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5年蛇年春节去了保山。</p><p class="ql-block">保山古称永昌,位于云南西部,与缅甸接壤,<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接大理、临沧、怒江、德宏,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龙陵县和昌宁县,常住总人口264.78万人。有彝、傣、白、傈僳、回、苗、阿昌、布朗、景颇、佤、德昂、满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南北与昆明、厦门差不多,东西却在青海湖以西。保山位于怒江和澜沧江之间。</p> <p class="ql-block">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水并流而不交汇。1988年,三江并流被国务院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根据世界自然遗产评选标准,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市内的青华海和永昌楼。</p> <p class="ql-block">保山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这里历史文化厚重,曾是哀牢古国核心区,滇西抗战主战场之一,拥有和顺古镇、国殇墓园等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壮丽,坐拥高黎贡山生物圈、腾冲火山热海、怒江峡谷等地质奇观。以温泉、翡翠、小粒咖啡闻名,是集历史、生态与边陲风情于一体的滇西重镇。</p> <p class="ql-block">保山,她有600万年前的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保山羊邑古猿化石,9000-7000年前的塘子沟文化和4000-3200年前的大花石文化为代表的石器文化遗存,因此她是重要的人类史前文明生息地;她有春秋-汉代的奇异青铜器,因此她是辉煌哀牢国的故地;她有自汉代以来多民族统一国家浸润融合的中华文化延承,因此她是边疆中华文化集萃地;她有蜿蜒连接内外并行走了两千余年的辐射南亚的古道和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抗战血线滇缅公路,因此她是古今通道要塞,西南一大都会。</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丰厚的积淀、行走的通道、融合的文化,聚集在古今保山的高山、平坝、江河、谷地,沉积成那悠远古道上闪耀的明珠,岁月和勤奋的乡人琢磨出了保山的璀璨!</p> <p class="ql-block">境内出土的“蒲缥人”遗址,挖掘出大量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可资鉴定的实物标本2300余件,构成一部内容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塘子沟遗址的时代,据碳14测定为距今80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最晚的遗址,它在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序列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对研究三江(怒江、澜沧江、龙川江)流域古人类文化史具有特殊意义。</p> <p class="ql-block">号称中国旧石器时代最后的保留地。那个时间点两河流域已经有红铜了,太湖流域已进入跨湖桥文化了,这里时光还慢悠悠。</p> <p class="ql-block">云南迄今所见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头骨化石之一,以所出地命名为“姚关人”。</p> <p class="ql-block">5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在2000多年前进入青铜文明,人类可以用金属器改造自然了。大甸山遗址发现了大量青铜器。比中原迟了有1500年。</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铜弯刀。</p><p class="ql-block">昌宁大甸山遗址首次发现了墓葬结构奇特的土洞墓,也第一次在正式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铜盒、铜柄铜钺、铜人面纹弯刀和琥珀珠等器物,揭开了古哀牢国的神秘面纱,进而入选了“2013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名单。</p> <p class="ql-block">铜象牙。</p> <p class="ql-block">铜指护是哀牢国的饰品,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指护的外形与哀牢民族崇拜的老虎的虎爪极其相似,锋利尖锐,在起到护具作用的同时,兼具攻击性能,因此同时也是一件武器,是部族首领独有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大甸山的铜盒。不确定这个器物有啥用。</p> <p class="ql-block">琥珀串珠。</p><p class="ql-block">大甸山的文物撑起了保山博物馆啊!</p> <p class="ql-block">施甸富阳村的铜钟。</p> <p class="ql-block">大横山铜鼓。</p> <p class="ql-block">铜案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历史陈列只到这里,后面还应该有汉代设立永昌郡,南线丝绸之路节点等重要事件。</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是抗日战争(1937-1945)中中国西南边疆的重要战役。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意图切断中国与盟军的陆上联系,进而入侵云南。滇西(今云南西部)成为战略要地,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长达三年的拉锯战,最终在1945年初取得全面胜利,保障了西南大后方的安全。</p><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军从缅甸方向占领腾冲隔怒江与保山对峙。</p> <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中国沿海港口被日军封锁,国际援华物资需通过陆路运输。滇缅公路成为连接云南昆明与缅甸腊戍的唯一陆上通道(全长约1146公里),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决定修建滇缅公路,由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督办,总工程师为谭伯英。1937年底动工,20万劳工日夜赶工。</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1938年8月,仅用9个月便全线贯通。参与修建者包括汉、彝、白、傣等各族民众,其中约半数为民工,另半数为妇女、老人甚至儿童。 </p><p class="ql-block">-美国工程师帮助设计桥梁,英国提供部分钢缆和建材,但主体工程完全由中国民众自力完成。</p><p class="ql-block">1938-1942年,经此路运送约50万吨军火、药品、燃油等,占外援总量的90%。 </p><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军切断公路后,盟军开辟“驼峰航线”,但滇缅公路的战略价值仍不可替代。 </p><p class="ql-block">1944年滇西反攻战役(松山、腾冲、龙陵之战)中,公路成为中国远征军补给线,最终与驻印军在缅北会师,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军占领腾冲、龙陵。</p> <p class="ql-block">日本人在腾冲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美军的物资。</p> <p class="ql-block">鼎援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伟大的卫国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圆型大顶。</p> 怒江及怒江上的桥 <p class="ql-block">阻挡了1942年日军西侵的步伐的怒江。</p> <p class="ql-block">怒江上的双虹桥。怒江最古老的铁链吊桥是双虹桥。清代乾隆(1789年)时期建的,过双虹桥上高黎贡山百花岭到腾冲江苴古镇,这条线路是南方丝绸古道的中线。</p> <p class="ql-block">老东风桥,原名继成桥,是1948年为配合中印公路的修筑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新东风桥。在老东风桥下游30米。</p> <p class="ql-block">杭瑞高速上跨怒江的桥。</p> <p class="ql-block">大瑞高铁跨怒江桥, 为上承式钢桁拱桥,主跨跨度达490米,全长1024米,桥面至江面高差约230米,设计时速140公里/小时。</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和红旗桥。</p> <p class="ql-block">英雄的惠通桥。</p> <p class="ql-block">红旗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