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少人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个将香插入庙里的香炉,能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每年年初一,众多寺院从除夕夜起便开始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来烧头香。又到了一个烧头香的好日子,不妨深入探究,何为香,何为头香,何为香文化。</p> <p class="ql-block">头香,亦称头炉香,即凌晨在神佛像前,为表虔诚而焚烧的第一支香。这一传统民间习俗源远流长,至今仍普遍存在。烧头香中以除夕之夜抢烧新年头香为主。烧头香从形成至今传承不衰,在中国已成为特定习俗,尤其在春节等节日十分流行,与人们求神灵保佑的宗教心理密切相关。然而,烧头炷香真能抢夺到好运吗?抢即为贪即为盗,为佛家大戒,为贪而抢,这与佛的教导相悖。佛是教人慈悲向善谦让的,怎会为人间制造矛盾?若不深思,很容易误解佛的教导。</p> <p class="ql-block">曾听过一个故事,我想这应该是佛教头炷香的真义。明朝时期,有一对年轻夫妻,对烧香拜佛十分虔诚。每隔七天或逢庙会,他们总是早早赶到寺庙,希望能烧到头炷香,保佑自己发财。然而,不论他们去得多早,寺庙门童总说他们错过了头炷香,这让他们十分沮丧。他们认为家里不顺、日子不富裕,是因为没有烧到头炷香。不甘心好运被别人抢走,他们又提早一个时辰,甚至五更、二更去烧香,门童却依旧说他们错过了头炷香。妻子开始怀疑门童在骗他们,有一天夫妻在寺庙里遇到了主持,赶忙向前请教,为何无论他们起得多早也烧不到头炷香。主持看了看他们,说想知道原因就去找阿福,他能告诉他们。妻子忙问阿福的模样,主持说脸上有块暗红色的胎记。夫妻二人回家后,丈夫背上行囊出门找人,茫茫人海中想找一个人谈何容易。丈夫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此时又累又渴,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想讨碗水喝,这时走出一位年轻人,丈夫刚想开口,却发现这人脸上有暗红色的胎记,赶忙问道:“兄弟,你是不是叫阿福?”阿福说:“对啊,我叫阿福,你认识我吗?”丈夫激动地跳了起来,终于找到烧头炷香的人了。于是把寺庙里烧香的事全说了出来,阿福疑惑地说:“我从来没进过寺庙,更别说烧香了。”丈夫满心困惑,搞不懂主持为何说是阿福烧了头炷香。回到家把事情原委告诉了妻子,妻子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带着疑惑找到主持,主持说道:“阿福虽没烧过香,但他每天早起给老娘煮的头碗粥、做的头一个烧饼,都是先给娘吃,这就是孝顺,孝心可比烧香强多了。人要是没孝心,烧再多香也没用,家里的爹娘才是真正的佛啊。”</p> <p class="ql-block">夫妻俩这下全明白了,此时才发现自己以前对父母太不孝了,总嫌他们老了不中用,动不动就大声呵斥,甚至有时还动手,谁来劝就骂谁,时间一长,邻居都不愿搭理他们。听了主持的话,他们幡然悔悟,回家后对父母孝顺有加,与邻居朋友也和和气气。父母见他们变了,心里特别欣慰,家庭便和睦了,邻里关系也变好了,慢慢地这小俩口的日子也越过越顺,财富也越来越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其烧香拜佛求财,不如做一个孝顺的人。正所谓“屋外有车不算富,屋内有娘才是福”,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孝顺父母才是我们最大的福报。不管父母对我们再怎么不好,但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就值得我们一辈子去报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佛家看来,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和目的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抢头炷香也并非佛家所倡导的,真正的虔诚不在于争抢,而在于内心的纯净无争无贪无求与善良。我们应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佛的教导,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孝顺、慈悲与向善,这才是真正的福报。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不必像一些所谓的信徒那样执着于烧头香,但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以一颗虔诚、善良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这或许才是最珍贵的“头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