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日游(1)2024年10月25-29日

贤明晚霞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5日至29日,我和老伴参加了典选健康产业运营中心组团“富阳VIP会员湖北五日游”。25日上午9:25,我们从杭州西站乘坐D2272次动车赴汉口,14:20准时到达。</p> <p class="ql-block">地接导游接团后,马上安排我们前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北区)游览。</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竖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他身穿中国传统的长马褂,左手拄文明杖,右手拿礼帽,凝望远方,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其主体建筑为红墙红瓦的两层小楼,被称为“红楼”,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1961年,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之名,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旁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两块匾额均为宋庆龄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门两侧的旗帜是铁血十八星旗‌,又称九星旗或九角旗,是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p><p class="ql-block">铁血十八星旗的设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红底象征革命党人的鲜血,黑色九角星代表武装斗争,黄色小圆星象征炎黄子孙,而18颗星则代表山海关内18个以汉族人为主体的省份,寓意用铁血精神推翻腐朽的清王朝‌。</p> <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大楼,前身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的“湖北谘议局”。以红色为主调,中西合璧的造型,平面呈“山”字形,坐北朝南,其主体建筑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红色两层楼房,以花岗岩砌成台基,红砖清水外墙,红墙红瓦,整个建筑古朴、典雅。主楼两层,上层顶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楼,呈欧州古典建筑风格,两侧各有一排红色平房。红楼正面的门楣上有“鄂军都督府”的文字,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第二天便在此组建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所以,这里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终点,也是共和纪元的开端,被称作“民国之门”。</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展览包括了《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我们主要参观了《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p> <p class="ql-block">《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依托旧址主楼,按原貌复原了鄂军都督府初期的各个机构,以及会议和接待场所。透过陈列的实物,可以了解都督府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今天,鄂军都督府作为武昌起义纪念馆,不仅是游客了解辛亥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也是武汉的文化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随后,游览黄鹤楼。这是我第四次游览了。从第一次到这一次,时间相隔了30多年,真的是光阴似箭。</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至唐朝,黄鹤楼已具规模,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新落成的黄鹤楼,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整座楼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匾额等。楼外铸龟鹤铜雕、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眺望,视野开阔,“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映和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作为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黄鹤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已经多次游览,所以兴趣不大,只是随便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天的最后一个行程是游览武汉关码头。武汉关码头是历史悠久的码头,一个很有年代感的地方。在长江大桥通车前,轮渡是市民过江的唯一选择。至今依然保留了古老的轮渡过江,串起了武昌和汉口。武汉关轮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适应和变化,如今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轮渡是连接三镇的重要交通工具,是武汉人日常出行“过江”的主要方式,这种独特的交通地位使其深入人心。据说现在的轮渡设施比过去豪华了不少,但价格仍然实惠,依旧是武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地游客也选择搭乘轮渡欣赏武汉美景。坐在轮渡上吹着江风,观赏浩浩荡荡的长江及两岸的景色,成为不少游客来到武汉后的一个重要体验项目。</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中华路一号码头登上轮渡,大概15分钟左右就到达对岸武汉关。感觉码头还是很繁忙,候船时,挤满了人。船靠上了码头,等船上乘客走完,工作人员把铁闸门打开,于是人群涌上了渡轮。渡船有上下两层,下层可停放自行车、摩托之类,上层坐人,也是主要的观景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傍晚乘武汉关轮渡,当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目光所及,仿佛都被染上了金色,景色迷人。尽管甲板人多拥挤,拍照效果不佳,但透过窗户,依然可以捕捉到夕阳的美丽瞬间。</p> <p class="ql-block">随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武汉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从轮渡上望去,高楼大厦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璀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沿途还可以观赏长江大桥、黄鹤楼、龟山电视塔等城市地标建筑,这些景点在夜晚的灯光下更显魅力。</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傍晚乘武汉关轮渡是一次难忘的观赏体验,无论是乘坐轮渡,还是观赏日落美景、城市夜景、沿途风光,都值得回味。</p> <p class="ql-block">26日上午,游览武汉东湖听涛景区。听涛景区位于东湖西北岸,是最早建成的并免费开放的景区,与湖心亭、磨山、武大珞珈山隔湖相望。以浩瀚的湖泊风光和渊源流畅的屈原文化为特色。其前身是民族资本家周苍柏先生的私家花园-“海光农圃”,后改名为“东湖公园”,并最终成为东湖风景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听涛景区面积很大,有行吟阁、长天楼、九墩纪念碑、湖光阁、寓言雕塑园、碧塘观鱼等景点。游客可以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观光车等方式游览。我们的游览范围不大,基本上围绕“行吟阁”走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一块大石头上写着“东湖揽胜”四个醒目大字。</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景区内,芳草萋萋,碧水悠悠,水岸曲折美丽,绿树成行,花草相间。</p> <p class="ql-block">多座造型各不相同的桥梁,将景点连接起来,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除了自然景观外,听涛风景区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一个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楚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楚国雄风的豪迈与壮阔。其中行吟阁和屈原塑像是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是人们缅怀屈原、传承其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行吟阁,阁名出自《楚辞·渔夫》,“行吟阁”匾额由郭沫若所书。建筑古色古香,雄健俏丽。在万顷碧波的衬托下,行吟阁显得高峻雄伟,气势卓然,成为东湖风景区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周边遍布佳木花卉,岛边围以垂柳。点缀有致,意境开阔。阁前立屈原全身塑像,造型端庄凝重,翘首向天,款款玉步,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不屈不挠的传奇故事和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登上行吟阁最高处,可远眺东湖美景,还能近距离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在东湖听涛景区,漫步湖边,聆听涛声,凭湖远眺,感受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享受一份宁静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下午,我们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馆藏文物丰富,尤其是楚文化相关的文物,更是独具特色,是展示湖北地区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声誉。湖北省博物馆分为南馆和北馆,以连廊相连。目前,所有展览都集中在南馆,设置有“楚国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越王勾践剑特展”“梁庄王珍藏”“八音和鸣—音乐文物展”等6项常设专题陈列。集中呈现了湖北近年来考古学术研究最新成果。我们这次主要参观的是“曾侯乙”和“越王勾践剑特展”。</p> <p class="ql-block">进入南馆大厅一楼后,往右手边走,就是“曾侯乙”展厅。曾侯乙是周王朝诸侯国曾国的国君,他的墓葬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城区)被发现,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令人瞩目,举世轰动。其出土的随葬文物可谓蔚为大观,共有器物一万五千四百零四件,其中不少文物都堪称国宝。无与伦比的文物,呈现了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目前,这些文物基本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成为那里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曾侯乙”展厅展出的就是其中的部分精品。</p> <p class="ql-block">首先参观的是编钟。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青铜(铜、锡、铅合金)制造,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总重量约5吨。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上层为钮钟,造型小巧精致,声音清脆明亮,犹如灵动的鸟鸣,轻盈地穿梭于天际;中层为甬钟,大小适中,音色圆润和谐,似山间潺潺溪流,温婉而灵动;下层为大型甬钟,气势恢宏,音声深沉浑厚,仿若远古的洪钟大吕,敲响时仿佛能震碎时空的屏障,每一声都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最让人惊叹的还是“一钟双音”,敲击一个编钟的正面、侧面,能听到不同乐音。被誉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即使放在今天来看,要制作完成这样数量庞大的编钟也是个不小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钟体之上,铸刻着大量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与信仰的象征。龙凤纹相互缠绕、灵动飞扬,龙象征着权威与力量,凤寓意着吉祥与美好,它们在钟体上交织盘旋,展现出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崇拜,也诉说着先秦时期神秘而浪漫的精神世界。钟上还刻有铭文3755字,除少量为记事外,绝大多数是直接与编钟及其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学理论。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官方乐律文献,在世界上没有同期类似音乐文献传世,全面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乐律学上所达到的领先水平。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编钟进行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乐性能卓越,音律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此前,有些专家认为我国的音乐成熟于秦汉时代,更有甚者认为是自古希腊传入的舶来品。曾侯乙编钟无可辩驳的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就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形成理论并已付诸实践。曾侯乙编钟,为现代人揭开了先秦乐律光彩夺目的一页,改写了传统乐律学,改写了世界音乐史。</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是实用乐器,至今仍可演绎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乐曲,与现代钢琴相差无几,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采录的内容作为“编钟”部分,用于向全球发行的这部交响乐CD。近年来,曾侯乙编钟(复制品)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更是蜚声海内外。世界著名音乐家梅纽因说:“世人只知道古希腊的音乐艺术是那个时代的高峰,但是今天,我们再也听不见古希腊的乐器能有什么样的声音了,只有中国的这一套编钟,还能把2400多年以前的乐音,再现在我们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辉煌成就,它不仅使人为之倾倒,也使人观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曾侯乙编钟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古人智慧与文明的光辉。它不仅仅是一套青铜乐器,更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承载着先秦时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让后世之人得以聆听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悠扬华章,窥探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除了曾侯乙编钟外,还有一套曾侯乙编磬,上面也刻有乐律的铭文、磬块由大理石或石灰石磨制,共三十二具,用于与编钟合奏,这就是所谓的“金石之声”。</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享用器物的仪式,这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的大体组合沿袭春秋时期的传统: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匹配。具有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特点,采用了浑铸、分铸等冶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铸镶、铜焊、镴焊、铆接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科学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一件必看的文物是“曾侯乙尊盘”,它是青铜重器中“璀璨的明珠”,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尊体饰28条龙、32条蟠螭,盘体饰56条龙、48条蟠螭,尊与盘通身饰的立体透空蟠虺( hui )纹,极为繁复。其中,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以镂空的龙蛇装饰。盘的四个抠手也是由众多龙蛇组成镂空花纹,盘足为四条圆雕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尊的口沿处,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游浮在器物表面。这些鬼斧神工的透空附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仅靠内层铜梗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是先秦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巅峰之作,至今也无法复制。</p> <p class="ql-block">这件器具由一尊一盘组成,尊用来盛酒,盘夏天可用来放置冰块、冬天可加热水,给酒降温或保温。专家认为,如此高贵的尊盘,应是礼器,在祭祀活动或重大宴飨活动中才使用。</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铜冰鉴缶,也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从功能讲,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制冷设备”。此冰鉴缶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缶。缶与鉴之间有很大的空间,俯看鉴缶,其内部形状如同一个“回”字。在缶里面盛酒、在鉴与缶的缝隙中盛冰,即达到冰酒的效果。除了可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冰镇酒外,也可用来保鲜食物。这件带有生活气息的器物,在炎热的夏季给古人提供了更高的生活品质,可见古人已能利用科技手段和采冰的技术来赋能自己的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抛开具体用处,铜鉴缶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文物。这件铜鉴缶设计非常精巧,里面的方缶和外面的方鉴,是通过三个套钩和一个小孔进行连接,达到稳定的效果,使用时非常稳固。除了工艺精巧外,它整体的造型非常端庄凝重,四周是八个龙形的耳,周边布满了蟠螭纹,其底部有四个昂首张口的小兽,体型不大,却牢牢托住重170kg的铜鉴缶。说明制作这件青铜器的匠人对力学的掌握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冰鉴,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青铜器典范作品。</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建鼓底座虽是作为乐器附件,其美貌程度和铸造工艺却令人惊艳。造型想像力丰富到近乎奇特。由8对镶嵌着绿松石的大龙簇拥着中心圆柱,大龙身上盘绕着数十条小龙,首尾呼应,相互缠绕,给人纷繁缭乱、变幻莫测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圆座的外缘有4个对称的铜环提手。整个鼓座远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近观群龙盘绕而眠似被阵阵鼓声所惊醒。最神奇的是,至今无人数清这件文物上到底有多少条龙。数都数不清的大龙和小龙是怎么铸上去的也是个谜。很多冶金专家经细致研究后,都认为该器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因工艺复杂,铸造工艺无法复原,至今未能仿制。</p> <p class="ql-block">建鼓是我们出现最早的鼓种之一,据史料记载,“植而贯之,谓之建鼓”。建鼓,是以一柱贯通鼓腔,竖立在鼓座上。由于年代久远,木质鼓和支柱腐烂只留下这件铜建鼓座。铜建鼓座作为乐器附件,用于承插建鼓贯柱,稳定建鼓。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中,此建鼓座是最早出土的建鼓实物。</p> <p class="ql-block">大铜尊缶为古代盛酒器,其造型起源于古代陶缶。这件大尊缶通高124.5厘米,口径48.4厘米,足径69厘米,重327.5千克。是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绹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其特点是花纹花式统一、线条整齐划一,且是一组一组构成的。这种繁复的花纹单纯用人工雕刻或者制模是难以想象的。赋予它“酒器之王”的尊号并不为过。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残留着历经几千年的酒液,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这件大尊缶不仅为我们了解曾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贵族的豪饮之风。</p> <p class="ql-block">壶是典型的酒器,商代开始出现,有圆、方、扁、横等形。此双壶是圆形、鼓腹,壶外的田字形宽带饰,象瓠瓜绳缚之形。禁是承酒具的器座,用于放置双壶。目前所知包括此件仅有4件。</p> <p class="ql-block">《牛形钮铜盖鼎.鼎钩》,鼎盖上有三个造型生动逼真的牛形钮饰,鼎外壁原用绿松石镶嵌有精美纹饰。出土时绿松石已佚,出土时每件鼎盖上均置放两件鼎钩,器盖内,腹内壁、鼎钩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p class="ql-block">在曾侯乙墓琳琅满目的文物里,鹿角立鹤以其独特怪异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它通高143.5厘米,鹤引颈昂首伫立,钩形长嘴,两翼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两长腿粗壮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长方形座板上。头上插着两支鹿角,鹿角呈圆弧形从两侧向中间合拢,完全改变了鹿角的自然形态,伸出的长颈让人感到似乎有些比例失调。然而正是这些夸张变形,把一个神奇的巨鸟表现了出来。自出土以来,考古学家们对鹿角立鹤的用途争论不休。有人猜测它是沟通天地、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通灵媒介”。古人以为:鹿和鹤是长寿、吉庆祥瑞的象征,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古人把仙人乘车叫“鹤驭”“鹤驾”。此器出于墓主人棺侧,可能是准备驮着主人升天的神鸟。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大型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彰显墓主人的尊贵地位。但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无论是哪种猜测,都无法完全解释它身上的所有谜团。</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云纹金盏是战国时期曾侯乙墓陪葬器。此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曾侯乙作为曾国国君的特殊身份。金盏通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共重2156克,是我国发现的先秦金器最大最重的。金盏有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盏内放置金漏匕一件,长13厘米,重56.45克。目前陈列的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墓外棺,国宝级的文物,被誉为迄今发现的最大漆棺。它是战国时代的杰作,也是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遗产。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神秘现世,而今,这口漆棺静静安放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成为历史长河中最生动的注脚。曾侯乙墓主棺由外棺和内棺套装而成,外棺形制硕大,结构奇特。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是以青铜框架嵌木板构成的,重约7吨。整体以卯榫工艺连接,盖上伸出12个铜钮,底下有10个兽蹄形的足,尽显坚固与美观的平衡。更让人惊艳的是它的外壁,纹饰色彩艳丽,线条自然流畅。色彩斑斓的图案如同历史的画卷,画面壮丽宏伟,既有细腻的艺术美感,又散发出强烈的视觉震撼。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孔洞,没有文献表明这样设计的作用,有学者推断此洞可能是为墓主人留下的灵魂出入之口。</p> <p class="ql-block">内棺长2.49米,头宽1.27米,足宽1.25米,高1.32米,用木板接榫而成。相较于外棺的图案,内棺则是十分精美,以红漆作底,饰以黑、黄、金等色纹饰,勾勒出许多龙蛇、鸟兽和神怪图案。门两侧绘武士。棺面上绘神兽长着鹿一样美丽的角,鹤的长颈和翅膀。</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大量漆器、金器等其他造型精美的手工制品。曾侯乙墓出土的纹饰华丽、器体较大、制作古朴的漆器,是迄今发现的先秦墓葬中最多、最好的。这件《二十八宿图》衣箱,衣箱盖面正中写有粗大的篆文“斗”字,象征北斗七星;环绕斗字,依次书写二十八星宿的古代名称,两边分别绘有象征东方的苍龙、象征西方的白虎形象。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文字记录,把我国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可靠记载提前到了战国初期,对研究古代天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它的全称为“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鸳鸯形漆盒为木胎胎质,由两半胶合而成,通体黑漆为底,遍身施以彩绘。整体看上去像一只浮水的“鸳鸯”——翅膀微微上翘,尾部平伸,双腿蜷曲。器身肥硕,内部凿空,背上有一长方形孔,上有一个浮雕夔龙盖。颈下有一圆形榫头,可嵌入器身颈部的卯孔内,头部能自由旋转,拔出后里面的榫眼可作为出水口,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这件木雕鸳鸯形漆盒,也是195件禁止出国(境)文物之一。而它之所以能入选,据介绍,在漆盒腹部最开阔、最显眼的地方绘制有两幅乐舞图。乐舞图案采用红、白、黑色,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感。器腹右侧绘击鼓图,以兽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绘一兽拿两个鼓槌正击鼓,另一旁绘一高大佩剑武士,正随着鼓声翩翩起舞。器腹左侧绘撞钟图,以两鸟为立柱,立柱分上下两层,上挂两钟,下悬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鸟的乐师,拿着撞钟棒正在撞钟。据说正是盒上的编钟乐舞图,成为打开后来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演奏方法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全长48厘米,宽8.3厘米,由13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24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此玉佩经过精心周密设计之后加工而成,纹饰均用隐起阴线琢法,起伏自然顺理,琢工精巧妩媚,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这件挂饰也是禁止出国(境)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值得看的文物实在太多,想介绍的也实在太多,因为网络上同类资料有很多,我的美篇只能选择性的介绍一些,部分只放照片和文物名称。相信一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亲自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探寻荆楚文明,感受历史之美。</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墓主曾侯乙头骨复原青铜雕像。看完曾侯乙展厅,出口已是二楼,面前就是“越王勾践剑展厅”。这里是参观者需要排队的唯一展厅。</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是海内外各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必看文物之一。为了方便大家观展,也讲好这把传奇之剑的故事,位于南馆二楼约300㎡的越王勾践剑展厅,仅放了这一件文物。进入展厅,里面挤满了人,慕名而来的人们驻足在展柜四周,争相一睹“天下第一剑”的真容。我好不容易挤到中间,还是很难仔细看清楚展品,赶紧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观看了展馆内的相关资料介绍。</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其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且因“物以人名”,时至今日,已知有“勾践”铭文的遗物极少,越王勾践剑作为勾践最重要的遗物珍品,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被誉为“天下第一剑”。</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保存完好、制作精美。剑通长55.6厘米,剑身长47.2厘米,宽4.6厘米,剑茎长8.4厘米,剑格宽5厘米,重857.4克。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盘形,首内铸有11圈同心圆。圆茎空心,近首处略粗大,近格处较细小。剑格宽,格的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几何花纹。整个剑身的两面均满饰黑色菱形花纹,刃薄而锋利。据说,出土时,考古队员拔剑出鞘,只见此剑寒光逼目,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21层白纸划破。</p> <p class="ql-block">剑身八字铭文是确认剑主的依据。经过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对铭文的释读,最终确定了这把剑的主人。剑身铭文的字体为“鸟虫书”,内容为“越王鳩浅,自作用剑”。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从而确定了剑主人是越王勾践。</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越国地处今浙江,越王勾践剑何以在远隔千里之外的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中出现?这是一个谜。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从这座楚墓中出土的竹简、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与其他墓葬的同类器物分析比较,认为墓主人应是生活在楚威王或早些时候。根据史书和竹简所记,楚越之间的关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而勾践将他珍贵的青铜剑作为嫁女之器而流入楚国,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而据研究发现,墓主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楚王为了表示对他的宠幸,将名贵的越王勾践剑赐葬,也是很有可能的。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为什么不生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科学检测数据显示,越王勾践剑选材用料好、杂质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而锡是一种抗锈能力很强的金属。制作工艺精良,其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保持花纹的艳丽。这就是现代金属处理中所谓的表面钝化处理。此外,棺椁坚固而严密,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与外界基本隔绝,墓室环境稳定。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制剑鞘内,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这些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高超的铸造和工艺,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达的科技、艺术水平。同时,它也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中华文明早期蓬勃生命力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从“越王勾践剑特展”出来,我一个人又到位于三楼的“楚国八百年”匆匆转了转。楚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诸侯国,自先祖熊绎立国江汉以来,延续800余年,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此馆展出文物500余件(组),包括湖北九连墩、望山、包山、熊家冢等楚墓和宜昌万福垴、荆州纪南城等遗址的器物,辅之以模型、动画、影片、电子地图等多媒体手段,是对楚国考古最新成果和研究的系统梳理,反映了楚文化研究的新高度。宝贝不少,热度略低。</p> <p class="ql-block">展馆墙上的楚大事年表简要记录着楚国八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展览展示了楚国从荆山楚水起步,发展到疆域覆盖今天10多个省,八百年强国之路,是其包容夷夏、奋发进取的结果。楚对长江中游地区的统一,为长江中游完成华夏化进程及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荆楚文化也最终融入悠久的中华文明,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展区,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楚国的各种珍贵文物,如青铜器、漆器、玉器、丝织品等。这些文物不仅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虎座鸟架鼓,历经千年,色彩仍十分鲜艳。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由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组成。凤鸟是荆楚文化重要图腾,凤鸟中间,一面大鼓,悬挂在凤冠之上。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腔。器身通体髹黑漆,运用红、黄色彩绘,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绘在漆奁之上,是一幅完整的车马出行图,所绘图像包括26人、4乘马车、10匹马、9只鸟等,通过5棵柳树分隔成互有关联的画面,首尾连贯而过渡自然,被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不仅呈现了古代人物和动物的生动形态,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矛。1983年,湖北荆州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一起展览还有吴王夫差剑。这是战利品,反映了楚国的扩张。</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天子驾六”宏大车马阵场景,代表了楚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后的恢宏气度。</p> <p class="ql-block">彩漆鹿角木卧鹿,头、身分别用整木雕成,颈部以榫卯结合,头插真的鹿角,安详恬静。</p> <p class="ql-block">楚国八百年展厅,除了讲述楚国跌宕多姿的大事件外,还特别关注楚地先民的衣食住行等历史细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楚人在起居、饮食、服饰、婚丧、信仰、农商等多方面的独特风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