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马上要过年了,儿子问我大年夜怎么过?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在家过吧!作为父母的我们忙一点,辛苦一点,给孩子一个热气腾腾的年三十吧。</p><p class="ql-block"> 父母都在的时候,每一个大年夜,我和老包奔波在婆家和娘家之间,幸好,婆家和娘家距离五十公里,少了到哪家过年的烦恼。儿子成家后,让他们到丈母娘家过年,我们依然选择陪伴双方的父母。父母们一个一个离去后,我们成了父母,成了儿子一家过年的据点。年过六十后的我们,今年想变化一下,建议和亲家一起去儿子家过年,让儿子分担点,为人父母的他,应该学习如何安排过年,过年的常规菜有哪些,中国人常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样的。现在的过年,给我的感觉越来越冷清,越来越没有劲。很多人喜欢去饭店吃年夜饭,吃完,拍拍屁股回家。这样过年非常省事,平时孩子不缺新衣服,新鞋子,更不缺美食,过年的习俗慢慢简化了,对新年也没有什么记忆和期盼,过年时的探亲访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更少了,总觉得快节奏的现在少了一点亲情的年味。家里有了二娃后,作为他们的奶奶,常常盼望儿子儿媳放假后,我能喘口气,休息休息,能偷懒就偷懒吧,有一天突然觉得现在的孩子好可怜啊!童年因为学习而缺少快乐,过年轻松的时候因为我们的懒惰而少了过年的趣味,我们何不在陪伴他们的时侯增加生活的色彩,让每一个精彩的日子雕刻脑海,哪一天突然回首小时候,幸福像小溪中一串串水泡,从心海里冒出来。</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五点起床在叮咚上买肉糜,青菜,馄饨皮,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令人想不到一个小时不到,快递员就送到家门口。一个人轻轻松松地包好馄饨,团子买的现成的,中午12点开吃,一家人围坐着,高高兴兴地吃了馄饨和团子。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相比,物质条件比我们好很多,但缺少了年味。我们小时候过年,虽然没有现在的张灯结彩的表象,但有着浓浓的年味,有着能实现一年的期盼,精神上真的很满足。</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天蒙蒙亮,家里就忙碌起来了。家里的老传统中午吃团子和馄饨。那时候包团子做馄饨,除了家里有婚礼,生儿子,其它就是每年的年三十了,在我记忆中,包团子和包馄饨可真是件大事情,糯米需要提前一个月浸泡,泡了半个月后捞起来晒干,用石磨磨粉,大年夜包团子比烧菜做饭还隆重还繁复。一大早起来,上街买菜,回家剁肉糜和蔬菜,做团子自己要和糯米粉,和粉的水平,谁也比不过我的爸爸,一团粉和好,软硬适中,糖瓷盆上没有一点糯米粉,双手也都干干净净的,剁肉糜当然也是爸爸的任务,妈妈忙着做团子陷,笋干肉馅(升官的谐音)那是必须备的,豆沙馅的豆沙是妈妈手磨出来,里面加一小块猪油,这猪油可是豆沙团子的灵魂啊!煮熟后一口咬下去,猪油晶莹剔透如水晶般,配上甜滋滋的豆沙在唇齿间荡漾出满满的甜蜜和幸福。妈妈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买馄饨皮,因为家乡的习惯年三十每家每户都要包馄饨,所以买馄饨皮的任务并不轻松。记得有一年,我顶着寒风站在冰天雪地里排队买馄饨皮,从早上一直到下午一点多才买到了馄饨皮,把馄饨皮拎回家时,父母和弟弟早已翘首以待了,妈妈顺手递上三个团子给我吃,她便神速地包着馄饨,那时候的馄饨皮都靠手工制作,真心好吃。一个下午,家里的一级厨师妈妈全力以赴地做着年夜饭的大八样菜肴。年三十的记忆,是此起彼伏点点哆哆的砧板声,锅里蒸蒸日上的蒸汽欢呼声,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的碰击声,菜品在沸腾的油锅中气气嚓嚓的响声,围着灶头等吃美食的孩子们的笑声,忙碌中的父母,等吃过年夜饭后炒着瓜子、花生,孩子们帮父母用麦芽糖做炒米糖,挫着圆圆的炒米糖,偷偷地偷吃掉下来的小块。夜晚的家里,满堂的香味,那热气腾腾的氛围,和孩子们笑声熨烫着父母疲惫一天的心灵。夜深了,父母在家门口放二个关门炮仗结束了忙忙碌碌的一天、一年!上床睡觉睡不着,明天,等待我们的是全新的衣服、鞋子和红红的压岁包!过年真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