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长风呼啸

<p class="ql-block">  年这个东西。当你盼她的时候,她步履蹒跚,迟迟不到。不盼她时,似乎转眼就到了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是60后,虽没经历过吃糠咽菜的贫苦生活,也常常体会到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感觉,地瓜煎饼,玉米糊糊,辣菜疙瘩咸菜千篇一律。能吃上顿辣椒煎鸡蛋,或者是用猪大油炒的菜,就算改善生活了,如果再在菜里放点酱油,那就会有撑破肚皮的感觉了。常常记得用煎饼擦煎鸡蛋的锅吃,虽然家家喂着几只鸡,也能每天见几个蛋,大部分家庭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吃的,只有招待客人,或者有个小节日或者有个什么值得母亲认为要改善一下伙食的时候,才煎几个蛋吃。端在桌上,也不是大家平均吃的,要先紧着干重体力活活的家人吃。不干活的我只能在刚刚盛出煎蛋的热锅上,用煎饼使劲的擦,擦几遍吃一口,那个香呀无法形容。只把那锅擦的锃亮,感觉有铁的味道时才肯罢休,不过也总算过了一会馋瘾。</p><p class="ql-block"> 盼年是儿时的一钟期冀,不仅仅可以解一下馋瘾,而且还可以能得几个零花钱,去赶个集,穿上件新衣服,肆无忌惮玩耍。所以那时的儿童总是从过完大年初一就开始盼着年三十的来临。</p><p class="ql-block"> 盼啊,数呀,盼啊数,终于进入腊月了。</p><p class="ql-block"> 腊八似乎是进入年的前奏曲,到了这天,平时特扣的母亲就会像变戏法一样,弄来平时少见的大米、小米、花生、绿豆、红豆、大枣、桂圆、莲子等食材,熬上一锅,久违的米香味充斥着整个小院,还在被窝里我早已忍耐不住,主动起来,人模狗样的去找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干一会,好毫无愧疚包餐一顿。</p><p class="ql-block"> 民间又一种说法,进了腊八就是年。生长在山村的父母辈,虽胸无点墨,但对腊八节日的传说了如指掌:母亲有点佛系,她总说是佛祖释迦摩尼修行时每天一米一饮修行,六年如一日,苦行痴痴,奄奄一息,一天得到一牧羊天女用乳糜的救赎,腊八这天恢复如初,逐得到成佛,为了纪念这位天使,于腊月初八这天设节吃粥。父亲则说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在一次牢狱之灾时,饥饿难耐,忽发现一鼠窝。挖出些许杂粮,熬成粥,又一次度过难关,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当皇帝后颁诏赐奉这日为腊八节。民间还传说腊八这天祭祀天地神灵,感谢上仓和后土賜给人们这么丰富的米粮,人们用这些众多的粮食杂合一起祭祀,表示感谢感恩皇天后土的恩赐。</p><p class="ql-block"> 让许多人感到神奇的是这天用醋泡治的蒜,到年底用时,鲜绿无比,味道甜美,下酒下饭堪比一道美味佳肴。这就是腊八蒜,科学解释,错在温度较低的时候激活了蒜中的生物酶,使大蒜变绿。并不是非在这天腌制的蒜才会变绿。</p> <p class="ql-block">  腊八一过,就像是提前预约了一样,各家各户都开始忙年,有一种说法,有钱无钱都得过年,相对来说冬闲了一段时间,准备下好储存的饭食,以备来年开春后忙于整饬土地之忙无暇做饭之用。煎饼就是这种可以较长时间储存又是当地人三餐不离口的食材。摊煎饼办年饭,几乎家家都进行,我家也不例外,腊八过后别说是隔三差五了,几乎天天都进行,储备的煎饼摞起来都有一人高。最烦是天天推磨转圈,那个时代,学生到腊月二十一才放寒假。正值期末考试复习时期,父母也不管你这些,必须赶在早上上学上工前把磨推完,然后母亲一人在鏊子窝一窝就上大半晌。推磨时我总是有气无力,合着眼,总是掉磨棍,把推下的磨糊弄脏,后来母亲总让姐姐套着我的磨棍,就不会掉下来弄脏了。几个人一起推磨,一个人一不用劲,两百多斤重的石磨就偷懒放慢脚步。我也就要挨姐姐的一炊帚疙瘩了。推磨成了我年关最讨厌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相反赶年集却让我感到无比快活。当地从腊月十三开始就进入年集序列,算来四个大的年集,逢三,逢八,人们好似预约了一般,从天刚刚明开始,陌道上就陆陆续续的人流不断。有推着独轮车,有骑着二八大杠的,有肩挑担的,有背褡裢的,有拄着拐棍的,有手牵着大人衣襟的。二十三是当地一个最大最热闹的年集,虽然二十八也是年集,那时马戏团赶庙会的远足商贩就不在来了,人相对少了许多。腊月二十三这天早上,妈妈从包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布包里拿出2元钱,交给我,嘱咐了又嘱咐一定要好好保存好,千万别丢了。除了买两挂炮仗外,其他你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拿着钱和提前约好的伙伴结伴赶集去了。路上就听到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远的就听到卖鞭炮的沙哑着嗓音喊:“又点着了,把你的耳朵放好,别震聋了,震着了我们概不负责。”“不在卖多卖少,就在图个响响亮亮。”“响不响亮不亮,点着了来说话。不在于挣钱不挣钱,赚个吆喝,赚个响,不嫌便宜的就过来买吧。”我们家个小伙伴,仔细聆听比较,先买好炮仗,再去看马戏表演。在当时的农村看上一场马戏,大饱眼福。看完马戏出来感觉肚子有点饿,就去买几根香油果子(其实就是现在的油条),那个年代吃上一根香油果子,从头香到脚。再逛一下糖果市,琳琅满目的糖果真不知道哪个更好吃,掏掏兜里的钱,索性都买上糖果过把瘾。钱花光了其他服装、蔬菜、家用品等市,我们索然无味地快速转一圈,就打道回府了。</p><p class="ql-block"> 和现在集市大不同的是再没有响亮的鞭炮声,多了的是鲜红的春联给集市增添了年的味到,鲜果干果丰富多彩、鸡鸭鱼肉争相比竞,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彰显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年来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小年正式到家,赶完年集,祭灶是今天最重要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祭灶的习俗源于古代对灶王爷的崇拜。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因悔悟成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汇报人间善恶。百姓为了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形成了祭灶的习俗。摆上糖果,让灶王爷嘴甜甜的,多言好事;摆上柿饼,祈求生活意如事事如意,苹果象征着平平安安,橘子象征着大吉大利,火龙果象征着红红火火。这些水果不仅色彩鲜艳,还寓意美好,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摆上清水、料豆和秣草‌为灶王的坐骑准备的,象征着对灶神的尊重和敬意‌。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准备汤圆、饺子、酒等。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饺子则寓意财源广进、富贵吉祥;酒则能让灶神在述职时更加愉悦‌。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想好好贿赂一下灶王爷,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p><p class="ql-block">让其充当一家之主,还有写给灶王爷的一些对联:</p><p class="ql-block">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p class="ql-block">和火通三界,青烟透九霄。</p><p class="ql-block">司一家吉庆,命四序平安。</p><p class="ql-block">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p><p class="ql-block">天上四时春作首,人间五祀祭为先。</p><p class="ql-block">位列九阳施福泽,品居五祀降庥祥。</p><p class="ql-block">从这日起,老人一再告诫儿孙要说吉祥话,忌讳说不吉利的的言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也是南方的小年。这一天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大扫除,扫除不仅仅是出去陈土蜘蛛网,更重要的扫除以往的霉气和晦运,祈求来年鸿运当头,事事顺利。今天要用新扫帚把房顶墙壁上灰尘蜘蛛网,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磨豆腐,接玉皇,豆腐音如斗福,福气满斗。传说玉皇大帝,这天随灶王爷来到人间查看人间疾苦,人们摆上供品祈求玉皇大帝保来年富贵平安。</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六割猪肉,几近新年杀猪割肉,置办肉食年货。以备年夜饭丰盛夜宴。</p><p class="ql-block"> 二十七杀只鸡,洗洗衣服,理头发,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二十八把面发,蒸馒头,打年糕。</p><p class="ql-block"> 二十九滚油锅,炸年货。</p> <p class="ql-block">  三十早上早早起,洒扫庭除,㼜上炆烟,放上挂鞭,告诉左邻右舍我们已经早早起来,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都不早起,也没有了㼜炆烟的风俗了。</p><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母亲就忙着准备祭祀用品,一份是敬天地用的,一份是上坟用,当供品准备好后,孩子们跟着大人屁颠屁颠的去上坟,本该见了坟茔就害怕的我,这时跟在大人的后边没有了害怕的感觉,心里还多少有点快意,当然了这些快意是不能表现在行动上,那时大不敬。不过孩时的我,为了能够吃到上坟用的祭品,还是心里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上完坟,开始贴春联。春联这么一贴,新春气象就来到了小院中。</p><p class="ql-block"> 中午饭各人随便就着上坟的神剩兑付一下,期待晚上的大餐。最累的还是老妈,在锅屋(厨房)里忙忙活活,整下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吃饭前放上一挂响亮的大鞭,然后把一根比门宽的棍子放在门口,意为拦门棍,吃过晚饭后,就不能向门外到东西,问老人什么意思,说是财不外流(露),餐桌上必须有鸡(大吉大利),鱼(年年有余),芹菜(勤勤快快)生菜(生财)豆腐(斗福)白菜(百财),一家人无论天各一方,也要在这一天赶回家吃上这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吃过年夜饭,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春晚,男孩子拿着几个炮仗,结伴成火,比比谁的炮仗响,比完了就捉迷藏。母亲和姐妹们在家拾掇饺子馅,包发芝麻(就是敬天地)的饺子和年初一的早上的饺子,包饺子时,在饺子里包上一个带糖块的和一个带硬币的,看看谁吃着了,吃着硬币的来年发大财,吃着糖的喜事不断。进入到半夜了摆上桌子,摆好事先准备好的供品,鸡鱼肉生菜芹菜,下上水饺,倒上茶满上酒,点上香,烧上纸,老母亲总是嘴里嘟嘟囔囔着,保佑着,赐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佑全家。发完芝麻,把豆腐,水饺留在锅中,意为留福留财到来年,睡前不能关燈,亮亮堂堂到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