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散文诗:诗化的散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杨瑞福</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在中国诗坛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写作者少,专业的写作者更少:另一方面它的读者群也远比诗歌要稀少。就是经常写作和发表的散文诗,其中的佳作也似乎难与诗歌相比,在全国,如周庆荣这样的散文诗大家寥寥无几;上海还是有一些人在极力提倡的,例如秦华,她在很多场合以实际行动呼吁散文诗的新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检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现代散文诗究其本质而言,我认为是个舶来品。五四时期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雏形的散文诗,但它的成就既无法与这段时期国内蓬勃发展的新诗相比,更无法和国外泰戈尔、纪伯伦这样的名家散文诗相比。中国的散文诗一直跻身在诗歌和散文的夹缝之中,艰难生存。而散文诗的定位到底是什么,也争论不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p><p class="ql-block"> 孙思老师看到我写的散文诗之后,她说:“ 散文诗碍于散文与诗的中间,往左偏点是散文,往右偏点是诗,这其中的尺寸很难把握。”我基本上同意孙老师的观点。但在写作时,究竟散文诗是诗的成分多,还是散文的成分多,还是一半对一半?因为只有搞清这一点,才能写下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认为,散文诗是诗的成分稍多一些更好。我写散文,一般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用来叙事或描述过程的,譬如一篇游记,重点是实际描写相关的景点,抒情只是夹在其中的。而我写旅游相关的散文诗,往往这两者的比重就颠倒过来,以虚写为主了。所以,我宁可把散文诗称作“诗化的散文”,也就是结构上还保留散文的特点,但叙述的语言基本上采用诗的方式,以抒情为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的文体,它的出现要晚于分行的现代诗。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外来文体而出现的散文诗,受到了很多诗人的偏爱。尤其在上海,一些著名的诗人,如刘慧娟、语伞、清水和任俊国,他们几乎专攻散文诗,并名扬全国。 </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究竟是什么?有的观点认为,它是不押韵,有节奏,不限字数,内含诗意的散文体的诗。 </p><p class="ql-block"> 西方的评论家,他们认为诗歌是舞蹈,散文是散步。那么,散文诗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人认为,俄国著名小说家屠格涅夫,是散文诗的初创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人们更多知道他的成名小说是《猎人日记》,却不一定知道他的散文诗作品。</p><p class="ql-block"> 例如,他所写的散文诗《门槛》,译者是大文豪巴金。</p><p class="ql-block"> 他用极具象征性的手法写道:“我看见一所大楼。”</p><p class="ql-block"> “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云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p><p class="ql-block"> “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啊,你想跨进这个门槛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女郎这样回答:我知道,是寒冷、饥饿、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 </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经采用过这样的象征手法,来写散文诗。例如,我发表在1986.7.16日《黄河诗报》上的《拓路人》: </p><p class="ql-block"> “ 夕阳在额头上刻下最后一笔。 </p><p class="ql-block"> 斜而长的影,从他的肩头滑下,落向雏形的路。 </p><p class="ql-block"> 但他不愿回过身去,怕脆弱的勇气,会化进绿色的臆想。他站着,面对夜开始在苍茫中涂抹的群峰,凄绝的几声鹰唳在耳膜里幻化为飞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母亲说,父亲是踩着荆棘走进那条神秘谷的。 </p><p class="ql-block"> 带血的脚印因没有档案而消逝,空留下茅草摇曳零落的印象;当斑头雁飞进晚霞依偎过的古堡,但它竟缺乏天赋,无法将残破的瓷片拼为完整的史料。 </p><p class="ql-block"> 默默地,他俯下身去,在站立的地方插上了一茎红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 </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的表达,吸取了散文的流畅与完整度,保留,甚至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能力。 </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写散文诗,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 </p><p class="ql-block"> 例如,我曾经写过一首散文诗《七夕》: </p><p class="ql-block"> “ 从前是一年又一年的等待,如今是一年又一年的相思。在虚无缥缈的天空里,满天的星星是数不清的眼睛。他们是否依然哭泣,还是沉睡在虚假的幻想之中,夜夜作一个好梦? </p><p class="ql-block"> 摇着轻扇扑流萤的你啊,在银杏树下沐着风的你啊,也许不肯去想一年一度的鹊桥,握手的片刻之间,竟让原先的千言万语都化为呜咽,最怕是莞尔一笑,说悲惨的分手才动人,撕碎的命运才美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真是这样,就不用彼此责备心和心的距离了。爱,可以把思念变成倾诉。再遥远的天涯海角,也远不过银河古老的故事。即使时时刻刻守候身边,担忧你会厌倦,每天的重复,每天的平淡。 </p><p class="ql-block"> 所以,请你无论如何装订和收藏好,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很薄,但这一册只属于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 </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是当前比较小众的一种文体,能写的人比较少,我属于比较先知先觉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尝试了,最初发表的一首是《淬》,1983年2月4号发表在北京的《机械周报》上。 </p><p class="ql-block"> “在面前的是,火的炼狱,水的深宫。单纯的钢,抖抖索索来了。 </p><p class="ql-block"> 退后一步吧,便不会烧熔躯干,寒彻腹心了。然而,就永远是一块软弱的坯料。 </p><p class="ql-block"> 他苦恼地闭着眼,决然投入了炉火。在难忍的剧痛中,他作了一个热亮的梦,梦见太阳牵着他的手,走过了黑夜包围的田野。于是,他忍不住笑了,在水中的“嗤嗤”声就是他刚强的笑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 </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把散文诗写得非常唯美,的确,散文诗也比较倾向这一点,这也有些像某些婉约派的宋代词人,他们擅长于写男婚女爱的情词。我稍有些不同,比较喜欢写有一点深度的散文诗,给人们以思考与回味。例如,我在1986年刊登在《黄河诗报》上的《倒春寒》: </p><p class="ql-block"> “一次意外的倒春寒,诱来了淫雨飞雪。顿时,在我的周围,只有苍白,再没有任何色彩敢提示季节。昨天还和菜花沉湎在金黄昵语里的田野,却那么容易委身予过往的北风;太阳也突然忧郁起来,让失去血色的脸特写在黎明的屏幕上。 </p><p class="ql-block"> 这世界被轻易地化妆了。 </p><p class="ql-block"> 心急火燎赶来的桃花不见了,凌乱的叶和枯枝不见了,而扎伤脚踝的铁藜也不见了… </p><p class="ql-block"> 天,空悠悠,无垠无际。 </p><p class="ql-block"> 一切被人诅咒过的场所,此刻,都成了洁净的圣地。 </p><p class="ql-block">但我想知道,这样的幻觉能维持多久? </p><p class="ql-block"> 历史终究会向光和热走去,但,曾经屈服过的追索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公认的散文诗大作家,首先是印度的泰戈尔,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诗人。1941年去世的他,出版过很多的散文诗集,例如《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采果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其中,《飞鸟集》更多地被我们所熟知,它主要以简短、活泼的形式来表示诗人丰富的思想,有许多诗句很类似格言。</p><p class="ql-block"> 在这部诗集中,许多主题都是寻常可见的事物,例如树叶、小溪、飞鸟、白云和流萤,诗人用轻松的语句,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深沉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最清楚的诗句:“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儿再也不能翱翔天空了”,就出自泰戈尔的这本《飞鸟集》。</p><p class="ql-block"> 《飞鸟集》的译者郑振铎先生指出:“它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野花,在早晨的阳光下,纷纷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各式各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黎巴嫩的纪伯伦是另一位蜚声文坛的散文诗大作家,他的作品除了散文诗外,还写了不少的小说,他同时还是一位画家。</p><p class="ql-block"> 他的散文诗代表作有《先知》、《沙与沫》、《情与思》、《音乐短章》和《泪与笑》等。</p><p class="ql-block"> 人们认为,《先知》是纪伯伦最优美、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沙与沫》是一部格言与寓言的散文诗集,包含了作者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思考。《情与思》则汇集了格言、警语和短诗。《音乐短章》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音乐的喜爱和理解。《泪与笑》展现了纪伯伦所关心的主题:爱与美、大自然和生命哲学。</p><p class="ql-block"> 纪伯伦的散文诗风格独特、语言流畅,充满了东方精神和社会性,因此,他的散文诗作品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并被介绍到中国来。</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购买了一本《纪伯伦散文诗精选》,例如,其中的一篇《船的来临》:“他登上没有城墙阻隔的山岗,眺望大海;“他看到他的船正从雾霭中驶来”</p><p class="ql-block"> “他的心胸豁然开朗,他的喜悦越过海面,流溢远方”</p><p class="ql-block"> “但我却无法再滞留”</p><p class="ql-block"> “那召唤一切的大海在召唤我,我必须登舟了”</p><p class="ql-block"> “尽管时光在夜晚燃烧,但留下却意味着冻结,被禁锢于铸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p><p class="ql-block"> 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巨匠高尔基,他不仅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他的散文诗《海燕》更脍炙人口,至今都是许多朗诵家的保留节目。</p><p class="ql-block"> 他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写下了这篇散文诗,</p><p class="ql-block"> “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p><p class="ql-block">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p><p class="ql-block"> 一会儿翅膀碰着海浪,一会儿箭一般地冲上云霄,它叫喊着。”</p><p class="ql-block"> 与海燕成了强烈的对比,是不停呻吟着的海鸥与海鸭,象征着大革命到来的时候,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高尔基写的是海鸟,实际上是写人。</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满怀热情呼唤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这篇散文诗,成为了一柄剑,一篇声讨黑暗统治的革命檄文。</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不应该只是一些文字制造的玩物,这就是高尔基给我们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写过一篇散文诗《海恋》,投稿给成都的诗刊《星星》。</p><p class="ql-block"> 很幸运,这篇以大海为主题的散文诗在1987年第2期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有多少个诗人写过大海,所以,笔下的大海必须是诗人所独有的大海,那种泛泛而写,没有丝毫个性的大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这篇散文诗,我一共写了四段,稍稍有一点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恋(1987.2期 星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⒈ </p><p class="ql-block"> 走吧,走向苍穹的尽头,走向不可预卜之命运。</p><p class="ql-block"> 呵,温柔的港湾已使远望的心因久泊而痛楚,是的,你说过。</p><p class="ql-block"> 那首蔚蓝色的音诗果真是你的单恋么?</p><p class="ql-block"> 寄居蟹从身边遁入空着的螺壳,而比目鱼游近了,好奇地跟踪椰木筏。</p><p class="ql-block"> 忧郁的目光正荡起苦思的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⒉ </p><p class="ql-block"> 雷雨云正悄悄蹑近。</p><p class="ql-block"> 蓄谋已久的浪引来了倾倒的群山,太阳一次次抛起又落下,被吓昏的海鸥用翅描出哀号的曲线。</p><p class="ql-block"> 三角帆,今天将驶向何方?</p><p class="ql-block"> 仅仅,为了向营造地狱的大海证明你是一个雄性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⒊ </p><p class="ql-block"> 散去的夕光已成为最后的绝响,纷乱的筏排仍驶向流火的长廊。</p><p class="ql-block"> 别倒下,即使已成为孤岛,桅杆仍耸立如头颅,在眺望中竣工无法摧毁的耻辱柱;海平面,绝不会沉埋爱情的传说,洪流已撞开紧闭的门扉…</p><p class="ql-block"> 在这时,你向大海坦露了一切,但没有忏悔。</p><p class="ql-block"> 远方,隐隐约约奏起了招魂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⒋ </p><p class="ql-block"> 阴云终于应验了诅咒。</p><p class="ql-block"> 海神庙里的油灯微弱地一闪一闪,而桅灯已经吹灭。</p><p class="ql-block"> 你的名字没有变成星星。沉到海底的眼睛里,长出了海带,飘荡无数拥抱海洋的手臂。你听到,恢复平静的浪,正与珊瑚一起排练野蔷薇的练习曲。望夫云,正徐徐飘过痴望的红树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散文诗可以不必像散文那样地铺叙,而尽量采用简洁而含蓄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我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气息”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曾经写的散文诗《灯塔》。上海的诗人同仁们,还特地在黄浦图书馆为我召开了一次散文诗的专场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 为夜而活,生命便只剩一半了。</p><p class="ql-block"> 但任何时候你的眼都睁大着,是为了岸上飘拂的白纱巾,还是沙沙作响的红树林?</p><p class="ql-block"> 我用指甲,在你的身上刻划日子,因为伤才有记忆。</p><p class="ql-block"> 等待是千百年流传的美德。当天空又悬挂起望夫云那幅陈旧的画,潮就已在黑石礁骚动,被惊扰的并不只是珊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告诉我,海平面明天将以怎样的方式升起?你感觉的我同样用心来感受。浸没在胸口的水,迫使我以更加急促而郁闷的气息,与世界浮沉。只要浪花还在编扎美人鱼的项圈,我和你的目光,还会一如往日那般专注。</p><p class="ql-block"> 睡意很深的是那些匆匆下锚的船。对着渔火,你就不向我痛说孤寂了,咸苦的风也就能酿就香醇的酒吗?如果是,请同我真醉一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p><p class="ql-block"> 用散文诗来写一些缠绵和婉约的意境,往往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也尝试过这方面题材的写作,例如陆游与唐琬爱情悲剧的《断肠沈园》、白娘子与许仙的《西湖断桥》、崔莺莺与张生的《今夜西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p><p class="ql-block"> 我甚至觉得,散文诗这种文体,特别适合女性诗人的写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断肠沈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残破的半面墙壁,曾经传抄了几回情诗的八百岁沈园,觍颜说自己不老。</p><p class="ql-block"> 再坚硬的心,也隐藏一块柔软的地方。纵然日日赴铁马冰河,夜对成双的菊花枕,仍妄想呼吸当年清香。比起短暂的甜蜜相逢,我更愿体会,永恒分离时射穿时空的忧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斑驳的青苔更懂得留恋,将沧桑写满历史的脸。枯萎的荷枝有谁愿折?别责怪它,竟频频垂向绿波,终究钓不起决意逝去的鸿影 。惊飞的浪,怕是湿润放翁诗稿的热泪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匆忙投入湖石怀抱的斜阳,为什么不在伤心桥畔稍停脚步,与空自期盼的旧时亭阁一起赏析?难道也怕临风又闻钗头凤的诵词声,在元好问题字的假山畔,逼问这世间究竟情为何物?忍痛面对今日断肠人,唯茵茵芳草低头自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p><p class="ql-block"> 我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为主题,写了散文诗《化蝶》,先是收了越剧的影响,后来又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小就潜移默化,于是,就把这些印象写成一篇散文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蝶 (2016红门书院杯爱情诗大赛优秀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比翼,那么,再辽阔的天空,对翅膀也毫无意义。</p><p class="ql-block"> 款款而飞的蝶,在极力寻觅些什么呢?我怀疑,离开了人群,在这个忘情的世界里,爱是否还值得存在。</p><p class="ql-block"> 花年年在开,一样姹紫,一般嫣红。但只要有刺目的阳光,她们便不流泪。</p><p class="ql-block"> 你肯定认为,人应该为心愿而生。十八里的长堤,是一段因仓促才值得缅怀的路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视着堤前的流水,是怎样轻率卷走岁月的浮萍,同时倔强挽留传说的倩影。</p><p class="ql-block"> 还能不能走回古老的书院,对青春道一次珍重?</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多年风风雨雨之后,我才隐约感觉,即使在楼台上愿望再次破灭的时候,依然听不见那声震耳的雷,依然没有出现那条亮丽的虹。</p><p class="ql-block"> 这时,提琴弦奏响的凄婉旋律,就是受伤心灵的唯一抚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的作品《野草》,被认为是中国散文诗的开篇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感染力。另外,他的散文诗还有《秋夜》与《影的告别篇》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独到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也许,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的名气更大,他的散文诗数量不多,《野草》一共有23篇,写于1924年—1926年间,1927年出版。当时,鲁迅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心情极度的苦闷。于是,他采用了象征手法,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状态。其中不乏对革命的热烈向往,对劳动大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自我严格的解剖。</p><p class="ql-block"> 在《野草》的不同篇章中,鲁迅先生采用了大量的象征与隐喻,例如《秋夜》中的枣树,象征孤独而坚强的战士;《过客》中的客,则体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样的战士》中高举投枪的战士,则显示出不屈的抗争精神。即使是《野草》的题目本身,也象征着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展示出无限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p><p class="ql-block"> 为了向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致敬,我写了好几篇散文诗。包括长篇散文诗《在鲁迅公园翻阅历史》,还写了以鲁迅先生绍兴故居为主题的散文诗,例如《百草园》、《从三味书屋到经过》等,受到了读者,甚至专家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要产生这样的错觉,散文诗善于抒情,不擅长叙事,关键在于语言和情绪的把控,让你笔下的人物或事情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否则,又变成了一篇纯粹的叙事散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三味书屋经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鲁迅所写的那篇文章,便没有三味书屋今日的风光。</p><p class="ql-block"> 和它同时代的无数间私塾,命中注定,必须在人们的漠视中凄惨离世。</p><p class="ql-block"> 都昌坊口11号,那是在文献中搜索而得的路名,我记不住。但我肯定记住了寿镜吾先生的名字,人并不能比修葺一新的书屋活得更久,但精神除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亲近啊,和周家的老屋隔河而望,小河之上,漂浮的三两艘乌篷船,仿佛是期待传递文章的信使。</p><p class="ql-block"> 因为地上的文豪,真的或许是天上的某个星宿,必须在家道没落的时刻闪烁光芒。</p><p class="ql-block"> 三开间的小花厅点起了灯,不知它还能在鲁迅走后,又照亮多少需要呼吁和拯救的人性?书桌上的惊堂木还在,我想象,当年被打红的手心,是如何在随后的政治风暴之中,果断</p><p class="ql-block">捏住了刺向厚厚黑幕的利剑。</p><p class="ql-block"> 众多把书屋当作旅游景点看待的人,他们在一阵嬉笑声中匆匆离开,而我的步履益发沉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p><p class="ql-block"> 《从三味书屋经过》既可以归类到名人主题,也可归类到旅游主题。写这一类散文诗,既不能把它写成导游词,也不能无视其中的景物特点而完全虚写。这类诗的写作,就应着眼于主题的开掘与深化,写出景物内所蕴藏的内涵,以及诗人对于景物的独特感受。</p><p class="ql-block"> 同题材的《百草园》,我也是在参观绍兴的鲁迅先生故居之后写出的,不到现场,有许多东西是写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草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被大文豪鲁迅的笔牵连,我怎么也不会把眼前的寻常草地,与他文章里叙述的美景联系。</p><p class="ql-block"> 难道鲁迅的前脚刚走,他钟爱的园子就必须荒芜?高大的皂荚树不在了,连紫红如唇的桑葚以及酸甜的覆盆子,全都失踪了去向。</p><p class="ql-block"> 对于已经老年的我,童年的时光犹如一秒,不打招呼就匆匆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好有这样一篇散文,让我浏览的时候,不至于让眼前丛生的杂草,遮蔽了正张嘴使劲提醒的蟋蟀。 </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眼里,能覆盖头顶的一片绿荫,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乐园。短短的泥墙边,无论冬天的鸟雀,或是丑陋的斑蝥,都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感受到生命的无限乐趣。</p><p class="ql-block"> 鲁迅头也不回走出了这片园子,因为世界是更大的园子。今天我走进了园子,只为了茫然寻找,是否还真实存在,被很多梦所精心臆造和渲染的乐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杨瑞福,上海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正髙级髙工。从1979年始从事诗和散文诗创作,八十年代起陆续发表在《星星诗刋》,《黄河诗报》,《扬子江》等报刋。</p><p class="ql-block"> 目前担任《散文诗博览》副总编和誉满申城的《顾村诗社》名誉副社长,并任《诗乡顾村》诗刋责任编辑。</p><p class="ql-block"> 主要代表作有《把阳光贴在窗棂》、《诗之悟》等诗集,并在国内及上海多次诗赛获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