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竹枝词的开山鼻祖杨维桢及其价值

半亩方塘铁崖山

<p class="ql-block">杨维桢是上海竹枝词创作的开山宗师</p><p class="ql-block">1,上海自元代杨维桢《云间竹枝词》开始,云间是松江的别称,所以云间竹枝词也可以理解为杨维桢居住在松江时写的竹枝词。上海从此以后流传的竹枝词达万首以上。特别自上海开埠后,当地文人,以及各地游屐,深感洋场风声气息之殊异,奇技淫巧之纷陈,写下了大量的竹枝词,一般都有类似笔记掌故的注解,是一宗不容忽视的有关上海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顾炳权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对于竹枝词“以诗补史”的特别功效一直深有体会并用心搜集。《上海洋场竹枝词》收入有关上海洋场之竹枝词共74种,计4000余首,分为前后两编。</p><p class="ql-block">前编16种,为各时期出版之竹枝词单行本或抄、稿本;后编59种,系编者从当时出版之报刊图书中辑录者,是上海史和民俗学研究者极好的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2,在刘禹锡之后,元代诗人杨维桢同样热衷于竹枝词的创作,写下引人瞩目的《西湖竹枝词九首》。与此同时,杨维桢将119人的西湖竹枝词整理汇编为《西湖竹枝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竹枝歌专集,在当时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竹枝歌运动。</p><p class="ql-block">竹枝词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其起源于古代(商代)巴蜀地区的民歌“竹枝”。</p><p class="ql-block">“竹枝”流传年代久远,最初是民间歌者即兴创作、自由歌唱或集体歌咏的歌曲,常用于赛神、婚嫁、祭祀等民间活动。这种民歌含思婉转,多带有“苦”“怨”之情,乡土风味浓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巴蜀人民当时的生活状况以及所受的苦难和压迫。</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唐时期,刘禹锡被贬至巴蜀之地,他接触到当地的“竹枝”民歌后,受其启发开始进行雅化创作。刘禹锡在创作时遵循民歌不拘平仄、音韵的特点,去掉民歌和声,采用“七言四句”的形式,同时保留一定的方言俚语,把风土人情与诗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歌色彩的文人诗歌。这不仅为后世竹枝词提供了创作范式,还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竹枝之风”。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源于巴蜀民歌“竹枝”,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歌形式称为“竹枝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