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内 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内廷•后三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宫内廷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总称后三宫。位于前朝三殿后中轴线上,是内廷中心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三宫是帝后的起居之所。其中,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以北,坤宁宫则位于交泰殿以北,明朝是皇后的住所,清代改为萨满教祭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两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六宫与西六宫:分别位于后三宫的两侧,由六个院落组成,是嫔妃们居住的地方,合起来称为“三宫六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养心殿:在西六宫之南,是清代雍正朝以后的政治中心,皇帝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政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清门:内廷的正门,清代皇帝在此“御门听政”处理政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御花园:位于内廷北部,环境幽雅,是皇室休闲赏景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务府:清朝时最大的机关,负责宫廷事务管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篇主要介绍所拍内廷及部分御花园宫廷建筑。</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p> 乾清门侧面的琉璃影壁 <p class="ql-block">乾清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乾清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是内廷后三宫之一,为明清两代皇帝的卧室及其处理日常政务之所,现为故宫博物院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乾清宫不准入内参观,只能在距宫外三米的围栏外观赏,为此,“正大光明”牌匾借助网络图片欣赏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故宫,佩戴上讲解耳机🎧,将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之旅。故宫的讲解系统会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自动为你讲解该处的人文历史。无论是雄伟的大殿,还是精致的内廷,每一处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故事,通过生动的语音解说,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金碧辉煌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解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涵盖了故宫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还涉及宫廷礼仪、皇帝的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讲解方式,不仅提升了游览的自主性,还能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无尽的知识宝藏,使你对故宫的记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景,更深入到了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交泰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名中圆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交泰”出自《周易》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所以交泰殿处于乾清宫(天)、坤宁官(地)之间。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泰殿平面呈方形,上置铜镀金宝顶,形式与中和殿略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悬乾隆皇帝临幕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左侧为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浦漏,右侧为大自鸣钟。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日在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存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无为”匾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泰殿正殿上悬挂的这块“无为”匾,是乾隆皇帝模仿其爷爷康熙皇帝的笔迹所写。康熙皇帝题写“无为”,意在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不与民争,积极进取,通晓自然与社会,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要求君王在应该“为”的事情上有所作为,而在不应该做的事情上保持无为,如避免重刑残暴、荒淫取乐等。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哲学理解,也蕴含着帝王的治国原则,即天子需以民为本,顺应自然法则,才能达到天下太平、国家安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泰殿作为故宫内的重要建筑,其“无为”匾额不仅是对帝王的一种告诫,也是对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深刻诠释,让人在欣赏故宫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p> 坤宁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坤宁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皇后寝宫。坤宁官与前面的乾清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者、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坤宁官为请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请宁官改建后的祥式,门不居中面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房”。清康熙时将东侧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博仅均在此大婚。西树五间为萨满教条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宝座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宁寿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寿门在皇极门北,是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这一区域原为明代一号殿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为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时,门制依乾清门制度改建,门名仍沿旧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皇极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极殿是内廷外东路宁寿宫的正殿,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后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并更名为皇极殿,作为乾隆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625平方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殿内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侧放置着铜壶滴漏,右侧是大自鸣钟,这些都是古代计时工具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极殿不仅是故宫的一处重要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严谨布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仁德大隆”匾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极殿的“仁德大隆”匾额由清朝慈禧太后题写,共有三块,其中两块悬挂在北京故宫的皇极殿内外,另一块位于慈宁宫。“仁德大隆”出自西汉哲学家焦赣所撰《焦氏易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君主治理的国家繁荣,有很高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仁德大隆”匾额原本是乾隆皇帝题的“建极康宁”,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时,被换成了她亲自题写的“仁德大隆”。这块匾额融合了瘦金体、宝字和篆书,展现出非凡的气势,颇具皇家风范。值得注意的是,匾额上的“德”字少了一横,这并非错字,而是古代书法家的异体字书写风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龙壁位于宫博物院宁寿宫内,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因影壁上刻有九条龙而得名“九龙壁”。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雕有九龙,被分隔为五个空间。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龙壁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乾隆帝的皇家气派和文化情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春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造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span>位于故宫御花园内浮碧亭的南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春亭平面呈岔角十字花形,上下两层,分别象征天地,上层为圆形攒尖顶,覆盖以黄色琉璃瓦,顶部装有彩色琉璃宝瓶及鎏金华盖宝顶;下层为方形亭体,每面均设有抱厦,装饰精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春亭巧妙地结合了“天圆地方”的古明堂理念,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和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色琉璃槛墙装饰着黄色龟背锦花纹,窗户采用三交六椀菱花心设计,梁枋绘有龙锦彩画,整体色彩搭配和谐,视觉效果极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春亭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天圆地方”的寓意,万春亭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也称为大日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春亭是故宫中最具特色的亭阁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游客游览故宫时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堆秀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堆秀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堆秀山是一座精巧秀雅的人工假山。初建于明代,未兴建时其地原有明代建筑观花殿一座,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奉神宗朱翊钧之命拆去,改筑堆山,用太湖石叠高14米而成,山顶筑有亭子一座,名曰御景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堆秀山前山洞内有台阶通山顶,洞口左右两侧山石间设有一对石刻石狮驮石盆,石盆中有蟠龙喷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堆秀山不仅是故宫御花园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延晖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晖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明代,初称清望阁,清代改名为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span>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有灯笼框隔扇门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回廊环绕,显得玲珑轻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阁俯视,可以看到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宫博物院内廷布局严谨,建筑精美,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风貌和皇家生活的气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