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北京中轴线 先农坛

老付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中轴线南端西侧,与天坛东西对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及天神(风、云、雷、雨)、地祗(岳、镇、海、渎)诸神的皇家坛庙。明清帝王曾以每年一次的先农坛亲耕大礼,完成对先农的祭享,体现“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先农坛历经山川坛-神祇坛-先农坛的更名与改扩建,形成别具一格特色的祭祀建筑格局。先农坛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农神之所,为北京著名五坛之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下图为 先农坛北门。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先农坛内)</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博物馆。1991年9月25日开放。《中国古代建筑展》和《先农坛历史文化展》是该馆的基本陈列。在先农坛内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专题展览,可以使观众在古带建筑中学习古代建筑,在先农坛中了解先农坛。现今的先农坛,坛中古柏参天,苍松偃地,是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理想之地。先农坛的主要建筑有:先农坛、太岁殿、观耕台、庆成宫、神厨、神仓等,还兴建了先农坛体育场。图为 先农坛内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影壁墙,两侧为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游览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包括:拜殿、太岁殿以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8988.8平方米,东西宽79.9米,南北长112.5米,有四座单体建筑,南为拜殿,北为太岁殿,东西配殿各十一间,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神将的场所。太岁殿建筑群内陈列有“中国古代建筑系列展览”。下图为 太岁殿建筑群-拜殿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游览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一是看先农坛壮观的历史古代建筑。二是拜殿大厅中央顶部的盘龙藻井和太岁殿大厅中央顶部的天宫藻井。殿内“中国古代建筑系列展览”精彩纷呈,不容错过。</p> <p class="ql-block">拜殿大厅屋顶中央盘龙藻井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四周饰以各种藻井。图为 精美的木质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的藻井。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p> <p class="ql-block">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古代盘龙藻井建筑艺术,引来了无数游客围观和赞誉。</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 明永乐年间建山川坛,设坛十三,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天寿山、京畿山川、都城隍、夏冬季和春秋季等。嘉靖十一年(1522年),在坛内易地别建现太岁坛。清康熙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出征、凯旋均谴官祭祀太岁神,每遇旱岁也前往致祭。下图为 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太岁殿建筑群全景。建筑群布局整齐大气,雄伟壮观,古香古色,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正殿。</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 大殿门楣匾额。</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大殿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展》陈列展出的隆福寺藻井。如此令人震撼,眼前一亮的天宫藻井,让无数游客驻足围观拍照,如此精美绝伦,无与伦比的中国传统古代建筑-藻井精华,让无数游客惊叹不已,由衷赞叹。这座藻井真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隆福寺藻井是国家一级文物,所属年代为明代,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雕云纹图案。最下面两层悬吊于佛像所占用的天花板之下,而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宫阙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表情神态极为细腻。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存星1400颗,传说此图是参照唐代一幅星象图绘制。据说这个藻井当时是置于隆福寺正觉殿顶部的。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造型。太岁殿隆福寺藻井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艺术水准达到“天花板”中的天花板,藻井装饰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继续游览,先农坛太岁殿正中央位置,为明清时期皇帝祭祀用品及场景。</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位置以及老北京城市建筑沙盘。(正中为北京中轴线、中上为故宫,右下为天坛)</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群 东配殿门廊。</p> <p class="ql-block">走出拜殿,继续参观观耕台建筑群。观耕台建筑群包括:焚帛炉、具服殿、观耕台、一亩三分地、先农坛祭坛等。</p> <p class="ql-block">焚帛炉,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祭祀太岁诸神焚烧祝帛祭品的场所。焚帛炉向西,面阔6.6米,进深3.74米,是一座仿木结构砖砌无梁建筑。</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皇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之处。观耕台占地面积约为435平方米,台高1.9米,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06米。观耕台三面各有汉白玉台阶9级,侧面雕有莲花图案,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云龙纹,方砖细墁,须弥座形制,黄绿琉璃砖贴面,琉璃砖上刻花草图案。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来此先祭先农神于先农坛,再更换龙袍,上观耕台观耕。</p> <p class="ql-block">明清耤田 明清耤田(一亩三分地),位于观耕台正南,是明清时期皇帝行亲耕礼的田地,面积799平方米(清制)。亲耕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鞕,两侧为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伴随着奏乐,皇帝往返扶犁三趟,由户部侍郎播种。耤田历史景观,是北京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远望观耕台建筑群-具服殿。</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具服殿,南向,正殿五间,崇基石,前、左、右三面各有九级台阶。寝殿五间,左右配殿各三间,宫东南有钟楼。皇帝行耕耤礼后,在此休息及犒劳臣僚茶果之处。</p> <p class="ql-block">“一亩三分 擘画天下” 北京先农坛的耤田故事。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先农并且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先农坛内的耤田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景观。中轴线申遗成功,先农坛作为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重要的历史文物建筑群,其中具有核心价值的耤田恢复了历史面貌。听历史里的故事,看故事里的风景。先农坛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重农传统,展示了明清时期国家层面的祭农礼仪。</p> <p class="ql-block">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讲述明清皇帝的耤田范围、皇帝亲耕服饰演变、帝王十二章:龙袍绣有沿自周天子祭祀礼服的十二种图案、明清两代皇帝亲耕北京先农坛统计表、清代皇帝耤田躬耕仪程以及皇帝与耤田的故事。(电脑屏幕)</p> <p class="ql-block">皇帝耤田农具、农作物介绍。</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地祗坛坐南朝北,北设棂星门三座,东西南三面各设棂星门一座,四周环以矮墙,祭坛坛高1.2米,长30米,宽18米。坛台南有山岳江海纹石龛五座,分别供奉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神;坛台东西各有山岳江海纹石龛二座,分别供奉京畿名山、京畿大川及天下名山、天下大川之神。</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地祗坛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九座石龛于2002年移于现址保护。其中由冬青和红叶李组成花坛模拟再现了昔日地祗坛台的旧貌。</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祭坛 </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继续游览神厨建筑群。神厨建筑群包括:神库、神厨、井亭、宰牲亭、“先农坛历史文化展”等。神厨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太岁殿建筑群西侧,是存放先农神牌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场所。建筑群内陈列“先农坛历史文化展”。图为 神厨建筑群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占地面积3791平方米,东西宽56米,南北长67.7米,由神版库、神库、神厨、以及井亭组成。院落外西北侧为宰牲亭,是祭祀坛内各处神祇宰杀牺牲之处。下图为 神厨建筑群全景。</p> <p class="ql-block">井亭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筑面积48.9平方米,六角形,每边长4.34米,是制作牺牲祭品时的取水之处。世界文物保护基金计划 二零零零年度濒危古迹名录 北京先农坛 神厨大门、井亭、正殿获世界文物保护基金计划拨款资助 赞助机构:美国运通公司 FLORAL基金会。</p> <p class="ql-block">神厨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筑面积271.6平方米,面阔五间26.4米,进深一间10.4米,是祭祀前准备祭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历史文化展 先农坛的变迁 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诏建北京郊庙、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年)营建完成。山川坛就是营建于当时的皇家建筑,在以后演变为神祇坛、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耕祭先农之神、彰示农为国本、重农敬农理念的皇家祭坛。下图为 祭祀用品。</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内坛及天神地祗坛复原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宰牲亭建筑。</p> <p class="ql-block">宰牲亭建筑内宰牲池。</p> <p class="ql-block">祭祀用品摆放场景。</p> <p class="ql-block">祭祀用品摆放图及名称。</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皇帝在位、亲祭、亲耕、谴官到先农坛祭祀统计表。明代永乐至崇祯,15代皇帝,次数最多的为嘉靖。在位45年,亲祭2次,亲耕2次,谴官23次。清代顺治至宣统,10代皇帝(入关后),次数最多的为康熙,在位61年,亲祭1次,亲耕1次,谴官59次。以及乾隆,在位60年,亲祭28,亲耕28,谴官28次。</p> <p class="ql-block">明 清时期,皇帝先农坛祭祀场景图。</p> <p class="ql-block">彩亭(仿制品) 放置耤田左右用于存放耤田谷种的彩色布扎小亭,一共四层。</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历史文化展,看后让人大开眼界,颇有收获。图为 莊家图。</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神厨建筑群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前往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回看先农坛太岁殿。</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包括:山门、收谷亭、圆廪、祭器库等。建筑群内陈列“神仓历史文化展”。神仓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位于太岁殿建筑群东侧,占地面积约3436平方米,东西宽41.2米,南北长83.4米,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现在的神仓建筑群为清乾隆时移建,由南至北依次是山门、收谷亭、圆禀、祭器库,左右两侧为碾房、仓房。建筑群内陈列“神仓历史文化展”。下图为 神仓建筑群山门。</p> <p class="ql-block">进人先农坛神仓建筑群游览。</p> <p class="ql-block">神仓建筑群全景。</p> <p class="ql-block">神仓建筑群 圆廪建筑。</p> <p class="ql-block">圆廪建筑内,电脑屏幕墙,介绍神仓祭祀活动安排过程。在五谷从实用走向象征意义的过程中,神仓演了中间桥梁的重要角色,先农坛在北京中轴线祭礼体系的传承和发展作用……</p> <p class="ql-block">脱粒类,清粮、晾晒类工具。</p> <p class="ql-block">石磨的发明 相传石磨是2400多年前鲁班发明的。他从一个老人用石杵研磨粮食那里得到启发,用两块坚硬的圆石,在上面凿出浅槽然后合在一起转动,将米粒磨成粉。</p> <p class="ql-block">神仓收谷亭 各种谷物。</p> <p class="ql-block">神仓建筑群布局图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将神仓建筑群移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的神仓 北京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先农祭祀是中国传统国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农事活动与农耕文化的重视。明清两代,先农坛核心祭祀对象是先农和太岁。《清雍正先农坛亲祭图》真实反映了雍正皇帝在先农坛祭祀先农的隆重场面(上图)。先农坛由内坛与外坛组成。内坛为长方形院落,核心礼仪建筑包括先农祭坛、耤田、观耕台与太岁殿建筑群,附属包括神仓建筑群、神厨建筑群与具服殿。外坛坛墙在历史上呈现与天坛相似的北圆南方形态,外坛设有神祇坛和庆成宫建筑群。图为 中轴线上的神仓,神仓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东侧,是贮存祭祀用谷物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全图。 左下 《大清会典(光绪朝)》中的先农坛总图、先农坛位置图。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p> <p class="ql-block">最后游览,先农坛庆成宫建筑群。先农坛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与天坛东西对称的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庆成宫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外坛东侧,是先农坛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图为 庆成宫建筑群头宫门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原名斋宫,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更名庆成宫,并改建其连廊与墙体形成今日格局。庆成宫建筑群坐北朝南,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头宫门、二宫门、正殿、后殿,院落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宫门与配殿。庆成宫建筑群东西长122.84米,南北宽110.14米,占地面积13529.6平方米。庆成宫在明代时,是供皇帝在举行先农祭祀前斋戒的场所。清代经改造后,成为皇帝耕耤礼成后赐茶、行庆贺礼的场所。下图为 在二宫门观看庆成宫正殿。</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正殿建筑。</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建筑群正殿,展示清雍正帝在先农坛举行亲祭亲耕典礼的场景和“数字”中轴·时空舱。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敬农祭农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都城中轴线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物质遗存。敬礼先农,亲祭先农,是先农祭祀礼仪中的第一部分,皇帝按照中祀的礼制祭拜先农神。亲耕耤田,是先农祭祀礼仪的第二部分,是先农坛独有的祭祀礼仪,包括亲耕、观耕两个环节……观耕结束后,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移至庆成宫。</p> <p class="ql-block">“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中国是农业大国,春耕、秋收、粮食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老百姓口头常说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理念,这种理念根深蒂固,世代不变。这也是先农坛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承至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