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一件大事,标志着组织上将建党提上了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都知道,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之父”。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以为陈独秀自命不凡,并以他的名字为证据,说他自诩为“一枝独秀”。其实,这都是误会,独秀并不是他的本名,只是他的笔名,而他取这个笔名,也不是因为自大自傲。</p><p class="ql-block">陈独秀的家乡怀宁,有一座山叫独秀山。此山并不险峻,只是平地而起,一枝独秀,故名“独秀山”。陈独秀曾用“独秀山民”为笔名,意即“独秀山之子民”,发表文章,首次用于1914年11月10日出版的《甲寅杂志》上,他是想借“独秀山”之名,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p><p class="ql-block">只是“独秀山民”显得有点啰嗦,而且一望而知就是笔名,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容易引来猜测和麻烦。</p><p class="ql-block">后来他舍去“山民”两字,用“独秀”为笔名,有时也加上自己的姓,“陈独秀”,这样看上去,就像一个正常的姓名了。再后来,以“陈独秀”署名的文章越来越多,以至世人都把他的笔名当作本名,而他的本名却鲜为人知了。</p><p class="ql-block">其实陈独秀的本名叫庆同,字仲甫。所以现在有一些历史书籍中也称陈独秀为陈庆同、陈仲甫。</p> <p class="ql-block">1914年,同在日本留学的陈独秀与李大钊相遇相识了,尽管陈独秀比李大钊年长10岁,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两人结成了至交。</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引燃了新文化运动的烽火。1917年,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赴北大就任文科学长,并把《新青年》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1918年,李大钊应邀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这样,李大钊与陈独秀便有了一段在北大共事的经历。</p><p class="ql-block">李大钊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从而形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强大阵容。 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开始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新阶段。</p><p class="ql-block">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给陈独秀和李大钊带来思想上的巨大震撼。二人多次撰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大力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陈独秀积极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之中。为营救被捕的学生,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北洋政府逮捕,李大钊也被北洋政府列入了黑名单。后在多方营救之下,在被关押近100天后,陈独秀被保释出狱。</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出狱之后,北洋政府对其居所进行监视,不许他离开北平。但陈独秀秘密前往上海做了一次演讲,接着又去武汉做了一次演讲。北洋政府得知陈独秀私自离开北平,立刻在他的寓所周围布置警力,以待陈独秀回北平时予以抓捕。</p><p class="ql-block">李大钊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人到北平火车站,先把陈独秀接走了。但陈独秀在北平是待不下去了,他想先去上海,再转广州。</p><p class="ql-block">如何保护陈独秀安全地离开北平呢?李大钊觉得,乘坐火车或小汽车离开都是危险的,只有乘坐外国的轮船才是安全的。因此,他让陈独秀先去天津,转乘外国的轮船前往上海。</p><p class="ql-block">为了确保陈独秀安全,李大钊亲自护送陈独秀去天津。李大钊租了一辆骡车,让陈独秀扮作生意人,李大钊扮成账房先生,以到天津收账的名义离开北平。一路还算顺利地到了天津,陈独秀购买了外国船票乘船前往上海。</p><p class="ql-block">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此时的陈、李二人,已经完成了由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那时的他们,已经赢得了“南陈北李”的美誉。而共同的斗争实践,又使得二人心灵相通,二人都觉得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时机已经成熟。</p><p class="ql-block">李大钊送陈独秀去天津,骡车一路上慢吞吞地走了好多天,二人一路上正好有时间,细细地商讨着一件大事:计划在中国组建无产阶级政党。</p><p class="ql-block">“我着手在北京作建党的准备,你在上海作建党的准备。”李大钊对陈独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p><p class="ql-block">二人还探讨了党的性质、任务,党纲应该怎么写、包括些什么内容等等。</p><p class="ql-block">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建党到组织上建党的转变。</p><p class="ql-block">现在有很多人说,当时二人相约建立中国共产党,这是不对的,二人当时应该只是讨论了党的名称,但并没有做出决定。因为后来,陈独秀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后,还曾致信李大钊,就党的名称征求李大钊的意见,可见二人相约建党时,并未就党的名称做出决定。</p><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终于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末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整理于甲辰腊月廿九除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