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新春佳节向长者以及同辈之间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上人们相互祝福、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p><p class="ql-block">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述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p><p class="ql-block"> 我自打有记忆起直到高中毕业,都是生活在农村。开始的几年,居住在老家的大院子里。这是一个拥有几十口子的大家庭,上有奶奶、老爷爷,爸爸、四个叔叔和一个姑姑,我们这一辈份的有七位堂兄弟和六位堂姐妹,分别隶属爸爸、二叔、三叔、四叔四个小家庭。那时老叔和老姑尚未成婚,跟着奶奶与我家生活在一起。而老爷爷则与他的独生儿子——四叔生活在一起。老爷爷是我们整个大院的大家长。</p><p class="ql-block"> 每年大年初一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妈妈拜年,之后是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和姑姑们分别给奶奶和老爷爷拜年,然后是我们这一辈份的孩子们排队给奶奶和老爷爷拜年,最后再给叔叔和姑姑拜年,这些都要行扣头礼。家里拜完之后,老爷爷还要带领我们一大家子浩浩荡荡地外出给村里的亲戚及左右邻居们拜年。这个环节就不像家里那么隆重了,给几位亲戚长辈拜年,爸爸哥几个往往都要装装样子,假意地张罗磕头,只等人家客气一下说到“磕头就免了”,他们立即借坡下驴起身改为拱手礼。其他的人家只需问一声“过年好”就可以了。而我们跟在后边的小孩子有时连问好都省了,趁着大人们寒暄的时候,进屋绕一圈抓上两把瓜子花生糖果什么的踹进衣兜,赶紧跟上队伍赶往下一家……</p><p class="ql-block">那个年月,我们这种条件的家庭拜年时还不兴给红包,“压岁钱”是除夕的晚上爸爸妈妈发给每人几角新票,揣进新衣服的兜子里,也叫“压兜钱”。</p><p class="ql-block"> 正月里还有一些重要的习俗活动,诸如大年初一迎财神,正月十六跑百病等,这些活动也都是在老爷爷的带领下,我们全院的统一行动。</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我们这个小家从这个热闹的大家庭分离出来,跟随爸爸搬到了距离他上班近一点的另一个村子居住。隔村不同俗,这里拜年的方式也与老家稍有差异。</p><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子规模不大,只有二十几户人家,住的也比较集中紧凑,前后共有三条街,每条一百多米,相距最远的人家也不超过200米。春节时全村大多数人都会挨家挨户拜年,每家都要拜到,而且从吃完除夕夜的饺子就开始。各家的“发纸”(放鞭炮)时间不尽相同,早的10点钟甚至更早一点,晚的压着12点的钟声点火。所以,拜年的队伍从11点左右就仨一群俩一伙,离离拉拉走街串户,前脚出后脚进,有的赶上人家年夜饭,还会凑上桌喝上几杯。平时有点过节的人,也会借助一句“过年好”,相逢一笑泯恩仇。</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是姑娘回门的日子。届时,女儿已出嫁的人家都要以最高的礼节,迎接带着大包小裹各种礼品的姑娘、女婿以及外孙前来拜年。</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工作正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过年的气氛还比较浓郁,单位的年轻人还是习惯于结伙骑车挨家上门拜年,不论官职大小,不管距离远近,只要在一个城市居住,每家都会拜到,一圈下来,从大年初一的早晨一直拜到下午。</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过年的气氛发生了悄然的变化,随着通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见面拜年被电话拜年取代,之后又由上班第一天的团拜会所代表。至今,逐渐演变成短信、微信拜年的形式,年味也渐渐地寡淡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