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人物和他们的恩师》(启仁说心智)

启仁思维

<p class="ql-block">(一)孔子和老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和老子的关系是 亦师亦友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并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希望拜老子为师。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尽管两人在思想主张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师生关系,还包含了友谊的成分。例如,老子非常高兴地亲自乘牛去迎接孔子,而孔子也送上大雁作为见面礼,这些举动都表明他们之间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思想层面来看,孔子和老子分别代表儒家和道家,他们的学说在多个方面互补。孔子的学说注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强调“仁者爱人”和“礼”,而老子的学说则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然法则,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这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孔子和老子的关系不仅是亦师亦友,还在思想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补互成,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鬼谷子和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鬼谷子终身只下过一次山,只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大名鼎鼎,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士千古。</p><p class="ql-block">这四人使用鬼谷子传授的兵书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各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而这统统,都要归功于鬼谷子的以身作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张良和黄石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张良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在他还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曾经拜访过黄石公,向他请教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问题。黄石公给了他一些非常宝贵的建议,帮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张良刺杀秦王失败后,逃亡到了下邳。有一天,他由于愁闷,便来到桥上漫步、散心,与一位穿着道家服装的老翁相遇。老翁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孺子,你下桥去把我的鞋子拿上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良是大家子弟,见老翁如此使唤他,哪能受得了这样的屈辱,恼怒极了。张良双手握得紧紧的,凭着年轻人的血气之勇,真想打他一顿。但终因他已经长期经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胸怀远大的志向,况且,眼前的这个老翁已经年过八十,便强忍住心中的不满,下桥为老翁取鞋,取上来后,老人又把脚伸出来,叫张良给他穿上。随后,老翁长笑而去,张良感到非常诧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翁离开后又转过身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后,你就在这个地方等我。”张良更是感觉奇怪,跪而答应。五天很快就过去了。在约定相会的这天,老者故意提前来到桥上。张良到时,已经是中午了,老翁不高兴地责备张良道:“与老人约定好了,为什么要迟到呢?你还是回去吧,五天后早点来,我们还在这个地方相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良索性在第五天一大早就去了桥上,可老翁还是比他提早到了桥上。老翁怒容满面地斥责张良:“你为什么又迟到了?你还是回去吧,过五天后可一定要早点来,我们还是在这个地方见面。”五天后,张良干脆在半夜就到了桥上,天色渐渐亮起来后,老翁才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良至诚和隐忍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翁,这次,老翁高兴地对张良说:“就应该这样守信用啊!”说完后,就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一部书,对张良说道:“我现在把这本书送给你,你如果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王者之师,十年后必定可以有作为。十三年后,你再来见我,我是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毛泽东和杨昌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缘分故事起始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彼时,杨昌济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魅力,在省立第四师范的讲坛上熠熠生辉,而年轻的毛泽东,满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入了这所孕育希望的学府。不久之后,四师与一师的合并,如同命运之河的一次有力汇流,使得杨昌济顺利转至第一师范任教,而毛泽东亦凭借着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良师的敬仰追随,随之转入该校。自此,他们的命运齿轮开始紧密咬合,相互交织,一段注定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师生情谊,在岁月的舞台上缓缓拉开了其厚重而壮丽的帷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钱学森和冯卡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冯·卡门(1881年5月11日-1963年5月6日),全称西奥多·冯·卡门,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城,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哥廷根大学,美国工程力学大师、航天技术理论的开拓者、航空航天科学家,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冯·卡门是位天才科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誉为“超音速时代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钱学森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这对师徒联手创造了许多辉煌的科研成果,尤其是著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门—钱学森公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全球空气动力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冯·卡门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家庭,凭借卓越的数学天赋,他在年轻时就展现了非凡的智力。在20多岁时冯·卡门因对航空动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转向研究刚刚兴起的飞行科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冯·卡门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他的教学理念也颇具创新性:</p><p class="ql-block">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p><p class="ql-block">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突破思维定式</p><p class="ql-block">这一点深深影响了后来成为他学生的钱学森。</p><p class="ql-block">钱学森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冯·卡门对他印象深刻。于是这位55岁的科学巨匠决定收下这位24岁的年轻学子,从此展开了两人的学术合作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迅速崭露头角,1939年师徒两人联手推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这项发现揭示了飞行器在亚音速飞行中机翼所受到的压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这一公式成为全球飞行器设计的基础理论,对航空动力学的推动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陈丹青和木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丹青和木心之间的关系是 亦师亦友 ,并且更为复杂,包含了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以及亲人般的感情。陈丹青尊称木心为“先生”,并且一直对他执弟子礼,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影响。木心对陈丹青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他洗掉了野蛮的根性,让他明白了作文说话的分寸。陈丹青在很多场合都称木心为“师尊”,并表示木心是他的精神导师。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被认为是珍贵且不可替代的。陈丹青和木心的相遇发生在1982年的纽约2。陈丹青当时在纽约求学,在地铁上因为朋友介绍而认识了木心。起初,陈丹青只知道木心是搞工艺美术的。过了小半年,陈丹青在报上读到木心的文字,非常惊讶,并决定打电话给木心。两人见面后,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82年秋开始,陈丹青和木心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木心对陈丹青有传授知识之恩,一直以言传身教影响着陈丹青;而陈丹青也尽己所能完成老师的夙愿,如归乡、出书、安葬和为人所知,让木心晚年有所安慰。两人的师生情谊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在1989年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陈丹青一直觉得木心的作品好,要介绍给国人,但害怕国内读者对他不够熟悉。有了陈村的“一声大叫”,陈丹青终于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2006年,木心作品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本,第一本是《哥伦比亚的倒影》,并配有《关于木心》小册子一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在海外的待遇比中文世界要好很多,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哈佛与耶鲁的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终出《张岪与木心》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