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日游之 ‍栖霞山

晓闻琴瑟和鸣

<p class="ql-block">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在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栖霞山宛如一只展翅的丹凤,展现着独特而迷人的风采,凤鸣九皋,声闻于天。</p><p class="ql-block"> 栖霞山,素有“第一金陵明秀山”的美誉。它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这里四季皆美,而秋季的栖霞山更是美得惊心动魄,它是中国四大赏枫基地之一,“秋栖霞”、“栖霞丹枫”的美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当秋风渐起,栖霞山便被那如霞似火的枫叶所覆盖。漫山遍野的枫树,仿佛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绿的似玉,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当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如梦如幻。此时,登高远眺,整个栖霞山尽收眼底,那一片片火红的枫林,宛如天边的云霞,与远处的山峦、古寺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 在栖霞山的怀抱中,坐落着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寺庙——栖霞古寺。这座古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佛学“三论宗”祖庭,在唐代便是“四大丛林”之一,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踏入栖霞古寺,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古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翘角,红墙黛瓦,散发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栖霞山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胜地,更是文化传承的宝库。它承载着金陵大地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佳作。他们被栖霞山的美景所陶醉,用笔墨抒发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 如今,栖霞山依然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无论是漫步在枫林之中,还是在古寺中静思冥想,都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慰藉。</p> <p class="ql-block">  栖霞山:栖霞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南京城东北,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总面积860公顷,成立于1958年。</p><p class="ql-block"> 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栖霞山的栖霞寺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清朝乾隆帝六下江南,其中五次驻跸栖霞乾隆行宫。景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布有栖霞寺、纱帽峰、碧云亭等景点。栖霞山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栖霞丹枫”名列金陵新四十景。栖霞山风景名胜区是融自然山水、红叶景观、石林景观和历史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进入栖霞山风区前,无论是河边塔影,还是街头商铺,都透着古朴与典雅,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彩虹明镜景点在清朝乾隆年间建成,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此题诗赞美其美景。</p><p class="ql-block"> “彩虹明镜”为栖霞第一景,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p><p class="ql-block"> 彩虹明镜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题写。</p> <p class="ql-block">  明镜湖: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山门前50米,是彩虹桥与明镜湖的合称,原为桃花涧水的汇集地。经多次重建、修葺后的明镜湖呈方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湖上有六角亭,丹楹黑瓦、翘角飞檐,其上“彩虹亭”三字为高僧茗山法师题写。亭与状若彩虹的曲桥相连,彩虹桥曲折临波。湖边竖有一碑,高两米有余,正面刻“彩虹明镜”,背面书《复建明镜湖碑记》详述重建原因和经过。</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明镜湖,碧水荡漾,丹枫环湖,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莲瓣经幢:栖霞山那座含苞待放的金色莲花状造型叫做“莲瓣经幢”‌。这个造型位于栖霞寺的山门殿前,是一个六瓣金莲花,含苞待放的状态,上面刻有经文,花瓣顶部雕有图案,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枫岭:枫林位于栖霞山西侧,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满山枫树长满了红色的叶片,使栖霞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p> <p class="ql-block">  栖霞寺: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栖霞寺坐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栖霞寺中门蓝底石匾上书“栖霞古寺”四个鎏金大字,是由民国抗日将领廖耀湘所书。两侧门匾上则分别写有“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八个蓝底鎏金大字。殿门两侧是红色八字影壁,“阿弥陀佛”四个髹金大字,气度庄严。弥勒殿大门左右各有一座青铜象门兽,铜象象鼻上都卷持着一枚如意,象身上驮着仰覆莲,莲上放着一尊宝瓶,寓意着:太平(瓶)有相(象)。</p> <p class="ql-block"> 栖霞山自南朝起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为众寺之首。栖霞山在南朝依山开凿佛像515尊,千姿百态,均用整块岩石琢成,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号称千佛岩。到唐朝的唐高祖时又进行大规模扩建,在桃花涧南坡及中峰涧两侧增加的殿宇达49处之多,栖霞寺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p> <p class="ql-block">  毗卢宝殿:毗卢宝殿是一座宫殿,殿内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迎面正中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金箔贴身,庄严端坐。</p><p class="ql-block"> 佛像高约5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左右侍立着梵天、帝释两天王,他们是“天龙八部”成员,佛教中的护法神。大殿两庑,分列20座诸天王木雕像,也是“天龙八部”成员,个个点金妆彩,光泽耀眼,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均高2米以上。毗卢遮那佛背后,是海岛观音群塑,表现的是观音普渡众生的32应身,形态各异,从容自若。海岛中塑造有数十个人物,中央是巨大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其左右胁持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大殿前侧左右各有大钟、法鼓一面,大殿后侧有两座雕刻精细、妆金涂彩的大型豪华佛龛,原系北京紫禁城的清朝遗物,于1979年运至栖霞寺,佛龛内分别放有石刻观音像和阿弥陀佛像。石刻阿弥陀佛像头部为寺内收藏的旧物,躯体为南京艺术学院张祥水根据北朝石刻用石膏制作后着色仿旧,该石佛头部长颜广颐,疑为梁朝临川靖惠王萧宏所造无量寿佛石像遗物,石刻观音像头部较小,疑为唐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  “栖霞山中叶正黄,秋风瑟瑟满林霜。”唐·刘禹锡</p> <p class="ql-block">  古刹红墙,银杏烁金,枫叶如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色彩与建筑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踏入栖霞山,到处是如诗如画的景致:看那巍峨的山与似火的红枫,山作背景,红枫为点缀,山的沉稳与红枫的热烈相互映衬,宛如一幅雄浑壮阔的油画;瞧那静谧的湖与艳丽的红枫,湖似明镜,红枫的倒影摇曳其中,湖的宁静与红枫的绚烂相得益彰,恰似一首空灵悠远的诗篇;望那古朴的寺与灿烂的红枫,寺显庄重,红枫环绕四周,寺的肃穆与红枫的明艳相互交融,犹若一阙古朴典雅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帝对栖霞山情有独钟,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行宫,因流连栖霞山水之美,亲题写《第一金陵明秀山》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p><p class="ql-block"> 画屏云罨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p><p class="ql-block"> 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p><p class="ql-block"> 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p> <p class="ql-block">  寂然法师像:寂然法师弱冠之年出家于寿圣寺,一九二一年来栖霞奉事剃度师振禅和尚,法师悉心照料体事入微,若舜和尚深为感动,遂请法师担任监院。一九三七年,南京沦陷,日军烧杀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师留守栖霞,得大本、志开二位法师建议与协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设佛教难民收容所达四月之久,救护难民二万三千余人,并掩护抗战将领安全脱险。为赈济难民,又设法四处告贷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壮年早逝。法师一生,爱国护教、济世救民,实为佛门楷模。</p> <p class="ql-block">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山行》,不仅是对红枫的极致赞美,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与向往。红枫,应该说是我国南方的常见树种。此前,我也见过不少红枫,我对红枫的印象最多也就停留在诗人笔下的意像。但今天,当我来到栖霞山,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枫叶红得那样热烈,那样奔放,那样通透。确实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随着这种冲击与震撼,对这首《山行》不再停留在“意像”,而进入了诗人通过赞美红枫而表达的“意境”,虚实相生、意与境谐、天人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