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十九】说过年

杨澍青青

<p class="ql-block">昨天傍晚,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和爱人一起出去散步。看到公园里有三三两两的小孩儿们,由大人陪伴着正在放鞭炮,五彩斑斓的各式烟花照亮着夜空,也照亮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爆竹里硫磺的浓烈气味弥漫在空气中。也想着又要迎接新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年又一年,今天2025年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2024的农历十二月是小月,因此农历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夜。吃过年夜饭,陪着母亲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听着窗外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儿时过年的那些零散记忆仿佛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间,记得童年时,小时过年的记忆,从二十四节气里的冬至,就开始有说法了。那时说:“冬至到,吃饺子,不吃饺子冻耳朵!”。冬至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习俗。因此,冬至这天,勤劳的家庭母亲们总会给家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饺子。又有俗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意思是吃过冬至饭,白天长了,昼夜短了。让人不得不佩服中国的那些先贤古人们,对二十四节气总结得是多么细心多么到位。冬至过后半月多,就是公历的新年元旦了。紧接着是进入农历腊月的“腊八节”。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各家各户要熬粥、喝粥。要用八种粮食做食材熬制成一锅粥。据说,腊八粥最早始于宋代。街面上有粥棚主要是对穷苦人施粥。腊八熬粥,这种善举习俗一直被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小孩子时都喜欢过年,那时学校都放假可以玩耍了。还有就是走亲戚,可以得到些长辈们分发的压岁钱;过年时,家里还有许多好吃的。俗语说:“小孩小孩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节,真正的“过年”味道越来越近了。一年当中最冷最冷的时刻,就是在腊月里。这一段时间人们称作“寒冬腊月”。二十四节气里的小寒、大寒,正好在这一月里。这时,凛冽刺骨的寒风也多起来了,寒风时不时地刮两三天,城乡的河道水面上是会结冰的,有时候的天气还会下雪,下起中到大雪。待到天气放晴时,雪又开始融化,俗语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雪白的世界,又给寒冬腊月里增加了几分更冷的寒意。这时的人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棉裤保暖来抵御寒冬。有针线活儿手艺的母亲,给自己的孩子们各做一套棉袄棉裤。还有一双老棉鞋,外加一顶棉帽子。这过年呀,也就不冷了,孩子们都能够开开心心地过年了。</p><p class="ql-block">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不知何时,有学问的大人们,编排出一首朗朗上口适合儿童们背诵的“过年童谣”,大意是:“二十三,祭灶官儿(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对联(贴对联,挂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儿,包饺子;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拜年)”。灶王爷,一直被人们视为民间的正神,被各家各户虔诚地供奉在自家厨房里。腊月二十三傍晚,准备好贡品祭祀灶王爷升天,要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p class="ql-block">过了小年,乡村里就开始有养猪户杀年猪了。几位男劳力,把猪圈里养得肥肥胖胖的黑毛猪,用粗绳子捆绑在架子车上,家庭主妇需要往猪后身上泼水,乡间风俗说是再养猪更好养肥。那家庭女人抹着眼泪算是为家猪送行了…接着是屠户用锋利的杀猪刀捅破黑猪的喉咙放血,不一会儿那头猪算是一命呜呼了。再接着是大锅里热水剃毛,然后是白白胖胖的无毛整猪用吊钩吊到铁架子上,最后是开膛破肚。小时,我只看过一次“杀年猪”的场面,加上那年猪嗷嗷的嘶嚎声,那过程太过血腥,以至于后来听见谁家杀年猪,我是从来不再看了。</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小时,腊月二十八贴对联的事。爷爷还在世时,只需备些红色纸张,爷爷有一手洋洋洒洒绝好的毛笔字。七十七岁时还给村里人义务免费书写春联,对于村邻们的请求,爷爷都是有求必应,有时甚至是上门服务。至今,我记得爷爷当年给家里写过的一幅经典对联是:“和顺一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吉星高照”。还有四字警语的杨氏家规家训“四知家风”,室内的“小心灯火”、宅院里的“满院春光”,井架上的“川流不息”,牛槽头上的“槽头兴旺”等。小时的我,耳濡目染地也受到些许爷爷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也还记得除夕夜,父亲和母亲忙着包饺子准备年夜饭的情景。大年初一早晨,父母起得也很早,母亲擀面皮,父亲包得也快。包饺子,父亲和母亲算是黄金搭档。父亲说过,吃年夜饭一定要记得给家里的先人们上祭祈祷平安。父亲也说过,那些对家族有影响的历代先人,子孙后代们会永远记得他们的名字,形成了流传下来的家谱资料,家族家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和发扬。如今,父亲走了两年了,他的谆谆教诲我依然记得。可是,没有了父亲的过年,多了一些失落感,也让我时不时地感慨万千…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请时刻地保持乐观积极的好心态,因为未来的生活还得继续呀!</p><p class="ql-block">好多那些关于“过年”的往事,都成了美好的回忆。疫情过去了,党和国家又开放了燃放烟花爆竹来增添节日氛围。有人说,年味淡了没意思了!其实,年味一直都在,年味也一直没变。年味,已经属于新一代的孩子们。我们长大了我们看着孩子们开心地玩耍,我们自己变成了用心生活的中年爸爸,变成了为孩子们营造开心过年氛围,讲好身边过年故事的大人。 </p><p class="ql-block">(初稿作于2025年1月28日)</p> <p class="ql-block"><b>杨澍青青,原名杨鹏钧,河南宝丰人,郑州大学法律大专学历。爱好文学、读史、业余写作,书写城乡轶事,关注乡村振兴故事。随笔、散记,在公众号上与文友分享交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