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对小村的社火情缘始于童年时期,在那没有通电、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与现代电器、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毫无关联的年代,小村人们物质生活比较贫穷,精神文化也非常单调,唯一能够享受到的“文化大餐”便是乡政府每半年一次的电影巡回演出。</p><p class="ql-block">纯洁朴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村民们,不甘于寂寞,不甘于单调,不甘于现状,把耍社火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和娱乐活动,用真爱全程参与,用真心勇于担当,用真情投入演出 ,自编自导,自演自乐,使小村的社火在那贫穷、落后、封闭的年代红红火火、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耍社火成为农人们展示精神风貌的好平台,成为村民文化娱乐的主战场,成为小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早饭过后,农人们刚吃完又细又长的白面条,还沉浸在可口幽香无穷品味中的时候,小村里德高望重、善于组织、感召力强的社火爱好者发起总动员,按照“自愿参与、自觉行动”的原则,开始筹备新年社火演出工作。</p><p class="ql-block">随即小村的社火承头人产生了,社火演出队成立了,社火演出队由秧歌组、扭花组、小曲组、船曲组、渡船组、舞师组、锣鼓组、保障组八个小组组成,按照各小组职责分工,紧锣密鼓抓紧时间准备。</p> <p class="ql-block">筹办社火的农人们热情高涨,兴高采烈,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欢快、愉悦的微笑,他们对社火筹备工作认真负责,用心投入,精神劲头很足,工作一丝不苟,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p><p class="ql-block">小村的社火分为夜社火和马社火,夜社火在晚间演出,一般分为跑秧歌、唱小曲、渡船和舞狮子四个步骤,有时按照主家要求还表演社火折子,也就是在正常程序中插入反映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比如:“卖货郞”反映了一位淳朴的农民在新年过后,挑上货郞担外出做生意,遇到几个大家闺秀,因说笑话产生误会闹出矛盾,矛盾不断激化升级,最后货郞客不得不向大家闺秀承认错误,使矛盾得到及时化解,真实地刻画了没有文化的农民货郎客说话直截了当和诙谐幽默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 “开店”反映了店家老头给女儿挑选女婿的经过,从众多的农民工匠中挑选了一名木匠作为自己称心如意的女婿,艺术地表现了店家老头选准女婿后兴奋至极的神态和表情,用纯洁朴实、直白了当的语言和滑稽可笑、诙谐幽默的表演,刻画了一位农民店家老头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七仙姑送子”反映了无二无女或者有女无儿的农户求子心切的心理状态,借助“七仙女给董永送儿子”的神话故事,给农户家庭送来个白白胖胖的大胖小子,表现了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下,求到儿女农户的喜悦心情。</p> <p class="ql-block">“安安送米” 艺术地再现了年方七岁的安安,因思母心切,瞒过祖母,不远千里来到尼姑寺,身背米袋看望被父亲休弃削发为尼的母亲,请求母亲回家未能实现,母子洗泪告别的经过,艺术地刻画了封建礼法束缚下的农村妇女和欲尽孝而不能的儿子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马社火在白天演出,正月初五、初九、十五各演一次。马社火由小村里年纪较长、见识较广、略懂历史的人员组编,编成历史上的典型代表人物,衣服穿着和人物脸谱与秦腔戏里的人物形象一样,一般编演的有“诸葛亮三顾毛庐”、“三打白骨精”、“刘海撒金钱”、“姜子牙收妖”、“四进士”、“送瘟神”,等等。马社火的演出方式不尽相同,有时骑着高头大马,有时踩着高桥,有时徒步行走,有时制成高台,有时做成转台。</p><p class="ql-block">最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社火尾巴”的非正式社火,紧跟在马社火队后面,是一种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激情演说的表演方式,人物大都是搞笑式、凑热闹、造气氛的,传统的有“农人种田”、“草编专业户”、“农人卖女”等反映农村生活的社火尾巴,人物扮演者是喜欢热闹、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脸皮较厚、能说会道的农人,扮演者一般是男子或者小男孩。</p><p class="ql-block">比如:“农人种田”由一名男子装扮成男农人,由另一名男子装扮成该农人的妻子,一头老黄牛拉着耕犁耕种,“男人”在前面扶犁耕地,“女人”在后面铺粪下种,衣着打扮怪模怪样,脸上画得乱七八糟,有说有笑,又打又闹,嬉笑无常,怪相百出。</p> <p class="ql-block">“草编专业户”反映了在农闲时期,农民编麦辫换取零花钱的故事,扮演的人物是两个时髦的中年夫妇,“男人”在外面搞推销,“女人”在家里编麦辫,勤勤恳恳跑光阴,风风火火过日子,又说又笑,又吵又闹,可笑至极。</p><p class="ql-block">初三下午,过新年的村民脸上乐开了花,心中揣着一团火,急匆匆,忙乎乎,抓紧时间吃过晚饭后,将供奉在主房桌子后面的祖先请下来送出门外,在鞭炮和笑声中,在虔诚的缅怀中,依依不舍地送别祖先上路回家。</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锣鼓已经响起来了,夜社火马上开演了,全村男女老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欢天喜地拿上香烟和黄纸,全部集中到社火承办点观看演出。夜社火从承办点出发,由村里德高望重、家庭幸福、威信较高的老者领头,按照锣鼓组、扭花组、秧歌组、小曲组、船曲组、渡船组、舞狮组、保障组的顺序出发,浩浩荡荡前往主管这片大山的山神爷庙中进行祭祀。</p><p class="ql-block">在山神庙祭祀仪式上,全部村民将自家的香烟和黄纸集中到山神爷的灵位牌前,由领头的老者带头给山神爷上香烧纸三叩头,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跟着老者跪拜山神爷,之后由小村主事的老年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向全村群众汇报社火承办情况,安排新年社火演出工作。</p> <p class="ql-block">在山神庙中进行首次演出后,接下来依次挨家挨户进行巡演,巡演到一户人家,该家全体男性要在主事男子的带领下出门接社火,在家门口上香烧纸叩头,将社火队成员和观众请进自家院子内,社火队在院子里转三圈后开始演出。</p><p class="ql-block">第一项由秧歌组跑秧歌,秧歌组的人员都是有知识的青年人,与扭花组小男孩扮演的小姑娘交叉编队围成圆圈,一边转圈一边唱秧歌,唱词普遍是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或者历史故事的内容,简单粗糙的板胡、琵琶、经碗子、竹板子等乐器,与雄壮、有力、嘹亮的秧歌声同频协奏,拉开了晚社火演出的序幕。此后依次按照扭花、唱小曲、唱船曲、渡船、舞狮子的顺序进行表演,唱腔雄厚而有力,唱词准确合情,伴乐简单响亮,表演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渡船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船姑娘、船工老头和船工妻子,船姑娘由俊俏的男子装扮成淑女,在船舱里端庄而坐。船工老头和妻子是表现性人物,从船正常行驶的喜悦欢快到陷入泥潭的着急慌忙,从着急慌忙到设法驶出泥潭的高兴快乐,人物演技惟妙惟肖,形象刻画准确生动,表演动作滑稽可笑。</p><p class="ql-block">在渡船的时候船曲组的人员要齐唱船曲,唱词大部分是反映农村妇女在农闲时绣花做针线的逸情雅致和悠悠情愫,在各种简单乐器的协奏下,船曲唱腔节奏舒缓明快,愉悦轻松,充满了欢乐、喜庆、愉快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还有浑身披着棕色长毛的狮子,在引领人手中灯笼的引导下,熟练地做着打掌、翻滚、卧倒、吞灯等动作,把狮子舞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后以狮子吞吃灯笼为终结,嘎然而止,完成了一户人家夜社火全部内容的表演。按照这一程序,每天晚上挨家挨户进行巡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五元宵节。</p><p class="ql-block">在传统习俗浓厚的小村里,正月初五要送“穷婆婆”,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村民用家里的柴草做成一个草人,取名为“穷婆婆”,再从家中各个角落取来泥土和灰尘,送到大门外很远的地方,朝着十字路口的方向,烧香烧纸叩头后点燃鞭炮,送“穷婆婆”远走天涯,象征着“穷婆婆”离开农家走得很远很远。</p><p class="ql-block">随着穷婆婆的家里的远走,家中的穷酸之气被“穷婆婆”带走了,发家的福气进门了,脱贫的大门敞开了,致富的日子不远了,这种纯朴的传统习俗,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义,但反映了纯朴勤劳的农人们渴望脱贫致富的朴素愿望和普遍心理。</p> <p class="ql-block">待“穷婆婆”送走后,白天的马社火准备的差不多了,早饭后马社火正式开演了。锣鼓声、铁炮声、马啼声、驴嗷声、牛哞声、人叫声、嬉笑声此起彼伏。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中在马社火承办点观看,马社火扮演者穿戴古代服装,骑着高头大马,浩浩荡荡,队如长龙,在人们的围观簇拥下,向山神庙进发祭祀。</p><p class="ql-block">马社火的领头者仍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后面紧随锣鼓队,“呛呛呛、咚咚咚”的锣鼓声响彻整个小村。锣鼓队后是骑着高头大马的英俊男子扮演的探马,探马的主要职责是每到一户人家事先报知社火前进的路线和方向,让村民事先知道社火的行进情况,预有准备地做好迎接。</p><p class="ql-block">后面是骑马的主社火队,这一次主社火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闻太师收妖”两个折子,人物装扮形象,穿戴与秦腔戏里一样,脸谱有的是大红脸,有的是书生脸,有的是丑角脸,有的是旦角脸,人物塑造端庄大方,举止文雅,花花绿绿,没有更多的表演动作。</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社火尾巴”,由“农人种田”和“草编专业户”两个折子组成,扮演的人物角色或衣着破烂不堪,形象怪异,或衣着时髦新潮,滑稽可笑,扮演者用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和奇特的外貌,逗得村民观众捧腹大笑。</p><p class="ql-block">祭祀完山神爷的马社火队从山神庙出发,挨家挨户进行巡演,与接夜社火的程序一样,由主事男子带领全家男性接社火,接进院子后社火队转三圈,待主人给社火队挂上红布,经济条件好些的挂上票子,再沿着既定路线前行,直至全村所有农户接待巡演完毕,又返回马社火承办点卸装,这才算是完成了本次马社火演出的全部内容。</p><p class="ql-block">热热闹闹耍社火,红红火火过元宵。在热闹、红火、喜庆、祥和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迎来了元宵节。小村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是点灯。此日早饭过后,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开始忙乎起来,根据每个家庭成员的属相,用荞麦面捏成十二生肖,捏成磨台或油笼,放在锅里蒸熟。用包谷面或谷子面捏成麦摞子形状的馍馍,放在锅里蒸熟。</p><p class="ql-block">晚饭过后,点花灯仪式正式开始,首先把麦摞子形状的馍馍放在院子中央的圆桌上,用棉花做成灯芯蘸上青油插于馍馍顶端,点燃后灯火通明红光闪闪,意味在新的一年里各种庄稼喜获丰收,庄稼摞子像馍馍形状一样又高又大。然后在每个人的磨台或油笼顶部盛油的地方填上青油,用棉花做成灯芯点燃,看谁的磨台或油笼上的灯芯出现灯花,谁的灯花越大意味在新的一年中谁的运气越好。</p> <p class="ql-block">当农人们还沉浸在点灯的欢乐和喜庆之中时,社火队的锣鼓已经敲起来了,小村的晚社火如期开演了,这个晚上表演完毕之后,全村老少爷们集中在山神庙中,举行年度社火闭幕仪式,由开演时讲话的老者领头给山神爷上香烧纸叩头,全村老少爷们随之进行跪拜,之后由老者回顾总结年度社火演出情况,最后将社火拆卸下来点燃,每个人要从燃烧的火焰上跳过去,预示在新的一年里神鬼不沾,大吉大利,至此本年度社火演出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小村社火的锣鼓声和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走过了一程又一程,慢慢地一岁一岁长大了,特别是在我入伍参军之后,再也听不到小村耍社火的锣鼓声了,再也看不到耍社火的热闹场面了,再也感受不到农人们参与耍社火的精神风貌了,儿时耍社火的那种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久久地让我回忆和品味。</p><p class="ql-block">置身于今天这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每当逢年过节重返故里,看到的总是赌博、酗酒等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泛滥,心中总觉得好像失去了一些真实而宝贵的东西,细细地深深地思考,这种真实而宝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优良传统文化的失传,那就是人们精神文化的缺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明: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走近作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