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过年,对我们这代人而言,在心中有一道无法磨灭的深深烙印,承载着童年的欢笑、家人的温暖和对未来的憧憬。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段镌刻在灵魂深处的记忆,串联起过去与现在,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年的气息进入腊月在家家户户中悄然弥漫。当北风凛冽,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年味在空气中愈来愈浓。母亲是家中过年筹备的主力军,她的双手似乎带着神奇的魔力,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戴着顶针,穿针引线,纳鞋底、缝鞋帮的动作娴熟而又专注。那密密麻麻的针脚,是她对家人深深的爱。除了做鞋,母亲还会裁剪、缝纫衣服,为我们准备新年的新装。她估摸着每个人的尺寸,在每一个褶子、每一颗扣子的缝制中,都倾注了她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常常是从早到晚,直到除夕之夜,母亲的身影还在那昏黄的灯光下忙碌着。</p><p class="ql-block"> 父亲也不闲着,石磨在他有力的推动下,发出沉闷而又富有节奏的声响,雪白的面粉缓缓流出,那是新年馍馍的原料,散发着质朴的麦香。碾子旁,父亲带着我们一起碾糕面,细腻的糕面将成为过年时香甜软糯的美食。他还要好备垒火炉的炭块,让除夕夜的炭火炉红红火火。他从菜窖里搬回白菜、山药、胡萝卜,这些储存了一冬的食材,将在过年时被母亲烹饪成一道道美味佳肴。集市上,父亲穿梭在人群中,卖出自家的农产品,又掂量着手中的钱置办些年货,那些物品,承载着一家人对新年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任务。担水、扫院、掏炉灰、捡残炭,虽然都是些琐碎的小事,但我们却干得不亦乐乎。我们小小的身影在院子里忙碌着,为过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下,为过年而忙碌着。裁纸、研磨、拉对联,那一幅幅手写的对联,墨香四溢,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蒸馍头、蒸贡品,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是满满的幸福和希望。一家人从天黑乎乎点上煤油灯开始,一直忙到大年凌晨,虽然疲惫,但心中有期盼,充满迎接新年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当鞭炮声在除夕夜响起,年味便进入了高潮。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仿佛是新年的号角,宣告着向新的一年的进发。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硝烟味、炭火味和美食的香气,一切都是新的,新的衣服、新的对联、新的希望。我们这些孩童们,奔跑在村里的道路和院子里,点燃手中的鞭炮,听那清脆的炮炸声,或者成群结伙去看邻居家放烟花,心中充满快乐与满足。那时,所见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互道新年祝福,那浓浓的人情味,让冬日也变得格外温暖。</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光流转,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灯取代了煤油灯,让夜晚变得明亮而又清晰;电磁灶、煤气灶取代了炭火灶,烹饪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柔软的床取代了土炕,让人的休息更加舒适;机器人扫地取代了笤帚,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电动推剪取代了剃头刀,理发变得更加轻松;洗衣机代替了人工手洗,让家务不再繁琐;手机视频聊天取代了正月走亲访友,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随时相见。</p><p class="ql-block"> 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在不经意间淡化了年味,淡化了人情味。过年时,少了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下的欢声笑语,少了手写对联时的那份认真与期待,少了走亲访友时面对面交流的温暖。如今,过年更多的是在手机上发送拜年短信,在朋友圈里分享新年的照片,虽然热闹,但过年的氛围似乎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浓烈,那样单纯的快乐也渐渐远去。</p><p class="ql-block">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首过去,那些充满年味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那么真实,那么温暖。虽然时代的发展不可阻挡,但我们依然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寻找那份失落的年味。也许是贴对联、挂灯笼时的欣喜,也许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亲手包一顿饺子,也许是听到充耳、接连不断的鞭炮声,也许是带着孩子去集市上挑选一幅手写的对联,也许是在新年时放下手机,和亲朋好友面对面地畅谈,才有留住那份对年味的眷恋,留住那份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感叹过去年货少,年味浓;现在年货多,年味淡;愿过年的美好记忆永远延续下去,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p><p class="ql-block"> 蛇年到,福运绕!在此祝愿看到的人及全家在新的一年,每一步都迈向繁花似锦,每一刻都被快乐拥抱,事业一路飙升,家庭和和美美,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意!蛇年吉祥,四季祺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