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题记:</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纵横三千里,记录震后第一个春节,完成极重灾区环线穿越。在灾区三次见到温家宝总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者手记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再访川西,始终感受坚强力量,那是任何笔力无法复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重回灾区,让我们欣喜的不是废墟上矗立的栋栋高楼,而是人们受伤的心灵逐渐得以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8.0级地震,致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p><p class="ql-block">汶川之痛,华夏之哀!整整十七年过去了,当又一个春节到来,穿越时空,回放当年,仍然会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说明,在2008年5月12日当天,家人曾经作为全国各地记者中的极少数几人,千里奔波,克服诸多困难,最早到达巨震后的四川汶川,映秀等灾区最重的地方。因交通严重中断,随特种部队,为抢时间,了解失联地区情况,直升机从3000多米高空跳伞,冒着生命危险,在灾区采访工作月余,亲眼见证大震之后,及其悲惨的场景。面对北川中学3000多学生,只剩下300多的现场。从开始的撕心裂肺,到后来的欲哭无泪…每一步都是惨不忍睹!深刻感受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和无助。仅仅半年余,受当地政府特邀和上级委派,回访大灾后川民第一个春节。此为根据家人采访手记,草色回忆撰写)。</p> 四川地震灾区最后的穿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年了,我们为汶川祈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泊青川,亲历余震。暮色苍茫,在堰赛湖积水中,此刻穿越最惊险两小时,感谢一路有你的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住青川,找好逃生通道。从抵达平武境内,遭遇4.5级余震开始,这是惊险24小时其中的一个片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北川经松潘到达平武完成灾区环线穿行后,一路北上,抵川内最后一次重灾区青川踏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青川县城,入住宾馆后,第一要务找突发事件后逃生通道。余震随时可能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月1日,正在宾馆整理资料,写字台微微晃动,同屋人拉开房门,往楼下逃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走廊上依然麻将声如常…</span></p> 回望灾区对春天的期许 <p class="ql-block">冷雨黄昏时分,立春前夜,我们采访团一行终于走进锦官城,足迹在穿越四川极重灾区中画上一个完整的圆。</p><p class="ql-block">入住成都星级宾馆。用几小时洗去风尘。还是十天前在绵阳时,在温总理看望灾区群众时下榻的宾馆里洗过一次澡。在以后的穿越中,每夜都是合衣而眠。</p> 在灾区三次见到温总理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九傍晚,温家宝总理要到北川吉娜羌寨的消息传遍三乡五里,下午一点,邻乡群众就三三两两赶往羌寨欢迎总理。本报记者获准进入羌寨,见证总理与灾区群众联欢场面。</p><p class="ql-block">总理进寨后,出现在羌寨中心广场上,身着节日盛装村民热情为总理披上羌红。总理绕广场一周,与村民同欢,并挥手致意。羌族群众盛起一碗热气腾腾的羊骨头汤举给总理,总理接过喝了下去。</p><p class="ql-block">本报记者在据整理三五米远的地方见证这欢庆场面,这是大地震发生后,第三次在灾区见到总理。</p><p class="ql-block">大家快尝尝吧,这道汤是温总理尝过的。一起来沾沾喜庆。温总理一行的车队刚驶出村口,村民就热情招呼前来采访的各报记者。</p><p class="ql-block">除夕之夜,我们入住总理下榻的绵阳富乐山酒店,心中不断想起总理对灾区群众的牵挂和关怀。这是2008年“512”后,总理第七次来到四川看望慰问灾区人民。那一夜,身在异乡的我们,心中感动格外温暖。</p> 从对联评语中品读坚强与乐观 <p class="ql-block">在穿行灾区的全程中我们发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哪怕只是低矮的油毛毡房,必有一口“锅”~电视接收器。在由秀通往汶川县城威州的一处两山夹成的狭小平地上,陈姓藏族一家在门口打着麻将。地震后,家中所有财产近失,但在搭起的棚子里,第一件事就是买了“锅”和一台新电视。什么都可以没有,必须要从电视中享受精神生活,并从中了解灾区重建情况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这样灾民就有了更多的寄托。</p><p class="ql-block">在极重灾区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就流传一个“两幅泥腿子标语感动温总理”的故事。那是2008年8月31日,总理第四次来灾区视察。村民琢磨要给总理送个礼物。</p><p class="ql-block">当时正是灾后重建最紧张的时候,村民在一个月里,就建起临时过渡房。在重建过程中,川西汉子们互帮互助,自力更生。更难得的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两句标语,一句是“出自己的列,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另一句是“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p> <p class="ql-block">村民们买来纸笔,一笔一划写好贴在墙上。总理看到后,果然很感动。后来到其他灾区考察,还念念不忘枣树村的这两句标语。</p><p class="ql-block">记者来到枣树村采访时,标语已经被当地政府用镜框保护起来了。而村民家的对联:天降大灾志不丧,国逢多难更兴邦。横批:重建家园。灾民说,对联可以提气振奋精神!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他们没有把全国人民的关心当做依赖,而是选择靠自己的双手开创新的生活。这种坚韧,是我们在穿越灾区始终感受至深的,也是我们的笔力无法表达的。冬去春来,让我们为灾区人民送上春天的祝福!</p> 纵横三千里记录震后第一个春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由阿坝州松潘县,翻越岷山雪宝顶一侧的四千余米雪山垭口,踏雪抵达绵阳平武县,完成了地震极重灾区的环线穿越,记录了震后第一个春节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9年1月21日,受上级委派,抵达四川地震灾区。历时十天,纵横三千里,经北川,安县,江油,棉竹,什邡,广汉,彭州,都江堰,进入震中汶川、茂县,穿越松潘进入平武县城。在北川吉娜羌寨,家人见到慰问羌族群众的温家宝总理,与招待过总理吃年夜饭的羌民王玉成一起感受政府的关怀。在灾区这已经是第三次与温总理面对面。</span></p> <p class="ql-block">穿越灾区期间,记者看到了吉祥宁静村头排起麻将桌,看见了贴着年画板房外挂着的腊肉,看见了繁华依旧城市和在废墟之上重新矗立的楼房,看到了酝酿生机的田野,和一开春即开始劳作的耕者。听得最多的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已经挺过去了,有党和政府关心,有全国人民无私的援助,还有我们自己的双手,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p> 在希望的田野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后记</span>:余震还在继续,希望已经播下</p><p class="ql-block">难以忘怀的是,汶川一户农民,临时搭建牛毛毡棚屋外的春联:天灾无情霹雳一声大好河山成陷阱,人间有爱和舟共济废墟堆上换青天。</p><p class="ql-block">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用耳朵和眼睛去观察去感受。令人欣慰的是,许多灾区群众在谈起那场灾难时,心态变得坦然。四川人,正以天生的乐观和幽默,对抗这场大自然的灾难,努力使生活回到固有的轨迹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