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州人说没有行过花街还不算过年了,花街人头涌涌欢声笑语,买花的人不很多,就是去行一下感受那春节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广州花市历史</p><p class="ql-block">广州花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具体时间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初,广州花市起源于“花渡头”,当时广州花贩每日将素馨等花卉运至城市,形成了“花渡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市逐渐从民间自发形成,并在清代中晚期发展成为迎春花市,成为广府地区人民群众的春节习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州花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花市只是花农在岸边卖花的小规模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市逐渐固定在春节前几天开设,并扩展到城市内部。到了清朝中期,花市从各城门扩展到城内,并且整天营业,销售的花卉种类也从单一的素馨、茉莉花发展到多样化。辛亥革命后,花市进一步扩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花市变得更加繁华。</p> <p class="ql-block">广州花市不仅是一个买卖花卉的市场,更是承载着广州人新年花开富贵、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的重要民俗活动。每年农历腊月廿八至除夕夜之间,花市的主要活动是“行花街”,即逛花街。花街上搭建花棚,装以楹联或灯饰,档口数千,一片繁花似锦。广州花市还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和文化。在广州,有“未行过花街不算过年”一说。</p> <p class="ql-block">现代广州花市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站,花市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增加了许多新亮点和活动。广州花市作为广东人过年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会,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参与,体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林伯渠1916年初次到广州除夕游览双门底(现北京路一带)花市,写下《游花市》</p><p class="ql-block">初到岭南地区,果然天一方。看人除夕晚,争市吊钟芳。店悬三蛇酒,庙烧六祖香。如何螚惯习,运会早开张。</p> <p class="ql-block">1959年2月林伯渠与董必武、朱德、郭沫若结伴同游广州西湖路花市,诗兴大发相互唱和。43年后重游花市的林伯渠写下《春节看花市》</p><p class="ql-block">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霄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p> <p class="ql-block">朱德《春节游广州花市》</p><p class="ql-block">百花齐放遍城乡,灿烂花光红满堂。</p><p class="ql-block">更有心花开得好,一年转变万年春。</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在广州游花市》</p><p class="ql-block">金桔满街松满市,牡丹含艳桂含香。</p><p class="ql-block">墨兰簇簇青锋剑,玫瑰团团白玉堂。</p><p class="ql-block">爆竹轰鸣声动地,电台播送夜增光。</p><p class="ql-block">游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风上面庞。</p> <p class="ql-block">1966年陈毅《广州花市》</p><p class="ql-block">去年花市好,不与往年同。</p><p class="ql-block">今年花更好,如见开门红。</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广州花市一度取消,在广州过年的董老曾发出”曾经绚烂归平淡”的感叹。1973年广州花市重见天日,这年春节,董老再度南行到西湖路花市于市民一道行花街,写下</p><p class="ql-block">除夕在广州,重临盛会新。</p><p class="ql-block">四时花似锦,万众面皆春。</p><p class="ql-block">锣鼓喧霄汉,云霄出海滨。</p><p class="ql-block">南邻庆胜利,举杯送瘟神。</p> <p class="ql-block">2021年越秀西湖花市“行花街”民俗成为广州市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推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的春节民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