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这两句诗让我们知道了“烟花三月”是去扬州的最好时节,而我们一群老同事却反时节而行,在最萧条的“大寒”节气后的第一天出发去扬州。<div> “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很早以前就多次出现繁华景象,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富裕的地方;由于其物质基础的丰厚,从而为扬州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已故的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总论》一篇开头就作此论述。我在出发去扬州之前,又翻开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一书,对扬州园林的内容进行了阅读,准备了一点的功课,对扬州有了一些了解。</div> 我们7:00从上海出发,12:30到达第一站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之一,历史上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有关大运河的博物馆多达十处,分别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江苏扬州)、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河南洛阳)、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浙江杭州)、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山东聊城)、济宁运河博物馆(山东济宁)、淮安运河博物馆(江苏淮安)、宿迁运河博物馆(江苏宿迁)、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通州)、嘉兴大运河博物馆(浙江嘉兴)、苏州大运河博物馆(江苏苏州)。这些博物馆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但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首推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div>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运河的流动性和历史感,建筑外观呈现出流畅的曲线和动感,仿佛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着大运河的千年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大门造型,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古代官船的船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特点是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体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底蕴,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创新与美感。</div><div> 我们一车先到的四个人在博物馆外拍了一张集体照。<br></div> 说起大运河自然离不开说到隋炀帝,小时候听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评书时,把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造龙船南游,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是为了享受扬州的繁华与美景,奢靡的生活,从而造成民不聊生,百姓造反而亡国。其实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不应该这么被小说家贬低。<div> 扬州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是隋朝南北交通和经济的重要枢纽。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力开凿大运河,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北方政治中心(如长安、洛阳)与南方经济重镇(如扬州)的联系。这一工程虽然耗费巨大,但也使得扬州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中心,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的繁荣,也使南方生产的粮食物产能够运到北方,维持北方政治中心城市的生存。</div><div> 扬州不仅是隋炀帝政治生涯的重要舞台,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归宿之地。隋炀帝对扬州的偏爱和贡献,使得这座城市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他的暴政和悲剧性结局也给扬州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扬州因此成为隋炀帝一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和反思的城市。</div>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共有11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展示内容。分别是: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紫禁城与大运河;隋炀帝与大运河;运河与自然展;运河上的舟楫;流动的文化——中国大运河;探索大运河:青少年互动体验展。<div> 博物馆还设有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常设展览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和“运河上的舟楫”,而临时展览则定期更换,展示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种主题。</div> 大运河常受自然灾害的侵扰,河水经常决堤,当人类无法战胜自然灾害时,就发明了各种神物镇河神,如铁狮子、铁牛、石犀牛、石神人、长巨剑、龙子蚣蝮石雕等。蚣蝮常被雕刻在桥梁、河堤等水边建筑上,寓意镇水防灾、保佑平安。其形象通常为龙头、狮身、鱼尾,具有镇水驱邪的象征意义。 “大运河街肆印象”馆通过复原古代街景,展示大运河沿岸的市井生活和商业繁荣,把一整条扬州古街景搬进了博物馆,让游客亲身感受古代扬州的繁华。<div>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粗粗地游览了一下,也需要半天的时间。但整体参观下来,感觉真正有关大运河的内容不过一半左右,还有的一半内容只是与大运河有点关系,也有的内容甚至关系不大,而与扬州有关的历史内容也并不多。</div> 参观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我们到宾馆办完入住手续后,夜游最热闹的东关街。临近春节,游客不多,但华灯璀璨,展现了东关街的繁华景象。我们在东关街的美食广场里找了一家饭店,品尝了扬州美食。 品尝完美食,我们沿东关街向东而行,计划到东关码头乘游船夜游大运河。<div> 东关街的尽头有一座东关门楼,楼门口有一块石碑的文字介绍:”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宋)”内。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高宗赵构以扬州为“行在”,扬州知州吕颐浩被任命为兼职户部侍郎,旋又升为户部尚书。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赵构于扬州诏命“扬州浚隍修城”,吕颐浩主其事,调动国力,以都城形制,用大砖修确,史称“宋大城”。略成方形的宋大城,东西约2200米,南北约3000米,设有四门:东为康海,西为通洲,南为安江,北为迎思。东门遗址2000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不仅唐、五代、北宋、南宋遗迹叠压关系消晰,还发现北宋州城的门道,其东、西两侧的宽度各为5.07米和6.09米;以墙基底宽13.5米推算,城墙顶宽约9米、高约13米。2006年建东门遗址公园。2009年参照宋代《营造法式》,复建城墙及重山顶门楼,以再现宋代扬州“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的雄姿。“</div> 不凑巧,我到码头的时候,一班游船刚离开,下一班游船要到20:00,还要等50分钟。在寒冷的夜晚等这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了耐心,于是决定沿着大运河的河岸行走,观赏一段夜景。 先给同伴们来一张集体照。 两岸流光溢彩,龙船在河里巡游,有时还会停靠下来,船上的演员在船上进行表演。可正值旅游淡季,游客稀少,观赏的游客只有我们这一群人,但我们也无心驻足观赏,匆匆行走了一段路,就回宾馆休息了。 到了扬州,品尝扬州早茶必然是少不了的,我们特地放弃了宾馆提供的早餐,去品尝一下扬州早茶。扬州早茶是扬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淮扬菜系中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是扬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悠闲生活方式的体现。扬州早茶以其丰富的点心、精致的制作和独特的用餐氛围,吸引了无数食客。扬州早茶以各式点心为主,种类丰富,制作精细,口味清淡鲜美。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点心:蟹黄汤包、三丁包、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蒸饺、烫干丝、肴肉、扬州炒饭等,我们选了几样进行了品尝。<div> 扬州早茶讲究“慢生活”,人们通常会花上几个小时,边吃边聊,享受早晨的时光。扬州人将早茶称为“皮包水”,意指吃汤包、喝早茶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的是“水包皮”,即泡澡文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扬州人悠闲生活的象征。 </div> 我们没有这般的从容,今天安排了游玩瘦西湖,匆匆品尝完扬州早茶,就从南门进入瘦西湖景区。<div> 扬州瘦西湖由几条河流组织成一个狭长的水面,其中点缀一些岛屿,夹岸柳色,柔条千缕。进门是一段将近600米的沿湖长道,岸边遍植柳树,此时大寒时节树木萧条,如是”烟花三月“这一路的桃红柳绿必然是人间仙境般的美景。</div> 在中国古代帝皇中,对扬州特别钟爱的除了隋炀帝之外,另一位就是乾隆帝了。乾隆帝一共进行了六次南巡,每次都到扬州驻足,还有扬州营造了两处行宫。<div> 从地理学角度严格定义来看,瘦西湖不是湖,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由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扬州老城几段护城河串联而成,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工河道,本质上更接近河流的支流,不具备典型湖泊的特征,因此一个“瘦”字巧妙地表达了是一条不一样的湖。</div><div>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后来钱塘诗人汪沆将其与杭州西湖作比较,赋诗后“瘦西湖”之名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习惯将其称为“湖”。乾隆帝多次乘龙船游览瘦西湖,传说乾隆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在瘦西湖停留。乾隆帝的到访促进了瘦西湖的园林建设,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当地官员和富商纷纷出资修建和扩建园林,使得瘦西湖的景观更加精致和丰富。乾隆帝的御笔题字和诗词也为瘦西湖增添了文化底蕴。</div> 走完600米的长道,来到第一景点徐园。徐园始于 1915 年,落成于 1917 年,原为祠祀辛亥革命第二军军长徐宝山的亭林。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革命党人争取下,徐宝山率部反正,参与镇江、扬州等地光复,成为扬州军政分府都督,并帮助光复泰州、东台、盐城等地。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他被任命为第二军上将军长,参与北伐。后在 “二次革命” 时拥护袁世凯,被陈其美、张静江设计用炸弹炸死,时年 47 岁。<div> 门额上 “徐园” 两字为清末书法家吉亮工所题。据说吉亮工原本不愿为徐宝山题字,被徐宝山设计灌醉后,题字 “清风徐来”,醒悟后以草书续写 “春色满园”,使园名 “徐园” 二字一为行书,一为草书。</div> 进园迎面一个水池,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总论》一文中说:”大型园林多数中部为池,厅堂又为一园的主体,两者必相配合,池旁筑山,点缀亭阁,周联复道,以花墙山石、树木为园林的间隔,造成有层次富变化的景色。“徐园大概也是遵循了这一建园原则。 池前一座听鹂馆,是徐园的主要建筑之一。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听鹂馆之名取之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之意而命名的。馆前抱柱上有两副楹联,一联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题写的”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另一联是清代三朝阁老阮元所题的”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馆内的另一副楹联是由扬州著名女书画家李圣和题写的 “斗酒双柑,三月烟花来胜侣;湖光山色,四时风物待游人。”上联中的 “斗酒双柑” 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为春游典故,描绘了在烟花三月的美好时节,人们带着美酒和柑橘,邀约好友一同前来的情景;下联则概括了瘦西湖四季都有美丽的风光和景物,随时等待着游人前来观赏,表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和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期待。 听鹂馆西有一座春草池塘吟榭,取意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其外柱上悬挂一联 “绿波春浪满前陂,碧落青山飘古韵。”生动展现了徐园春草池塘的景色。 徐园后面有一座红色栏杆的小桥,在桥上可以看到瘦西湖最宽阔的水面,五亭桥赫然横亘在眼前。小桥连接湖中一个小岛小金山。小金山是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它是仿镇山、金山而堆,却冠以一“小”字,此亦正如西湖之上加一“瘦”字,都是以极玲珑婉约的字面来点出景物。瘦西湖如盆景一样,虽小却予人以“小中见大”的感觉。 小桥正对着一座小院,院门口一对石狮歪着脑袋憨态可掬,院门上的 “小金山” 三个字展现出与篆刻相呼应的古朴、典雅的气质,是由扬州印坛名家桑愉所书。<div> 院内一座关帝殿,门口一座太湖石的盆景,造形奇特,下面一块湖石作底座,上面一块湖石横摆作景盆,景内的植物不知是还存活着,没有一点的绿色。殿内陈设非常简单,只在门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关羽画像。传说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打赌,扬州和尚棋高一着,便将此景定名 “小金山”,并出 一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的对联,巧妙地把镇江的 “金山” 引渡了过来,现在这副对联就挂在关帝殿的殿门外。</div> 从关帝殿院子西门出来,便是湖上草堂。堂内正中悬挂着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绶所书的 “湖上草堂” 匾额。草堂外柱悬挂一副对联:“莲出绿波,桂生高岭;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此联原由扬州师范学院秦子卿老师书写,如今为当代书法大家刘艺所书。堂前植有两株百年紫薇。 走过湖上草堂,有一处”枯木逢春“的景观,一位导游正在向游客讲解这个”枯木逢春“景观的故事。旁边的一块石上有文字介绍:原是唐代银杏,遭雷劈断,后植凌霄,攀援而上。春来夏初,花红叶茂,似”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后面的小山上有一座观音殿,殿前有一座寒竹风松亭,亭内上有 “寒竹风松”的匾额,是由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题写。亭柱上有一副对联:”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为郑板桥所撰,由柳曾符书写。 位于小金山西麓有一座钓鱼台亭子,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钓鱼台原是瘦西湖上不足十米见方的小岛,因建有吹亭而闻名,最初叫 “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此垂钓,后更名为 “钓鱼台”。<div> 钓鱼台的结构虽然简单,但运用了巧妙的借景和框景手法,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 “五亭桥” 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 “白塔” 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将瘦西湖的精华景观框入其中,形成了 “三星拱照” 的独特景观。陈从周先生在《瘦西湖漫谈》一文中说:每一个到过瘦西湖的人,在有意无意之中见到这种情景,感到有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这种手法,在园林建筑上称为“借景”,是我国造园艺术上最优秀巧妙手法之一。<div> 而且这座小小的亭子,竟然还聚集了三位著名的书画名人的题字:亭檐下悬有刘海粟 87 岁时题写的 “钓鱼台” 匾,字迹遒劲有力;亭内西侧檐上有沙孟海题写的 “吹台” 匾额,此外还有启功书写的清朝学者金兆燕的集句联 :“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这些名人题字为钓鱼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div></div>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造与乾隆帝的南巡有直接关系。五亭桥的设计灵感来自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为了迎接乾隆帝的到访而建。桥上五座亭子错落有致,成为瘦西湖的一大亮点,被誉为 “中国最美的桥”。<div> 给老王师傅在桥前留影一张。</div> 五亭桥又名莲花桥,因建在莲花埂上,所以也叫莲花桥。五亭桥的建筑风格兼具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桥亭秀,桥基雄,体现了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和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合。五座四角攒尖式方亭,中亭重檐,周围四亭单檐,主次分明。亭与亭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屋面,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珠栏画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div> 我请方老师在“莲花桥”匾下拍了一张照,并出了一个上联:“莲花桥上看莲花。”一时没有人对出来。</div> 在五亭桥东侧的湖中有一处建筑群为凫庄,因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 “凫庄”,建于民国 9 年(1921 年),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宛如瘦西湖中的一颗明珠。东为水榭,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三楹。此外,庄园栖水而筑,围堤成汀,从远处眺望,似浮若泅,犹如蓬莱仙境。不知如何登临,只好远观一下了。 遗憾冬季的瘦西湖甚是萧条,如是春天站在五亭桥上四望那都是美景如画。 瘦西湖畔的白塔也是乾隆帝南巡时期的产物,传说乾隆帝游览瘦西湖时,感叹此处缺少一座像北京北海白塔那样的建筑。扬州的盐商们听闻后,为了讨好皇帝,其中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获取了白塔的图样。然后以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连夜堆砌出了一座白塔,乾隆帝见后大为赞赏。而据《扬州画舫录》记载,现白塔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由两淮盐总江春集资,在旧塔基上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而成。白塔高 27.5 米,比北海白塔更为苗条,外形轮廓线秀美,身子缩小,相轮(十三层级)较北海塔瘦长,形似花瓶,展现出江南建筑的柔秀之美。塔座为八角四面的砖雕束腰须弥座,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 乾隆帝对瘦西湖的美景赞不绝口,留下了许多诗词和题字,乾隆帝的御笔题字和诗词也为瘦西湖增添了文化底蕴。白塔的西边建一座御碑亭,碑上刻的自然是乾隆游览瘦西湖的诗文。 白塔的东边有一座法海寺,始建于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扬州时,赐名“莲性寺”。咸丰年间,毁于兵火重建后更名为“法海寺”,即佛法如海,大无边之意。60年代,“法海寺”遭破坏,庙宇倒塌。改革开放后,法海寺尼众勤苦精进,从1996年至2004年,历经八年多,使法海寺天王殿,讲堂、僧房、大雄宝殿得以重建,殿宇宏伟,妙相庄严。尤为壮观的是大雄宝殿内的壁画,采用天然玉石根据《佛说观无量寿经》精制而成,国内仅此一家。该壁画向我们展示了佛教的博大精深和做人的根本,是全国寺庙罕見的大型“经变书”。<div> 我一人匆匆入寺一游,没仔细观看壁画,甚是遗憾了。</div> 瘦西湖的另一处著名景点,便是二十四桥景区了。而关于二十四桥此名来源众说纷纭,有传说隋炀帝月夜时让二十四名婀娜多姿的宫女一齐立于桥上吹箫,由此得名;也有说法称古代有为桥梁制订编号的传统,二十四桥就是古扬州时编号为第二十四的桥;还有观点认为二十四桥极有可能是与读音相似的 “阿师桥”,杜牧为符合诗歌对句字数要求及暗显扬州水城桥多水美的特点而将其变为二十四桥。 走过熙春台时,邬校长要在楼前留影一张,于是聪明的老胡对出了我在五亭桥上出的上联:“莲花桥上看莲花”;下联为:“熙春台前观熙熙。”这个对联各结合了瘦西湖两处景点的名称和我们两位老师的名字。<div> 相传熙春台是扬州盐商为清代皇帝祝寿的地方,“熙春” 一词出自老子的 “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熙春台在瘦西湖的西岸,与莲花桥遥遥相望,我们的这副对联:“莲花桥上看莲花,熙春台前观熙熙。”自我感觉对得也颇为巧妙,虽然也有些不合对联的对仗和平仄的要求。</div> 二十四桥因唐朝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而闻名遐迩,成为无数人为之向往的唐扬州城繁华景象的代表,也常常作为追忆过往的文学意象出现在众多诗词作品中,触动了万千诗人借其怀念感慨时光易逝、好景不再的感慨。而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通过对扬州在经历了金兵的两次南侵后,一片萧条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姜夔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以及对战后衰败的感伤。词中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哀愁,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奈。<div> 二十四桥最早建于隋朝,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对桥的位置、数量进行了详细记载,至南宋时期学者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记述二十四桥已不可考。1986 年,二十四桥开始计划修复,1987 年 10 月吴肇钊主持设计动工兴建,1992 年基本完工,使二十四桥景区重现。其外貌样式参考了《扬州画舫录》、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扬州著名画师袁耀所绘的《邢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和乾隆皇帝的《南巡盛典图》等史料以及地形地貌现状。现桥长24米,左右24根栏柱,两边各24级台阶。</div> 二十四桥边有一座小李将军画本轩。唐朝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父子二人共创唐代金碧山水画派,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此地景色与小李将军的山水画意十分接近,故取名“小李将军画本”,轩上的“小李将军画本”扁额为清代郑板桥所书。此轩西侧景窗,从内向外借窗观景,窗为画框景为画本,犹如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卷,设计匠心独具,令人赞叹不已。 走累了在轩前的长椅上歇一歇,晒一晒太阳,我给伙伴们留影一张。 整个团队再来张合影,这是我们此行的唯一一张集体照。休息了一会儿,大家有些走不动了,从瘦西湖的北岸返回到五亭桥处乘电动观光车到北门,出瘦西湖景区寻找吃午餐的地方,下午便游览大明寺。<div> 王士祯诗说:“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既到了瘦西湖,不在最佳时节,也没能领略它最美的风景,但匆匆一游,也了却了心中的向往,将来还是有机会再来领略瘦西湖的美景。</div> 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创建于南北朝刘宋孝武帝时。孝武以大明纪年,遂以大明颜其额。隋炀帝时亦称“西寺”,因其行宫居于寺之东。1765 年,乾隆皇帝南巡,看到 “大明” 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敕名为 “法净寺”。唐代赴日传播文化的鉴真和尚,就是在这里接受日僧的邀请而东渡出海的。1980 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 “探亲”,复名为 “大明寺”。 北宋文学家秦观在《次韵子由题平山堂》诗中有 “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的诗句,后人据此将大明寺誉为 “淮东第一观”。清雍正年间,襄平高士钥题、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写、新安汪应庚立石,嵌在大明寺山门外壁上。 隋仁寿元年(601 年),隋文帝下诏全国 30 个州建立 30 座供奉佛舍利的宝塔,建在大明寺的塔叫 “栖灵塔”,高九层,极为壮观。唐会昌三年(843 年),栖灵塔毁于火灾。后来,人们在寺门前建了 “栖灵遗址” 牌坊,以志纪念。 我们从南门进入大明寺,先往东拐去登临栖灵塔。栖灵塔唐代许多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过栖灵塔,并留下了众多赞颂的诗篇,为栖灵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唐会昌三年(843 年),栖灵塔毁于火灾。宋景德元年(1004年)可政和尚重建,又圯。<div> 1980 年,鉴真大师坐像从日本回扬州 “探亲”,重建栖灵塔被提上议事日程,1993 年 8 月 13 日破土动工,1993 年建成了如今所看到的九级仿唐古塔。</div> 乘坐电梯可直达第七层观光层,四面都有观光台,游客可以在此极目远眺,将瘦西湖东北部、观音山和远处的扬州城等美景尽收眼底。扬州有一点值得称颂,就是瘦西湖景区附近周围,不准建造高楼大夏,从而保护了瘦西湖的风景。栖灵塔是瘦西湖景区内最高的建筑了。<div> 作为供奉佛舍利的佛塔,栖灵塔在佛教信众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他们朝拜、祈福的重要场所,也承载着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信仰与传承。如今,塔上第八层仍供奉着 6 粒珍贵的舍利,在登第八层的楼梯口,有志愿者专门引导登上八楼礼佛,观瞻参拜佛舍利。第九层供奉着更为珍贵的佛教圣物,一般不对外开放,只有在特定的宗教仪式或活动时,才会有相关人员进入。如自已登梯上楼,可看到在第五层的塔心中间的四立柱之间,设有仿唐佛龛及须弥座,佛龛内贮有 15 公斤重的舍利金塔和舍利水晶塔。</div> 栖灵塔旁有一座戒坛院,与鉴真纪念堂遥相呼应,仿唐建筑,基本上是按照当年梁思成修建鉴真纪念堂时的做法修建的,布局也相似,只不过关键部位以混凝土代替木头,很好地传承了风格作法。 与戒坛院遥相呼应的是鉴真纪念堂。唐朝时,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鉴真纪念堂于 1963 年奠基,1973 年建成。纪念堂由梁思成先生设计,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鉴真纪念堂前面是门厅,门厅的左右两边立有梁思成、赵朴初先生的半身塑像;中间为碑厅,鉴真纪念碑由梁思成先生一夜之间设计而成,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 “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先生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 后为纪念堂,梁思成先生仿照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按唐代寺庙殿堂的风格建造。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是征得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支持,由扬州漆器厂与扬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仿照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法师圆寂前塑造的干漆夹纻像,采用日本相同的工艺而成,神态安详而坚毅,展现出鉴真大师的精神风貌。 从鉴真纪念堂往西走就是欧阳祠,欧阳祠又名欧阳文忠祠、六一祠,为扬州人纪念欧阳修在扬州的德政而建。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自曰:吾家藏书有一万卷,集录三代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div> 祠中楹上悬有 “六一宗风” 大匾,原为欧阳正墉所立,现在所见为 1980 年武中奇所书。武中奇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颇具艺术价值。光绪五年任湖北按察使的欧阳正墉是欧阳修后裔,在重建欧阳祠等事宜上多有贡献。“六一宗风” 大匾下面悬一块“贤守清风”的小匾为清康熙皇帝御笔亲题。中间置一神龛,龛中欧阳修石刻像,据说此像利用反光作用,远看白须,近看黑须,当时我们没有注意查看。画像两侧一副对联:万卷图书结成部,千秋风雅颂欧阳;堂中立柱上有一副对联:六一居士到今俎豆,三千世界如此江山。</div> 从欧阳祠往南走就是乾隆御碑亭,亭为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面敞饰,檐下置挂楣,有红色亭柱十六根,周边设透空坐栏,栏面黑色,透空坐基白色,色彩分明。地面为正方形水磨青砖铺地,北墙嵌御碑三方,分别刻有乾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南巡时所写的御制诗,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1751 年)春仲所写《平山堂》御制诗 “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馀积雪,平章春色助清欢”;最西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1757 年)仲春所写《平山堂》御制诗;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1762 年)所写《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div> 在乾隆御碑亭的南面还有一座康熙御碑亭,亭内御碑一方嵌于东壁,乃康熙帝所题杭州灵隐寺之五言诗 “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可惜我们看过第五泉后往大雄宝殿去了,错过了康熙御碑亭。</div> 乾隆御碑亭的前方就是第五泉,“天下第五泉”其说纷纭,共有两口,现一在池中,一在岸上。池中一口,上有王澍所书“天下第五泉”横额。清乾隆汪应庚凿池时所得,后于其上复井亭。岸上一口系明僧沧溟所发现;嘉庆中巡盐御史徐九皋为书“第五泉”三大字,刻石立于泉侧。我们进大明寺时急着去登栖灵塔,所以池中的那口绕过了,只看到了这口岸上的。<div> 关于第五泉的排名,来自唐元和九年(814)状元张又新著的《煎茶水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因此扬州大明寺泉水誉称第五泉。</div> 与第五泉北侧相邻的还有一座待月亭,亭为六角重檐,小瓦竖脊,攒尖顶。 看完岸上的第五泉,我们往南走寻平山堂而去了,由此错过了康熙御碑亭和池中的第五泉。往南走首先看到了大明寺的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历史上大明寺历经多次劫难,现存的大雄宝殿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距今已近 200 年历史。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楹,前后回廊,屋檐三重,采用了三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这种屋顶形式级别较高,仅次于北京故宫太和殿。漏空花脊,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面刻有 “国泰民安” 四字,阴面刻有 “风调雨顺” 四字。<div> 大殿内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是释迦牟尼佛,大佛两侧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西首坐着阿弥陀佛</div> 在大雄宝殿前的莲花台上,面向四方坐着四位菩萨分别是送子观音、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 而我们寻找的平山堂就在大雄宝殿西侧,此堂为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创建。坐此堂中,望隔江诸山,似皆与此堂平列,故名平山堂。现堂树木繁茂,站立堂前已不能隔江相望,遗憾不能与诸山平列了。<div> 宋嘉祐八年(1063年)、淳熙间及嘉定三年(1210年)等重修。明万历间及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亦有修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又重建,1853年毁。同治中方濬颐重建。此堂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寺。</div> 在堂前的“欧公柳”处给老校长留影一张。可惜现已不见欧公柳了,倒是一株腊梅开得正旺,腊梅树下一块太湖石上刻着“欧公柳”三字,还有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一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此词是欧阳修在平山堂送别友人刘敞时所作。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几年后重上平山堂,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起过去的豪达生活而写下了这首词。此词风格豪放,在欧词中极为少见,打破了当时词坛上盛行的婉约风格,对后来苏轼的豪放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豪放词派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br> 平山堂系面阔五间,深三间敞口厅,其前有台,有古藤一架,杂以芭蕉丛竹,配置颇称雅秀。门额上一匾上书“开放眼界”为清末将领、湘军水师创建者彭玉麟所题;门口一联为清代知府伊秉绶所作:“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门前柱上一联为乾隆皇帝所题的对联:“诗意岂因今古异,山光长在有无中”。 <div> 堂内上方悬挂三块匾,正中“平山堂” 匾是由同治八年(1869)任两淮盐运使方濬颐所书,他与扬州士绅谋议修复平山堂,同治十一年(1872)夏,重修平山堂落成,他题写了 “平山堂” 匾。左侧“风流宛在”匾为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题,这是追怀欧阳修的韵事而书,书法流畅,其中 “流” 字少了一点,而 “在” 字却多了一点,虽然都是异体字,用在这里却仿佛因风而流动所致,别寓情趣,寓意着欧阳修的风流韵事和高尚品德依然存在,供后人敬仰和缅怀。右侧“坐花载月” 匾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马福祥所题。槛前有联云:“晓起凭阑,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把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出自清代文人朱公纯(字禹川)之手。 </div> 平山堂的后面就是谷林堂,两堂之间有廊道相联,廊上悬挂“远山来与此堂平”匾。 北宋元祐七年(1092 年),苏轼由颍州徙知扬州,他常来到平山堂追怀恩师欧阳修的知遇之恩,为纪念欧阳修,乃在平山堂后建堂,并从自己 “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 的诗句中集取两字,题名 “谷林堂”。宋后谷林堂不存,清同治年间转运使方浚颐重建。堂中匾额 “谷林堂” 三字由扬州现代浅刻家黄汉侯集东坡法贴而成。 谷林堂正面东西两侧有两块浮雕,东边墙壁的浮雕是《筑建苏堤》,东边墙壁的浮雕是《苏轼与佛印禅师询佛问道》。东西两侧的板壁上有苏东坡的两首诗词,东侧为《西江月・平山堂》词:“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侧为《谷林堂诗》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我来适过雨,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苦无赖,风花吹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馀。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div> 清代扬州著名画家、叠石大师石涛的墓就在平山堂之后,1953 年,曾建纪念塔于 “谷林堂” 后,包契常题写 “石涛和尚纪念塔”。1993 年秋,大明寺能修法师立石涛墓塔于楠木厅北侧。</div> 在栖灵塔上看到大明寺的东面有一处寺院为观音山寺,看起来颇具规模。游完大明寺我要再去观音山寺一游,大家都感觉累了不想去,只有老王陪同前往。<div> 观音山最初为隋炀帝所建行宫“迷楼”遗址,其奢靡程度被形容为“千门万户,曲折不断”,隋亡后仅存遗址。宋以后历代建有寺院,宋朝时名为 “摘星寺”,明代曾立“鉴楼”以警示后人。</div> 观音山为扬州的自然制高点,可远眺江淮南北。寺处山巅,以块石垒基,建筑气宇轩昂,山下仰视可见悬崖上危楼对峙,乾隆帝南巡时曾赐联 “渌水入澄照,青山犹古姿”,概括其险峻之态。寺院依山势而建,不按传统中轴线对称排列,殿宇错落曲折,继承了隋代迷楼的幽深风格,宛如迷宫。 进入观音山寺山门,“名山胜迹”四个大字嵌在山门的迎面的墙上。 观音山寺宋代始建寺庙,元、明、清历代屡废屡修,现存建筑多为清光绪年间重建,被称为“第一灵山”。 进入山门折向西,山寺大门为三座拱形门,门前有台阶需拾阶而上。 观音山寺不以 “释迦牟尼” 为主像,而是以 “菩萨” 为主体,同时供奉四大佛教名山菩萨,院落东侧房中为文殊菩萨,西侧房为普贤菩萨,文殊殿后为地藏王殿,主殿圆通宝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巨型坐像。 寺内的般若堂,“般若”在佛教中代表最高层次的智慧,指对宇宙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泛指佛教中的智慧,般若堂一般是寺院中供奉般若经典的殿堂。当代茗山法师曾为其写匾,并撰写楹联 “观行深般若,照见真空度苦厄;作音声佛事,返闻自性征圆通” 。 寺中的普光明殿正中供奉观音菩萨,两侧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div> 匆匆游完观音山寺,完成了一天的行程,本来计划乘游船夜游瘦西湖,但现在是旅游淡季,游客稀少,停了夜游瘦西湖的业务。</div> 晚上再次品尝淮扬菜,明清时期扬州盐商生活奢华,讲究饮食,推动了淮扬菜的精细化发展,形成了“选料精细、刀工精湛、注重火候”的特点。淮扬菜也在上海等地广泛传播,成为宴席上的重要菜系,现在基本上也成了上海人餐桌上的家常菜了,所以对淮扬菜的新鲜感也不足了。 第三天我们计划游览何园和个园。老胡不幸昨天着凉感冒发烧,所以躺在宾馆里休息,邬校长去年刚来过扬州,何园、个园都去过,所以在宾馆陪老胡,我们七人按计划出行。<div> 何园处在另一条热闹的皮市街上,原名寄啸山庄,清光绪九年(1883 年),湖北道台何芷舠卸任到扬州,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进行扩建,历时 13 年建成,取名 “寄啸山庄”,为清代扬州大型园林的最后作品。进门的园形洞门上,嵌着“寄啸山庄”四字。</div>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进入何园的东园,假山上一座接风亭,亭角微微上翘,宛如飞鸟展翅,轻盈灵动。一条河水从亭下蜿蜒而出,河边太湖石重重叠叠,树木、假山、湖水等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东园的主要建筑为船厅,建园主人何芷舠,一生与船紧密相连,因此建造了这座船厅。船厅为单檐歇山式,带回廊,窗开四面,地铺波纹,整体形似船形。从远处眺望,船厅宛如一艘即将起航的画舫,停靠在园林之中,给人一种灵动、飘逸的感觉。 船厅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仿佛船行水面,生动地营造出了水居的意境,让人虽身处陆地,却有置身水乡之感。往船厅的后院走,东面是船厅的回廊,西面是中院的两层复道廊,何园的建筑都在走廊环绕。 船厅的后院又有一片假山,在东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假山,山上有一座月亭;西侧假山有蹬道,可登上二楼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 登上二楼,循着复廊往前走,从上往下一望,中院的景象尽收眼底。院中一大水池,池中一座四角亭,用假山堆彻的小桥与一座楼相连。 池中之亭名水心亭,四角卧波,既是纳凉的凉亭,又是唱戏的戏台。此亭利用水面的回音,增加了音响效果,又利用回廊作为观戏的看台。 池北的楼宽七楹,因主楼三间稍突,两侧楼平舒展伸,屋角又都翘起,有些像蝴蝶的形态,因此当地人叫作”蝴蝶厅“,是主人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而池的四周又叠满了湖石,既像是护栏,又似点缀,和楼与一起倒映在水中,构成了另一幅图画。 池的西南角又是一座假山,凌架在池水之上,山中有洞,山与复道廊齐高。 穿过西南角的假山,然后往东进入前院,院内不知是哪位明星在拍片,大冬天穿着旗袍也不觉得冷,右手握着一个网球拍,左手不停地抛着网球,不知表演的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 此院中植有广玉兰和绣球,院中的楼也被命名为玉绣楼,前后两座楼为砖木结构,既采用中国传统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因此也被称为洋楼。 玉绣楼内现为何氏家族的人物介绍。何园的建造者何芷舠二十岁,因父亲何俊的功绩入仕。其父何俊是道光九年(1829)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等职。何芷舠历任湖北武昌盐法道、督粮道、主军需局等职,后升为湖北按察使、汉黄德道,兼任江汉关监督,被封为正一品官员,诰授资政大夫,晋升为光禄大夫。父子二人都是一品的大员。<div> 出玉绣楼沿着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它是何园的客舍,形似马鞍,因我们急着去寻片石山房,没有过去。</div> 片石山房一名双槐园,初系吴家龙的别业,后属吴辉谟。今尚存假山一丘,相传为石涛手笔,誉为石涛叠山的“人间孤本”。 看了半天,我也看不出主片石山房精妙在何处,只好摘引陈从周先生《扬州园林总论》里的一段话来表述:”假山南向,从平面看来是一座横长形的倚墙山,西首以今存气势来看,应为主峰,迎风耸翠,奇峭迎人,俯临着水池。沿着石壁可登临峰顶,峰下正方形的石室两间,所谓片石山房就是指此石室说的。向东山石蜿蜒,下面筑有石洞,很是幽深、运石浑成,仿佛天然形成。可惜洞西的假山已顷倒,山上的建筑物也不存在,无法看到它的原来全貌了。“ 这是东段的假山,下有石室两间。 这是西侧的主峰。照现在的规模来看,这片石山房只是当初的局部,因此现在难能领会到当初石涛叠山之精妙了。<div> 东侧墙上有一块石碑,名为《水中月亮》:扬州是人间的月亮城。夜晚,到扬州湖边赏月,是人生一大乐事。白天,扬州也有月亮可赏,那就必须到片石山房了。在这一泓碧波之中。莫不见那水中之月正闪着亮眼,盼望与您相会。诸君至此,岂不乐乎!</div><div> 也许现在要发挥想象,才能欣赏到它的美。</div> 从片石山房出来的时候,看到老校长在瓶形门外驻足观看,给他偷拍了一张,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看墙上的陈从周先生写的《重修片石山房记》,旁边的另两个月牙形门和梅花形门也很好看一起拍了下来。<div> 同时也把《重修片石山房记》也拍了下来:世之叠石能手胥工画,石涛高名,艺垂千秋,人所共鉴,欲求其构山之作,难矣,然余不信世间未有存者。曩岁客扬州成《园林》一书,非敢步武《画舫录》,留真况耳。其时终于发现片石山房,考之乃出石涛之手,孤本也,小颓风范,丘壑犹存。近吴君肇钊就商于余,细心复笔划本,再全功臣也。石涛有知,亦当含笑九泉,而扬人得永宝此园,洵清福无量矣。<div> </div></div> 游完何园我们乘市内公交车去游个园,乘到东关街东关城门口下车,前晚夜游时看到了一座骑马的外国人塑像没有细看,今天走近一看才知是马可·波罗(1254-1824年)。马可·波罗是18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是700多年前唯一走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外国人,是叩开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大门的第一人。马可·波罗在中国17年,扬州是他唯一担任地方官员——扬州路总管府总管三年(1282-1285年)的城市。东门是他从泰州骑马进扬州城的路口。 白天的东关街比较冷清,游客稀少,也没有了夜晚的喧闹。 个园是扬州最著名的园林,但大门看起来比较低调,既没有高高的门槛,也没有宽阔的大门,就是比较富裕一点人家的大门而已。个园始建于明代,名为寿芝园,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 1818 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寿芝园的基础上改建成家宅,前后用了 20 年时间,花费共计 600 万两白银。因黄至筠比较喜欢竹子,且园内多种竹子,竹叶形状像 “个” 字,故取竹字的一半而命园名为 “个园”。<div> 个园十几年前学校曾组织来过,对个园内的景象已经模糊不清了,这次再游个园重新领略一下江南著名的园林。在大门口给老校长留影一张。</div> 老校长和老王先与我们进入个园,当我们进入清美堂时,他俩一边一个坐在大堂里等我们了。<div> “清美” 有清清白白做人、以清为美之意。清美堂门上的图案是梅花鹿和仙鹤,鹿寓 “禄”,仙鹤寓意益寿延年。隔扇门的裙板图案是鹿,也突出了 “禄” 的主题,指高官厚禄。清美堂作为黄至筠日常待客与议事的场所,堂上抱柱有楹联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表达了黄至筠对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深切体会,体现了以读书立身的传统观念和节俭守成的传统美德。</div> 来到了楠木厅,伙伴们围楠木桌而坐留影。<div> 厅内摆放着红木家具,圆桌、圆凳,寓意圆圆满满,合家欢乐。但同时,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组合而成,当男主人不在家时,女主人要撤去一半,自己只能用另一半,这反映了礼教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时生活中的体现。<div> 楠木厅的屋梁和柱子皆为金丝楠木,这种木材被誉为 “百木之王”,具有尊贵典雅的气质,在古代是帝王专属的 “帝王木”,厅内直柱粗壮,柱下为朴实古拙的 “天圆地方” 磉石,正厅及两边次间的地面均铺水磨大方砖。厅堂及披廓檐口的瓦当和滴水也做得很精致,全部用梅花鹿图案。中堂悬挂着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书的楹联 “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意思是喝酒不宜追求烂醉如泥,而应当是似醉非醉,飘飘乎如神仙,乃最佳境界。厅内两边抱柱楹联 “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体现了黄家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对读书的重视。</div></div> 汉学堂是个园的主厅,采用三间两厢的院落布局,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和庄重感。院落内青石板铺地,堂内是方砖地面,墙壁置合墙板,整体布局规整有序。<div> 黄至筠的二公子黄奭崇尚汉学,是清代中后期著名的 “辑佚” 大家,他曾经编辑刊刻过 “汉学堂丛书”,汉学堂因此得名。中堂悬挂着郑板桥旧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不仅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新竹生长的蓬勃生机,也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div> 出汉学堂便是一个天井,勤博堂就位于天井北面。建筑为三间两厢,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天井内青石板铺地,堂内是方砖地面,墙壁置合墙板。勤博堂是黄至筠二子黄奭夫妇日常生活的地方,中间为活动室,堂东侧为卧室,堂西边为书房。<div> 堂内太师壁上方,挂有隶书堂额 “勤博”,落款为阮元。仔细观察会发现,“勤” 字少了一横,“博” 字写成了 “十”+“専”,与正常的 “尃(fū)” 字不同,蕴含着阮元更深的意境,有 “勤勉努力、专心致志” 之意。</div> 清颂堂是个园住宅部分最重要的厅堂,为杉木构架,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天井汉白玉铺地,四面见方。檐桁粗实,为一根整木横陈三间,厅檐、廊檐净高度达 5.2 米,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div> 因黄至筠晚年 “清誉有佳” 而名清颂堂,“清颂” 即 “颂清”,有歌颂高洁之意,表达了园主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抱柱上的楹联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体现了黄氏家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读书积善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孙后代的期望。</div> 第一次游个园印象最深的是厨房,对他家的五眼灶记忆犹新,富豪人家的灶也与众不同,这次再参观一下。 个园最具特色的是园内的四季假山,游完个园的主要建筑后,我们便寻找四季假山。我以为个园的每座假山都是许多石头堆砌在一起,所以错过了春山。春山是以石笋为主,选用的石笋多为白果峰石,这些石笋形态各异,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微微倾斜,仿佛是刚刚破土而出的春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石笋之间遍植翠竹,修长的竹子与石笋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竹石相依的春日画卷,巧妙地模拟了春日万物复苏的景象。不得已从网上找了一张春山图凑数。 在春山的边缘,也就是透风漏月轩的西墙外边,有用太湖石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堆砌成的 “十二生肖闹春图”。有游客有辨认哪块石头,是什么什么生肖。 个园夏山是个园四季假山中的夏季景观,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体堆建,展现出了江南夏季的独特韵味。山前有一池碧水,水面清澈如镜,倒映着亭台楼阁、绿树山石,形成了一幅虚实相生的美景。水池中种植着睡莲等水生植物,夏日里莲花盛开,荷叶田田,为夏山增添了几分清幽和雅致。<div> 夏山前有一座抱山楼,楼上有一幅匾额“壶天自春”,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壶天” 本指仙境,后多用来比喻道家的神仙境界或超凡脱俗的境地。个园的 “壶天自春”,寓意着个园虽小,却如同一壶天地,万物皆备,园内自有一片盎然春意,表达了园主人的自得怡然之情。 楼前的池中还有一座六角的”清漪亭“。 </div> 夏山的太湖石堆叠巧妙,利用其凹凸不平、瘦透漏皱的特点,叠出如云翻雾卷的形态,仿佛夏天暴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天空,给人一种灵动而变幻莫测的感觉,生动地模拟出了夏云多奇峰的景象。山体内部设有曲折的洞穴和石室,洞穴宽敞而幽深,石室则较为开阔,可供人休息或停留。洞穴和石室之间通过楼梯和通道相互连接,增加了夏山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让人在其中如置身于迷宫之中。山顶建有一座小亭,名为 “鹤亭”。登上鹤亭,可以俯瞰个园的中部花园和其他景观,视野十分开阔。从远处眺望,鹤亭与夏山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个园秋山位于个园的东北角,与夏山相连,是个园四季假山中的经典之作。秋山以黄石为主要材料,这些石头色泽泛黄,与秋天的色调相得益彰。内部山道设计精妙,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洞等融为一体,宛如迷宫一般,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山间,充满了探索的乐趣。<div> 秋山的设计旨在模拟秋天的山峦景色,营造出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的氛围。山体布局高低错落,峰峦起伏,仿佛一幅立体的秋山画卷。秋山上种植了大量的红枫,如鸡爪槭等,每到秋季,枫叶逐渐变红,与黄石山体相互映衬,形成了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美景,将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除了红枫,山上还种植了古柏、古松等植物,它们四季常青,与红枫的红色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秋山的色彩层次,也为秋山增添了一份古朴和苍劲之感。</div> 个园冬山位于个园的东南小庭院中,倚墙而建,坐南朝北,这样的布局使得冬山在冬季能够充分接受北风的吹拂,同时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为营造雪景氛围提供了天然的条件。选用安徽宣城产的宣石,又称雪石,其色洁白如雪,石质晶莹,内含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仿佛覆盖着一层未消的残雪,与冬景主题相得益彰。<div> 造园者还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通过巧妙的掇叠,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 “群狮戏雪图”,也被称为 “雪压百狮图”,打破了冬日的寂寥,为冬景增添了无限生机。山上几株腊梅绽放,更增添了冬日里的生机。 </div><div> 我以为个园的假山比何园更有特色,特别是四季假山应用不同石材的特点,营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色更有情趣。何园虽有石涛的片石山房增添,但满园都石头堆砌的假山,缺少一点留白,感觉是豪富的宣扬,缺少一点文化的情趣。</div> 个园的北面就是万竹园,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后进行大规模拓建,他酷爱竹子,在园中广植修竹,逐渐形成了万竹园的雏形。万竹园现有竹子71 种,近 20000 竿,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万竹园内还有竹里馆等建筑,我们下午还要返回上海,时间较紧也就没有兴致游玩了。<div> 至此,三天的扬州游玩行程结束了,此行真正游玩的时间只有两天。虽然不是在最美的时节来到扬州,但是扬州的主要景点都已匆匆领略了一番,还品尝了扬州的美食,还有许多的景点与美食只能留待下次了。 </div> 扬州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繁荣与衰落,应水运而兴,应盐业而败。民国以后,由于”盐票“的取消,盐商无利可图,扬州的商业便趋没落。现今,陆运、海运、空运的兴盛,扬州的水运更没有了竞争力,扬州也没落为三、四线的小城市,但扬州的文化底蕴尚在,扬州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与机遇。<div> 借用陈从周先生的一句话:”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相信在今后的建设中,扬州将变得更为美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