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之一,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包含多种习俗和庆祝活动的节日。春节,曾经承载着我们无尽的欢乐与期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那浓浓的年味仿佛正逐渐淡去。</p> <p class="ql-block"> 关于年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种名为“年”的凶猛怪兽,它头长触角,居住在深山密林或海底。每到除夕夜,年兽便会跑进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给人们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为了驱赶这种猛兽,村民们把自家的房门涂抹成红色,并在院子里燃起篝火,以阻止凶兽“年”的靠近。有一年除夕,当“年”闯入村子,正准备行凶时,人们院子里燃烧着的篝火堆里的竹子突然爆裂,发出巨大的“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年”被红色、火光和爆竹声吓得落荒而逃。从此,“年”这种凶兽再也不敢轻易来村子里作恶,后来,房门上涂的红色演变成了对联,随着火药的发明,真正的爆竹——鞭炮产生了,但因为是从竹子爆炸演变而成,所以各种形式的鞭炮、二脚踢之类的仍被称作“爆竹”。渐渐地人们把这种驱逐“年”的方式称作“过年”,而贴对联、放鞭炮、点篝火或摆炭火炉或柏柴火炉的习俗就这样延续下来了,过年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p> <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非常艰难,生活水平很低。老百姓被分为农户和非农户两大阵营。在同一个地区,农业人口之间生活水平差距不大,非农业人口之间差距也不大。但是,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首先,非农户吃的是供应粮,每人每月28斤加工好的成品粮,有白面、豆面、玉米面、小米、高粱面、食用油等,基本是粗细粮搭配。而且非农户凭副食供应证可以在过时过节时购买豆腐、肉类、鸡蛋、红糖、白糖、香烟、蔬菜等副食以及肥皂、洗衣粉等日用品。而农业人口则只能吃生产队种的粮食。像我所在的生产队,因为是县城里的农户,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所以生产队只种产量比较高的谷子、玉米和高粱,另外就是山药蛋和胡萝卜。根本不种产量低的小麦、豆类以及油料作物。所以,农民一年四季的伙食非常单调,就是小米、玉米、高粱米以及山药蛋和胡萝卜。我们一年四季都是两顿饭,中午是稀饭和玉米面窝窝头,晚上是高粱面里掺一点榆皮面或者沙蒿(一种草本植物的种子)抿成抿尖(太原地区叫擦圪蚪)。蔬菜就是山药蛋和胡萝卜,而且这些口粮基本只能吃大半年。没有油、没有肉、更没有蔬菜和水果。一年都难得能吃上几顿白面。</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孩子们对于过年可以说是翘首以盼。进入腊月后,更是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因为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能饱饱地吃上几顿好饭,比如说饺子。可以放鞭炮、可以挣压岁钱。那时候,我们家有八口人,六个孩子,我父亲是一名工人,三级钳工,多年不变的一个月三十七块五的工资,其余七口人都是农民。记得元旦和春节我父亲的副食供应证可以买到二斤豆腐(每斤一毛钱)、一斤羊肉(每斤六毛七)、二斤猪肉(每斤九毛),因为正月还要宴请家族里的长辈,所以不得不再买上一两斤议价肉。父亲每个月的供应粮里有六斤白面,除了招待家里来的亲戚、给家里吃奶的孩子贴补得吃点,剩下的就积攒到过时过节时吃上一顿两顿。因为家里人口多,还要招待客人,这点东西确实有点捉襟见肘,记得隔壁院子住着一户人家,他们也是八口人,六个孩子,不过他们都是供应户,所以过时过节可以买到不少副食品。那位我们称呼为伯伯的,经常对我父母说,你们家人口多,就得吃饺子,肉少,就多放点胡萝卜,荤不荤、素不素,管它呢反正是饺子!事实上,那些年我们能吃到的就是那样的饺子。但是,那时候我觉得饺子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不管生活再怎么艰难,大人们还是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们准备一身过年的新衣服、做一双新鞋子。这一身衣服是要穿一年的,因为冬天要套棉衣,所以衣服一般都缝得很宽大,可到了夏天,衣服就显得太肥大了,裤子得往上挽起一大片才行。那时候,很少有成品衣服,人们都是扯了布料自家缝制。布料的花色品种也不多,男孩子一般都是学生蓝裤子,黄色褂子,女孩也基本上是学生蓝裤子,上衣是红色带花点的条绒或者碎花布褂子。没有缝纫机的一般是请别人帮忙缝纫,自己则替对方纳鞋底、做鞋子、捣钱钱等做点别的手工活。那会的布料都是纯棉布,一尺布需要一尺布票和三毛钱左右的现金。</p> <p class="ql-block"> 放鞭炮是小男孩的最爱,过年时,家长一般都会给孩子们买上几挂鞭炮。我们家一般都是买一两块200响和几块100响的,再买上两把二脚踢,一两把高升。100鞭是一毛钱,二脚踢一把两毛钱,高升一把十支两毛钱。除夕晚上要放一块关门炮、大年早晨要放开门炮,放鞭炮对于男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除夕晚上我是死活不肯早早地去睡,非得等大人们忙完所有的活计,能睡觉了,我迫不及待地抓起摆放在锅台上的鞭炮,点上一支香,跑到院子里噼里啪啦放完关门炮才心满意足地脱衣服睡觉。而大年早晨,更是天不亮就起床了,眼巴巴地等着放开门炮。大年初一,吃饭的时候要放吃饭炮,拿着一块鞭炮,怎么也舍不得一下子放完,于是偷偷把绕着炮焾的细线拆开,卸下二三十个鞭炮揣在口袋里,把剩下的点燃放掉。得空时在家里偷偷拿上一盒火柴、一支香,跑到外面去玩口袋里拆分开的鞭炮,“啪、啪、啪”,一个一个地放完,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到处捡地上没响的没焾的鞭炮,拣上一把后,从中间掰断了,让里面的火药露出来,在地上摆成一圈,拿香头点着其中的一个,火药燃烧后就会喷出火焰把对面的鞭炮引燃,火焰互相喷射、此起彼伏煞是好看,我们叫这种玩法为“老婆打老汉”。小的时候,二脚踢是不敢把在手里放,只敢立在地上、或者架在小木棍上放。“砰”的一声,炮仗蹦出去老远,第二声在高空或者远处炸裂,纸屑纷纷飘落。手里揪着高升的小竹枝,点燃炮焾后“吱”的一声,手里的高升带着火焰飞得很高,然后“呯”的一声爆响。在正月的那几天里,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孩子们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挣压岁钱”,我小时候,过年时亲戚们给压岁钱一般是一毛钱,还有给五分钱的。尽管大人们在除夕时就再三叮嘱,不让孩子们去亲戚们家里乱跑。可压岁钱对于孩子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一个正月下来,也就能得一两块钱的样子。完了大人总是叮嘱不能乱花,等开学时买铅笔作业本,甚至交学费什么的。那时候,一支铅笔带橡皮头的是五分钱、不带橡皮头的是三分钱,生字本、算术本都是五分钱、一张粉帘纸5分钱。小学时一个学期的学费是一块五。男孩子有时候跟大人软磨硬泡求着大人允许自己买一本小人书,或者私下偷偷买上一挂鞭炮玩。这也许是那时候过年对于孩子们的全部意义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春节开始,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春节联欢会。那时候,电视还不是那么普遍,于是,大人小孩走街串巷,到一些大的机关去看电视。在我们县,最早拥有电视的是广播站、县革委和邮电局。这些单位的电视都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黑白电视。电视机的普及是在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观看春晚也成了人们守岁迎春的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大幕在中华大地正式掀开。经过40多年的发展,祖国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质的飞跃。“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光荏苒,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现在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发愁,日子越来越好,平常吃的美食琳琅满目,超市里的菜品应有尽有,那些曾经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现在随时可以实现。人们正经历着从“吃饱”向“吃好”的华丽转身。“大鱼大肉”早已不是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追求。商店里衣服琳琅满目、款式新颖、时尚多样,让人目不暇接。互联网和网店的蓬勃发展,让购物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紧追新的潮流和时尚的步伐。过去只有过年时才有新衣服穿,现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购买自己喜欢的衣服鞋帽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意而为的小事。</p> <p class="ql-block"> 而孩子们口袋里的零花钱也多起来了,家长可以随时满足孩子们购买书籍、学习用品、玩具的要求。压岁钱这个曾经承载着长辈们对晚辈满满的祝福和关爱的红包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魅力。现如今,有的人把压岁钱当做了巴结领导、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之一,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压岁钱早已使之变得铜臭满满。许多人对此深恶痛绝,纷纷约定取消了互相给对方孩子们散发压岁钱的惯例。</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过年也有了新的认识。有的人选择旅游过年,有的人选择视频拜年,有的人觉得没必要为了过个年把自己累个半死。倒不如利用年假好好地躺平休息几天。以前写春联、贴年画的习俗被如今的印制对联、装饰画所代替。随着前些年各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出台,年味似乎变得越来越淡了。人们对于春晚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快节奏的生活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使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变得越来越淡漠,这种变化的后果是使我们失去了一份承载着珍贵的记忆和精神寄托的年味。这无疑是可悲的,我们不应该对此听之任之。我们不应该让这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在我们手中消失。国家也应该不遗余力地倡导和保护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多听取老百姓的心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要素,比如燃放烟花爆竹,要多些人文关怀,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我们应该尊重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老百姓重拾那份浓浓的年味,让传统的过年习俗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