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可以与之媲美的还有开凿于2500年前的隋唐大运河,后有京杭大运河,堪称世界之最,同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长达2700公里的古运河,造就了沿线的一个个古邑商埠,助推了神州大地的文明进程,因河而建的一座座桥梁,恰似镶嵌的一颗颗璀璨明珠,闪烁在中国的桥梁史上。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苏州的宝带桥,连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驾临且为它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过宝带桥有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五十三易疏泄,涨痕犹见与桥平。</p> <p class="ql-block">登陆万能的互联网不难查阅到,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的宝带桥,始建于1200多年前的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是一座长316.8米,宽4.1米,有53个桥孔的连拱石桥,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宝带桥距离上海不足百公里,仅一小时的车程,作为一名桥梁从业者想要了解中国的古桥史,没有理由不来此探访敬拜一下。</p> <p class="ql-block">兴冲冲驱车前往,却无法抵近宝带桥,因为这里已被开发成“宝带桥•澹台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步行穿过一大片绿地中的曲径,远处宽阔的大运河方才可眺,临近河岸,古桥仍未显现,却被眼前一尊高大的雕像吸引,想必是缅怀宝带桥的建造者。</p> <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喝水不忘挖井人,上桥之前务须了解当年苏州刺史王仲舒的建桥功绩,为筹措资金不惜捐出所束玉带,宝带桥之名即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顺着大运河向北而行,一座高大的白色双层钢拱桥赫然入目,优美的曲线,新型的造型,仿佛是昭告来往的船只,沧海桑田今非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 <p class="ql-block">正当疑惑宝带桥究竟藏身何处,继续前进便望见了两个石雕白狮子,其身后一条土黄路的长堤伸向波光粼粼的河中。</p> <p class="ql-block">是的,如果不看侧面,分明是一条河中长堤,而且地面贴近河水,犹如浮在水上。</p> <p class="ql-block">幸好左边有观景栈台,凭此可以一览桥面下一连串望不到头的半圆孔。</p> <p class="ql-block">马上放飞无人机,空中往返盘旋,这才把宝带桥的位置与形状尽收眼帘,它犹如长虹卧波,又像是镶嵌在蓝色镜面上的一条玉带,虽低矮,却细长,大有与东侧雄伟的白色钢拱桥并驾齐驱之势,毫不示弱。</p> <p class="ql-block">原来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这里却成了东西流向,又围绕着澹台湖转弯继续往南,而在东和北两个方向还有河道相通,十字交汇的壮阔景象印证了江南发达的水系。</p> <p class="ql-block">慢慢品味且渐渐理解1200年前王(仲舒)大人的良苦用心。漕运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活动,所需的纤夫之道不能因澹台湖中断,但如果通过填土作堤的方式连结两岸,势必切断水系,容易造成水患,唯有以桥代堤,因为桥孔有助疏泄。</p> <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拉纤,最好是路面平坦,尽量避免陡坡,所以,宝带桥被建成了狭长而平坦、连续多孔却又跨拱较小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桥孔不仅能使水系相通,还要保证船舶通航,常见的拱桥有两种:其一,主孔较大,高高隆起,两边的桥孔渐次变小,对称分布,桥面较陡;其二,桥孔大小一致, 桥面平坦,为使桥孔够大满足船只通行,往往桥头与道路的连接处会出现较大的斜坡。</p> <p class="ql-block">宝带桥的与众不同凸显建造者的匠心独具:受资金限制必须节省成本,故设计桥孔不大,降低桥面也方便拉纤,为适应大型船舶通过,仅在桥的北侧建3个大孔,即第14、16、15孔三孔的跨径加大净空较高,第13至第17孔间的桥面渐渐隆起形成弓形弧线,第15孔处为全桥弓形弧线的顶点。</p> <p class="ql-block">如此整体不对称的拱桥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安步上桥,虽然两边是碧波荡漾,却因没有栏杆而毫无置身桥上的感觉,与走在堤坝上全然无异。这里远离闹市,游人稀少,脚下的石板路在辽阔的水面上显得古朴而落寞,怎奈东面崭新壮美的斜港大桥上车流滚滚,像是故意要对比出宝带桥的渺小与过时。</p> <p class="ql-block">来到古桥的北端,从芦苇滩近距离凝视那一连串的半圆形桥洞,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陈旧斑驳的砖石竟格外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虽然它早已失去交通和纤道的功能,成为公园里的一座观赏性古建筑,但1200年前的造桥智慧与务实精神怎会随风而去沦为明日黄花?依然值得今人借鉴。应地制宜恰如其分,本应是理所当然的人之素养,算不上什么高贵的品质,但在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浮夸之风盛行的时候,保留那份朴实,便成了一种奢望。</p> <p class="ql-block">驻足观看桥头的历史修缮记录牌,方知宝带桥屡经兴废,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林则徐还亲自主持维修过一次)。尤其是太平天国和抗战时期曾遭遇战火严重摧毁至垮塌,建国后又经多次修缮。闻听边上有人嘀咕,屡损屡修,早已不复原物。</p> <p class="ql-block">以我所见,只要维持旧状和材质,其风貌得以原汁原味地留存,何必苛求原封不动,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不也刚刚完成灾后重修吗?或许古桥的历史价值也正体现在它历经磨难而不倒,修旧如旧,复原就好。</p> <p class="ql-block">据说,宝带桥最美的时候当属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空灵剔透的宝带桥下会出现53个月亮,形成著名的“宝带串月”之奇观。有人题诗赞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p><p class="ql-block">(该夜景照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赶上这良辰美景,也不想刻意去凑热闹,其实,明月照影来固然美妙,宝带桥的美又何止于此!不过我还是愿意闭目想象那少有的奇观,长长的五十三孔不仅可以映照串联圆月,应该还能折射出中国古代的文明之光。倒影在水面上的一个个圆月里,不是翩翩起舞的嫦娥,而是廉洁奉公为民造福的王仲舒。现如今短视频里经常刷到从工程建设中大肆敛财中饱私囊的贪官被严惩,与王仲舒慷慨解囊以私济公的善举简直是天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告别宝带桥,再次路过王仲舒的塑像,心怀敬意下真觉得中宣部可以在此设立“人民好公仆”的教育基地,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建造桥梁的技术水平蒸蒸日上,官员的素质岂能退化下降?五十三孔照影来,不断照出好官来!实乃所有国人之期盼。</p> <p class="ql-block">提笔为宝带桥题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七绝•题宝带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运河中浮玉带,五十三孔透光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造福两岸垂青史,只为清官不恋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