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

秦岭老叟

<p class="ql-block">  岁月更迭,蛇年已至。在我国,蛇文化源远流长,从图腾崇拜到民间习俗、从神话传说到艺术演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与情感寄托。</p><p class="ql-block"> 蛇,这一古老的生物,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厚而复杂的联系。我国农历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并以十二生肖与地支相配,其中地支“巳”代表蛇,已临的农历乙巳年便是蛇年。在十二生肖的奇妙序列里,蛇占据着极为独特的位置。它紧紧追随着龙的步伐,故而民间也赋予了它“小龙”的别称,常被视为龙的近亲或化身。东汉王充《论衡·讲瑞篇》曰:“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在古代的神化传说中,蛇的身影总是带着一种诡谲而又超逸的气质,常常引发恐惧感和神秘感,又因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人们对蛇怀有敬畏心理,很多部落统治者都以“斩蛇”“操蛇”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并将此变为一个宗教性的神秘仪式。后来,人们逐渐由恐惧、敬畏蛇发展为将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从考古发现的石器时代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红陶贴塑蛇纹罐等文物可以看出,在龙这一神兽没有完全演化定型前,蛇已被古代先民视为崇拜的对象。在众多古老传说里,蛇被赋予了超凡的灵性,成为沟通天地、连接阴阳的神秘使者。中国神话体系中,女娲与伏羲这两位创世大神,皆为人首蛇身的形象。女娲抟土造人,赋予人类生命;伏羲推演八卦,开启人类智慧,制定婚姻制度,为社会秩序奠基。他们的形象,深刻地体现了蛇在中华文化起源中无可替代的关键地位,成为了民族文化源头的重要标识。</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中,蛇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如《诗经·小雅·斯干》中“吉梦维何,维熊维罴(Pí),维虺(huǐ)维蛇”,则表示如果梦到蛇,是生儿育女的吉祥之兆。曹操《龟虽寿》中亦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玄武,就是通常俗称的蛇加龟,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灵物,在中国古代与青龙、白虎、朱雀同为四象之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文言佳作;伊索寓言《农夫与蛇》大家耳熟能详;毛主席《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诗句,银蛇成为了祖国壮美山河的一部分,一瞬壮观的白雪景色,赋予了蛇别样的气魄和意象;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属蛇,喜欢以蛇自喻,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伤逝》《野草·墓碣文》中对蛇都有精彩的描述;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以浓厚的民俗色彩和人性善良为主题,深刻地展现了深情的友谊和真爱的力量……这些传说和作品不仅丰富了蛇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人们对蛇文化的多样理解和表达。</p><p class="ql-block"> 在生肖文化中,因蛇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在任何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其神秘的蜕皮现象,更如同一场生命的自我革新,让古人将其视为重生与不朽的象征。人们常认为,属蛇的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他们冷静沉着,面对困境时总能保持理智,善于思考,凭借智慧化解难题。每一个在蛇年出生的孩子,都承载着父母对其聪明伶俐、未来前途一片光明的殷切期望。这份期望,也让蛇生肖在家族传承与文化延续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灵兽,尽管没有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神通,但在自然界中,它凭借着“草上飞”的敏捷、“过山风”的迅猛以及“暗夜潜伏者”的狡黠,赢得了众生的敬畏。它那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强大的适应能力,使其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游刃有余,成为自然界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蛇所代表的神秘、智慧、灵敏、顽强、长寿与财富,如同涓涓细流,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渗透进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已超越了单纯的时间标记,承载着对浩渺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注脚和不可或缺的独特符号,更是深深镌刻着人们对吉祥、富饶与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p><p class="ql-block"> 灵蛇献瑞盈门绕,福泽绵绵春日晓。愿新的一年,我们带着对蛇文化的感悟,从蛇的品质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以全新的姿态,积极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开启充满惊喜与希望的蛇年旅程 。最后,祝您在乙巳蛇年,天佑好运,吉祥顺遂,巳巳如意,美梦成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