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历史留给记忆,生活只在当下。<br><br> 小刀提议今年寒假去南京,去拜谒中山陵——今年适逢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br> 而我在一年前因感冒错过了南京博物院一场精彩的玉文化展,从此心心念念一整年。<br> 此时两人心愿一致,欣然出行。<br> 南京,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江宁,应天,天京…有3300年建城史的南京曾用名之多,绝对不愧为全国之首。<br> 这座城最早的名称叫做金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它历经秦统一六国、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直至元明清一统以及近代的民国军阀混战,每一任政权建立者在此建都时都会更改它的名字,以期江山万年。<br> 这里是楚王埋金处,秦人秣马地,是竹林嵇康不想到达的建康,明太祖依山傍水而修的城池;这里更见证了无数烽火狼烟、墙倒楫倾,人们颠沛流离、血流成河。<br> 历史的大河滚滚向前,记忆的碎片有的被推向河岸,后世的人们捡拾了这些碎片,展示于博物馆中,所以我们得以在生活的闲暇时,去看那玉琮玉璧的温润,青花云锦的秀美,去直面刀枪剑戟火铳枪炮。历史由于久远,面目便有了些暧昧,我们不是历史的见证者,只是来此继承记忆,璀璨且柔和灯光下的历史碎片往往不刺伤我们,反而让我们记住曾经的物质巅峰,也记住这里最初的名字——金陵。<br><br> 漫步在灯影绰约的内秦淮河河畔,我们看到了天下文枢牌匾,夫子庙,贡院,这里奇妙地把最声色犬马和最庄重肃静的两种氛围融合了起来,自古读书人便是销金客吗?还是说读书的尽头便是销金的𦘦始?我心中还是不尽认同,但却不会否认这正是主流。<br><br> 地上是历史遗存与新建风貌并举,地下我们所穿梭而行的坦途却完全是今之创建。我们在南京最常做的便是出示各种二维码,它让我们更便捷地进入各处景点和公共场所;我们的出行方式是地铁加步行,南京地铁通达全市各区,连接着机场铁路客运站等枢纽,这些流动单位每天都将人们送达他们该去的位置,为这个城市的运转提供动力,让当下即成生活。<br> 有一晚我们循着这条大动脉去寻找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跨长江铁路公路两用大桥,看它依然生命力蓬勃地站在大地上,它的桥上火车隆隆而过,吹过它的风也拂过我们的脸,那一刻我们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直生活在此中的市民,因为当下我们的生活已经与此中人无异。<br> 步行于南京繁华的商业街或清悠的老街区时,人行道上最拥挤的不是行人,而是快无处停放的电瓶车,南京人的交通工具除了地铁以外,最普遍的便是电动自行车了,这与我们在重庆西安或是广东看到的街景大不相同,想到这里建城悠久且古迹众多又需妥善保护,便觉得道路窄狭自是当然的,在寸土寸金的市区里开车出行并不明智,电动自行车便成了最优的出行选择,无论是繁华的商圈街道,还是宁静的大学校园,精致的白领丽人们和有识之士,无不对它青睐有加。<br> 我们也看古寺和城墙,纪念馆跟总统府,南京大学与图书馆,而他们大多都色调暗沉肃穆,以至于小刀说南京有点灰扑扑的,我也心以为然。<br> 我想“南京”二字所承载的,正如它的城市色调所呈现出来的一样,厚重,肃穆,端严。1840 年后的南京与“丧权辱国”同沉沦, 1912年后的南京与失败的国民革命共命运,1937 年后的南京令国人哀痛不绝。<br> 记忆总有人继承,生活便在记忆的左右下呈现些许历史的样貌。<br> 所以我们看到的此地,是记忆中的金陵,更是当下的南京,我们暂离家乡来此,就像暂时偏离了既定轨道的火车,也像做了一个关于别处的梦,此后,我们多了一段记忆,也多了一段生活,我想这就是旅行给人最大的回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