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条坎坷的路,布满了荆棘。人生路上都会有逆境,挫折磨难是造就意志力的契机,从而披荆斩棘实现初衷,彰显人生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杜甫《逃难》诗曰:“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我的父亲一生经历过3次逃难:1938年因日寇侵犯山西携家西渡黄河逃难到陕西合阳未能归里;1941年在合阳县临河“育人小学”教书时因参与支持地下党活动被抓捕,逃到西安躲避两年多;动乱时期因躲避“造反派”的再次抓人批斗,东渡黄河转道运城逃到西安在二哥读书的大学宿舍潜住数月至武斗平息。在国家经历战争和动乱的年月,家尊屡经逃难,颠沛流离,有籍难返,有家难回,立志致身中医事业,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在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上颇有建树。</p><p class="ql-block"> 家父田仁清(1914-1989)原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姚家庄。1937年8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次年3月因日寇侵占山西,携妻、子到陕西合阳县北尹庄定居。在百良附近村庄和合阳中学教书十多年,同时潜心钻研医学经典。1942年参加陕西省卫生处中医考试,取得合格证书。1945年参加国民政府考试院高级专业审核,获高级中医师证书。 1949年转入医界,在西安、合阳等地开办中医诊所,曾任合阳县卫生协会理事、西安中医公会会员。日本投降后,家尊欲携家返回运城,因姚家庄家屋被占用遭拒,奔波申诉数十年终归有家难还。1959年合阳并入韩城,遂应邀到韩城县人民医院工作,曾任政协韩城县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到韩城县医院后因医术精湛,求医的患者 众多,常常延时下班,任劳任怨,次年参加陕西省文教卫生群英大会,授于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被推选为韩城县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渭南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荣誉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陕西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员。家父逝世后,列入《韩城市志》和《渭南市志》人物志,终成三秦名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父一生艰苦奋斗,一心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之苦,医术精湛,善待医患,不论在家里还是乡下给群众看病,从来不收分文,有送礼感谢者,总是婉言谢绝。每周六从韩城回家沿途都有群众拦路求医,周日家门口总有候医的人群,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文革”期间,有人策动几十名不明真相的“造反派”,全副武装乘坐两辆汽车,到合阳欲抓父亲回韩城按“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进村后有村人敲锣报讯:“韩城1018来抓田先生了!”邻近数村群众闻讯后相走奔告,自发集结数百人,把巷道围的水泄不通。家父面对枪口据理力争;有退伍军人缴其枪械拆解成件;有群众放掉轮胎气压,施用碌轴堵路;众人将来者逐人分割包围不许乱动;村干部挺身而出,严历斥责其非法行为,迫使其灰溜溜徒步而去,此事至今被远近群众传为佳话。合阳县临河村撰写村史时整理了《改名为了纪念田大夫》的故事:田仁清大夫,1940年至1941年中条山抗战时期在临河村“树人小学”任教,任教期间与地下党员刘江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支持并参与刘江霞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抓捕逃到西安避难,为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田先生不但教书育人,还是一位驰名的中医大夫,教学之余,也受邀无偿给当地老百姓把脉诊病,深受临河村及周围村庄人民的敬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村有一幼童刘进生,肚子里的蛔虫长期吸食肌体里的营养,致使刘进生长时间奄奄一息,肚子阵痛,多方求医无效,最后发展到生命垂危,其父母心急而无策。这时有人向其父母建议请田大夫来治,刘父从其言,请来了田大夫,田大夫果断立方,一剂服下,刘进生便出一盆子的大小蛔虫,不几日,便恢复生机,茁壮成长起来。为了感谢田大夫的救命之术,刘家将刘进生改名“刘田生”,以永远纪念田大夫再生之恩,而今刘田生身体健壮,已退休回家,年过古稀,儿孙满堂。家父逝世后安葬于北尹村村东,下葬时近千名群众冒雪送别,表达由衷的思念和悲痛。</p> <p class="ql-block"> 韩城乃文学家司马迁的故里,素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传统。家父在韩城工作时受到韩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尊重和照顾,在分配草市巷新建居民楼时,被安排在最好的楼层,县领导住在上层;因每天患者多延迟下班,单位安排食堂的师傅总是单独留有饭菜;医院为他开具的处方选调配备了专门的药剂师,精心炮制加工药材。他受县政府委托呕心沥血带的学徒成为中医骨干。家父到退休年龄时,县上决定继续留职,带徒传技,担任中医院顾问,并确定专人协助整理从医经验,著书立说。在这期间家尊撰写了《平易〈伤寒论〉铨稿》书稿,亦整理出五十年从医“医案”,留下了宝贵的中华医学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家父逝世十周年时,我们 兄妹五人商定整理出版父亲遗稿《平易〈伤寒论〉铨稿》以呈献祖国中医药事业。大哥是中学高级教师,从小深受父亲影响,熟悉中医专业词语,负责语句整理。二哥、姐姐、妹妹和妹夫负责文字校对。妻在高校图书馆工作,负责联络赠书。母亲早年毕业于解州女 子师范,古文基础深,多有指教。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书稿的整理校对。出版时先是托熟人联系陕西人民出版社,陕人回复只能出版《平易〈伤寒论〉铨稿》部分。考虑到《医案》部分也很 重要,是治疗实践对《伤寒论》的诠释,遂经渭南作家谭留根先生联系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于1999年5月出版了《平易〈伤寒论〉铨稿》一书。出版后 向各大图书馆和中医院 校图书馆赠送了书籍,受到一 致好評。</p><p class="ql-block"> 家父终生奉献于中医事业,以深厚的古文功底钻研中医理论,精通医理,自成一言,加之五十年从医经验,学验俱丰,堪称理论实践双重大师。当年父亲撰写书稿时我没有发现有张仲景的原著,好奇地问:“您注解伤寒论,不看原著咋写呢?”父亲笑答:“我学中医时就把伤寒论的章句背的烂熟,入心入脑了,吃不透原著岂敢问津?”记得有次和父亲开玩笑说:“把你的论文寄给杂志社,看会不会登载?”父亲随手把一个论文给我:“你寄去吧。”我将论文寄给《中医杂志》社,不久杂志社回信说因版面限制要压缩篇幅才能发表。父亲看后拍桌直言:“一个字也不能改!”</p> <p class="ql-block"> 家父毕生深爱中医,关心中医,献身中医。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父亲执意推荐我报考中医专业,后因职业原因我报考了法律专业,成终身憾事。父亲晚年对青年中医寄予厚望,翻译了数篇古代医学家崇尚医德的古文,撰写了《致青年中医》,秉持医德是医生的立身之本。他笃 信发展中医积累经方固然重要,研究中医辩证论治理论才是发展中医的根本。每谈及他的书稿,总是担忧地说:“我担心能看懂这书的人不多。” </p><p class="ql-block"> 《伤寒论》一书,历代医家推崇为经典著作,尊称著者张仲景为医圣。故历代医家咸以探研《伤寒论》为首要课题,注释《伤寒论》者竟达一百余家,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为后学楷模者,实不乏人,可谓各具千秋。家父撰写的《平易〈伤寒论〉铨稿》一书,以经解经,前后互动,以期深入浅出,平易通晓,对辩证论治之领悟,提出著者千虑之见,见解独特,自成一家之言,以恢复《伤寒论》之面目,提高其致用价值。书中收录了家父从医五十年的96宗治疗医案,以实践诠释了辩证论治的临床意义。</p><p class="ql-block"> 家父在《平易〈伤寒论〉铨稿》一书中,对《伤寒论》的注释独具见解,自成中医辩证论治田氏法。认为《伤寒论》在论述中,神明地运用辩证论治的规范,如剥笋抽丝层层深入,以达到入微揭隐的深度,言奥而精、法简而祥,故每学习一条,不待论断,即可悟出病机之所在,如游龙在天首尾相顾,如圆盘走珠变化无穷。唯有高度之造诣与修养,方能臻此神明之佳境,掌握学习和运用《伤寒论》的钥匙。家尊传下来的《田氏骨刺风湿丸》《田氏寿康丸》等秘方,我们屡试不爽。</p><p class="ql-block"> 苦难的磨蚀和对祖国医学科学的执著追求,家尊博览中医药典籍,厕身临床医疗实践,励志赓续传承祖国医学遗产,对自已的研究成果充满感慨和自信,在《序言》中坦言:“当仁不让,知我罪我,惟春秋乎。”</p><p class="ql-block">摘自《在黄河与雪域高原之间》一书</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田海龙,祖籍山西运城,1952年出生于陕西合阳,1968年服役西藏军区,1970年8月至1971年9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1979年转业供职渭南市公安局,资深警官。曾整理出版其父遗稿《平易〈伤寒论〉铨稿》一书,出版有散文集《在黄河与雪域高原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