我们也要放下筷子,当主人再拿起筷子时我们也才能再拿起筷子,总之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去随意夹菜。前面提到的“硬菜”中有一道菜最受大家喜爱,方桌上放一个铁炉子,烧着碳火,上面架一口锅,里面煮的菜大致分两层,底层是土豆、萝卜、豆皮等素菜,上面铺了厚厚一层肥瘦相间的猪肉片,锅里的汤开了,咕嘟咕嘟冒着泡,猪肉的油慢慢浸入汤中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当夹上一片猪肉放入口子时,便有一种“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参军八载曾多次在部队过年,最难忘的是一九七九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前夕在广西边境过年的情景,除夕的早上,天蒙蒙亮战士们就全副武装开始爬山训练,爬到半山腰时,山下的冲锋号就响了起来,一遍,两遍,没完没了,逼着已经筋疲力尽的战士们咬紧牙关,拼上老命往山顶冲去。上午新兵练习射击投弹,我和其他老兵练习单兵进攻,包括受领战斗任务,向冲击出发阵地运动,防毒气袭击,用炸药包在雷场中开辟通路,发起冲击,大喊杀声,向敌工事投弹,抵近射击、刺杀,越入堑壕搜索残敌,等等,从山脚到山顶,两三百米距离,一趟接一趟,汗流夹背,气喘吁吁,然而战士们斗志昂扬,信心十足。下午连队终于放假,因为住在农民家里,洗澡不方便,只能简单擦洗,换身干净军装,我特地去生产队小买部买了香烟和一瓶酒,打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和班里的战友。晚上连队会餐,一个班围着一盆菜,里面有红烧的猪肉和鸡块,主食除了大米饭还有村民送来的用芭蕉叶包裹的糯米粑粑。晚饭后全连战士集中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久久回荡在战士们的心中。它是庆祝之歌,胜利之歌!</p> <p class="ql-block"> 离开部队转业到银行工作三十多年,春节年年过年年各不同,其中有一年本人担任银行培训中心(挂牌四星级旅游饭店)负责人,春节前的客房和餐饮天天爆满,没想到除夕一大早总厨慌张地跑来报告,说有四个中餐炉头师傅突然辞职走了,只剩下三个师傅,而当天十几个包房和中餐大厅的年夜饭都订出去了,这可是涉及几百名顾客的大事,当时的情况如天塌一样令人猝不及防,然而本着顾客至上服务至优的信念,我和总监、总厨一起,顶风冒雪外出联系各种关系,终于从武汉最著名的本邦菜馆-湖北三五醇大酒店借来了两名优秀的炉头师傅,在他们的帮助下,培训中心除夕的团年宴圆满落幕,当紧张的心情松驰下来时感觉夜空中闪耀的礼花是那样灿烂夺目。</p><p class="ql-block"> 那时过年每到初一我都要赶到酒店,自掏腰包给当天上早中晚班的所有员工发红包,虽然金额不大但里面装的是一份感恩一份祝愿,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祝福他们新年快乐。</p> <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人们过年最难忘的恐怕要数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除夕之夜全家人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联欢晚会的节目吸引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让他们目不转睛,让他们哈哈大笑,让他们潸然泪下,让他们熬夜到了凌晨。</p><p class="ql-block"> 那时放鞭炮也是一大特点,特别是除夕、初一、初三几个日子,城市上空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劈劈啪啪,烟雾腾腾,即热闹非凡,又着实污染了环境。</p> <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最近十来年老百姓过年的方式有了各种变化,比如家庭的团年饭不在家里做了,都到外面酒店去吃;押岁钱从一二十块涨到了几百块甚至更多,年幼的孩子给长辈拜年时除了祝新年快乐以外,还会加上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而广大的年青人喜欢去外地旅游,对于走亲戚已经不感兴趣……,等等。虽然这些变化乃时代造化,但是春节的主题依然未变,那就是团圆、感恩、祝福,这是善良朴实的中国人传承千年的信念,是根植于他们内心的生命源泉。</p><p class="ql-block"> 借此机会给所有的亲朋好友拜年,祝你们新春快乐,平安健康,万事顺意,蛇年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