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山路城市记忆馆 回眸百年老街里

老李lyt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青岛中山路城市记忆馆,位于中山路72号青岛商会旧址。1891年6月14日,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允准在胶州湾设防,青岛建置自此开始。德国强占青岛后,于1898年9月推出第一版青岛城市规划图,为了从栈桥向大港和小港运输筑港需要的物资,中山路成为老城区最先修筑的道路。长约1500米的中山路随着老城区的发展建设,逐步成为著名的商业街,成为老城区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老“街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了深入了解青岛的老街里,了解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山路,于是在走出大鲍岛之后,便走进了这家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青岛商会旧址,始建于1906~1907年,为德国三段式建筑,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设坡屋顶阁楼,总建筑面积约2938平方米,原为二层公寓楼。1923~1924年,青岛总商会自馆陶路迁至该楼;1938年1月,日军将该楼改为青岛治安维持会会址;1942年,伪“青岛特别市公署”组建青岛特别市商会,会址仍设于此;1946年4月26日,青岛市商会正式复名;1947年至1949年间,青岛市总工会会址设于此楼;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工商联(青岛市总商会)、多个民主党派及有关部门在此办公。1990年后其临街庭院及内部被分割改建为商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00年,该建筑列入青岛市第一批历史优秀建筑。2013年3月1日,被列入第二批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9月,青岛市市南区启动了该建筑的修缮保护项目。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展馆的地上一层展出的内容为:老街寻踪、红色印记、商业经脉、文化繁兴、经典建筑、时尚风情;负一层则是《百年商街变迁》光影吧、主题展区、文创展区和记忆杂货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老街寻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以模型、图片和影像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老街的历史变迁。中山路开辟之前位于上海路以西、泰安路以东区域的大鲍岛村中,该村1900年被德占当局拆除。雕塑所示为当年大鲍岛一带的席棚村。</p> <p class="ql-block">      图示为1913年青岛中心城区与大鲍岛街区图。德占时期,中山路以德县路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欧人区,称斐迭里街;北段属华人区,称山东街。南段欧人区的道路有太子街(今湖北路)、伊雷妮街(今湖南路)、霍恩洛厄路(今德县路)、柏林街(今曲阜路)、阿尔伯特街(今安徽路)等。而大鲍岛街区则仍是以中国地名命名,德文只是音译。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德占时期的青岛手绘地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08年的《青岛全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经过第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山路已经成为城市主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山路历史变迁的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山路,一条被寄予厚望的街道。1898年开始建设的中山路,是青岛百年城市化运动的发动机、晴雨表和参照系。中山路从来就不是一条独立存在的街道,而是贯穿了整个20世纪青岛城市化开拓的引领者、代表者、贡献者和受益者,是中国同期城市化规模推进中的经典样板与示范。多元文化、融合模式、法制保障与创新发展,是中山路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图中的栈桥,即是今天的著名景点——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为便于驻青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而建的军用码头,长200米,宽10米。1897年,德军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后德国人将桥身延长到350米。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1931年9月,将桥身加长到440米,桥面提高0.5米,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和回澜阁。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14年后,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期间,中山路南段改称静冈町,北侧改称山东町,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南北两段合一,称山东路。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山东路正式定名为中山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山路被称为“山东第一商业街”。图上照片为当时拍摄的中山路南北的街景和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城。”作为青岛最早规划和建设的道路之一,中山路引领城市商潮、汇聚金融巨头,是青岛城市化的起点,是青岛文化的源头,是名副其实的青岛“母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今的中山路正按照“时尚引领、经济繁荣,文化回归,民生改善”的思路,全面提升街区品质,逐步成为经典与时尚相统一,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宜商与宜居相协调的时尚魅力街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红色印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青岛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组成部分。1923年,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建立,邓恩铭为书记。从此,青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艰辛探索,开拓创新,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创造了辉煌业绩,谱写了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青岛党组织早期领导人员介绍。湖南路51号,中国青年会附设模范小学曾是中共青岛组设立的联络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革命力量愈挫愈坚。大革命失败后,青岛党组织面临的革命环境也更加恶劣,加之党内出现叛徒,致使省市两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至1934年,青岛党组织先后更迭了26次,但仍百折不挠。一批曾在青岛担任重要职务的党员干部先后遭枪杀。其中有刘谦初、郭隆真、罗白冰、任国祯、李春亭、武胡景、党维蓉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智勇除叛。1928年底,曾在中共山东省委担任重要职务的王复元叛变投敌,致使山东党的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为尽快除叛,中央制定方案并派张英等精干人员,与山东和青岛的党组织一同除叛。1929年3月10日晚,张英在滋阳路处决了叛徒丁惟尊。随后,在8月16日傍晚,在中山路110号新盛泰鞋店,由王科仁开枪,张英接应,将大叛徒王复元击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了配合青岛的解放和城市接管,青岛党组织加强对地下情报的领导,选派骨干人员嵌入敌人内部,并在市里建立多个情报组、情报站和秘密点。先后获取了“三军密码”、“胶东作战方案”等许多美蒋情报,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进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国民党青岛驻军投诚起义名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黄安舰起义,被命名为“沈阳舰”,成为人民海军第一批入编战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护厂护校反南迁、青即战役、欢庆青岛解放三个方面,通过图片和文字讲述了保全城市和青岛的解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9年6月2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青岛市区,青岛解放。右下角的大图为:市政府门前举行的庆功检阅大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9年6月15日,青岛市民举行大规模游行欢庆解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商业母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山路是青岛最早的商业街,被称为城市商业的“母脉”,这里既有大型商场,也有各类洋行、商铺,现代银行、保险公司与传统钱庄、银号并立共存。历经百年沧桑,它们或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或屹立至今,见证了青岛城市发展的风雨历程。中山路商铺林立,门类齐全,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一些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众多银行及钱庄聚集在中山路区域,1933    年青岛有银行21家,其中13家坐落于中山路及周边区域,7家坐落于中山路商业区的延伸范围即馆陶路、堂邑路一线。青岛的钱庄共40家,有30家位于中山路附近,到20世纪30年代,中山路成为青岛乃至山东的金融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中山路商铺林立,门类齐全。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一些老字号。“上街里”是老一辈青岛人的时尚与永久的记忆。墙上的图片列举了一些老字号:</p><p class="ql-block">      春和楼,创办于20世纪初,位于今中山路146号,是青岛历史最为悠久的老字号鲁菜饭店。</p><p class="ql-block">      瑞蚨祥,位于今胶州路35号,是青岛最早的老字号之一。</p><p class="ql-block">      裕长酱园,位于芝罘路55号,是青岛灯塔酱油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万源水,20世纪20年代开业,是青岛第一家南货食品店,公私合营后改为海滨食品商店。</p><p class="ql-block">      宏仁堂,位于中山路196号,是北京宏仁堂1931年在青岛开设的分店。</p><p class="ql-block">      谦祥益,1911年谦祥益设立的分号,位于今北京路9号,主要经营绸缎、呢绒、棉布,百货等。</p><p class="ql-block">      震泰洋服店,1919年创办,原址位于中山路112号,1964年迁至海泊路。</p><p class="ql-block">      盛锡福,1947年在河北路32号创立,隶属盛锡福天津总号,1948年在中山路141号设立销售店。</p><p class="ql-block">      亨得利,1924年创办,位于今中山路144号。</p><p class="ql-block">      福生德茶庄,位于今中山路179号,1939年创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瑞芬茶庄,四方路43号,1932年创立,为青岛历史悠久的茶庄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20世纪30年代的国货公司,到50年代的百货公司、人民商场,再到90年代的发达、百盛,21世纪的悦喜客来,青岛的许多大型商场集中于中山路商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江会馆、广东会馆,以及青岛市商务总会、各同业工会都集中于中山路区域,彰显了中山路的领袖地位,中山路成为工商精英们联络交流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文化繁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山路是青岛最早的文化产业街区,各类文化机构聚集。据1933年统计,全市有报社20家,位于中山路及其周边有13家。20世纪30年代中山路及周边电影院、戏院,占全市半数以上。众多报纸的文艺副刊,汇聚了大量作家、文学青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路依然是报社、书店、影院等的聚集地,使中山路的文脉绵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图中右面所示为《青岛指南》所列20世纪40年代青岛市报社、通讯社、杂志、书店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青岛报刊发展的高峰期。据胶海关《1922~1931年十年报告》记载,这一时期青岛先后成立之报馆共有17家,报章繁兴,印刷鼎盛,以视前期,不啻相去十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898年11月21日,《德华汇报》在青岛创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00年7月7日,《青岛官报》创刊,社址位于斐迭里大街(今中山路)和科隆大街(今湖北路)拐角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01年2月,中文报纸《胶州报》创刊,报馆设在今中山路湖北路交叉口东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15年《青岛新报》在中山路南端创刊,是日本人在青岛创办的第一家日文报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一次日占时期,日本人在中山路开设博文书店,经营图书印刷发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24年9月1日,《青岛时报》创刊,社址在新泰路1号,后迁至福建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29年,著名作家王统照创办青岛最早的文学期刊《青潮》,出版方为青岛书店,位于博山路中间路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0年《青岛民盟》创刊 ,社址在芝罘路,后迁至福建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0年12月10日,《青岛日报》创刊,社址在今太平路33号,印刷厂在中山路6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世纪30年代,中山路及周边电影院、戏院占全市半数以上。中山路周边影院林立,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电影院,位于今中山路97号,是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其前身为山东大戏院,于1931年12月15日开业。开业当天,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放映,女主演影后胡蝶前来剪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红星电影院位于今中山路61号,前身为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西大影戏园,1927年进行翻建改造,改名为福禄寿大戏院。1962年更名为红星电影院,2004年3月拆除。展馆中展出了上世纪70年代红星电影院的照片和20世纪30年代末福禄寿大戏院门前场景的复原模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路依然是报社、书店、影院等的聚集地,使中山路文脉绵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经典建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山路区域坐落着众多的老建筑。南段分布着风格多样的欧陆建筑,北段大鲍岛区域多是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仅中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就有不可移动文物102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3处,省级文保单位13处,市级文保单位6处,区级文保单位1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7处。历经百年风雨,中山路已成为东西方建筑的艺术长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国际俱乐部旧址,位于今中山路1号,建于1910~1911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德式建筑(商业综合楼旧址),位于中山路17号,约建于1905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奥托商业楼旧址,位于今中山路42号,建于1912年,1949年后长期被邮政机构作为营业厅使用,俗称“中山路邮局”,1992年拆除,原址建百盛商厦。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亚当斯大厦旧址,位于今中山路51号,1931年建成,初建时为四层,约1935年加盖两层,因此成为当时青岛最高建筑之一。1949年后,中国百货公司青岛分公司及其第一门市部商场在此组建,1967年改称青岛百货商店,1988年改称青岛第一百货商店(简称“一百”),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位于今太平路31号,1899年建成开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6、胶澳皇家邮政局旧址,位于今安徽路5号,建成于1900年~1901年5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7、希姆森公寓楼旧址,位于今广西路9~11号,建于1901~1902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8、拉尔兹药店旧址,位于今广西路33号,建于1905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9、安娜别墅旧址,位于今浙江路26号,建于1901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0、福柏医院旧址,位于今德县路15号,建于1907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1、水师饭店旧址,位于今湖北路17号,建于1900~1901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2、圣弥埃尔大教堂,位于今浙江路15号,建于1931年5月~1934年10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3、圣心修道院旧址,位于今浙江路28号,建于1901~1902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4、警察公署旧址,位于今湖北路29号,建于1904~190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里院作为极富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发端于中山路大鲍岛,是青岛本土原生态的建筑风格。在小鲍岛、海关后、台西镇、台东镇等得到更大的发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图中下方是祥福洋行设计建造的一处典型的大鲍岛里院,位于今四方路、海泊路、中山路围合区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青岛的里院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和欧洲联排公寓的建筑特点,是青岛乃至全国特色民居的典型代表。里院不仅是很多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建国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时尚风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以中山路为代表的时尚之风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基因之一。著名诗人刘少文在《青岛百吟》里写到:“繁华第一中山路,才过升昌又鼎章”。“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 ”的顺口溜在青岛民间盛传一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随着青岛老城区保护更新的不断加速,中山路老街成为最青岛、最时尚的城市地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彼时的老街里,不仅是老青岛最高级的商圈和一站式购物地,而且也是青岛流行文化的策源地和发布地。那时候,人们多到国货公司、第一百货和人民百货购置收音机、电视机、自行车等大件,到谦祥益和震泰购置布料量体裁衣,到工艺美术品店买文房四宝和金银首饰,到青岛食品店和海滨买零食,到环球买体育、办公用品和学生文具,到打字机商店买专业的打字机和配件耗材……。</p> <p class="ql-block">      近代青岛商会溯源。近代以来,青岛商会组织广泛参与了青岛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事物的协调管理,对青岛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称为“二衙门”或“不倒的政府”。</p><p class="ql-block">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商会档案 3000余卷,较为系统地记录了1902至1949年青岛商会的历史面貌,是研究近现代青岛乃至中国商会历史的珍贵原始史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厅中不断播放的青岛商会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商会使用的打字机、台灯、电话和茶具等办公及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商会人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近代青岛是一座工商业较发达的城市,诞生了众多的商界人物,他们在青岛商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傅炳昭、隋石卿、宋雨亭和刘子山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街里记忆,位于展馆的负一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几代青岛人来说,街里一直是流行与时尚标签。远去的记忆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清晰的呼吸,还包括曾经弥漫在街市中间的气度、气质和气氛。包括温文尔雅或者相濡以沫,包括忠贞不渝。在这许许多多的“传承”里面,至今存活在中山路上的建筑,多是些表象,唯有深入其中,匍匐在那些曾经的气息中间,才会体味出一个城市生命体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来到负一层装饰成公交车的光影吧,车窗是 LED屏幕,屏幕上不断播放的是青岛的城市风光。坐在车内的坐椅上,犹如乘车在城区各景点观光旅游,很是有些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出“公交车”,来到记忆杂货铺。这里既有青岛老字号的商品杂货出售,也是以逛街里为主题的主题展区和文创展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进记忆杂货铺,似乎是穿越到了几十年前,店内的装饰和出售的商品无一不透出一种“复古”的味道,如:大口瓶盛放着的高粱饴、大虾酥,手工包装的点心,······</p> <p class="ql-block">      街里生活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在寸土寸金的老街里,每家每户有自己独立、私密、封闭的生活空间,但推开门,长廊、水龙、卫生间、天井,所有的都是公用的、敞亮的、亲和的、开放的。大家每日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通常以家庭式的长幼辈分称呼,过着幸福感相差无几的日子。这种朝气蓬勃的温情,让每一个曾经拥有过街里生活的人,有着自然的亲近与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街里生活是温暖的,街里生活同样因为近水楼台而拥有了许多摩登的元素。中山路上的南京美发厅,曾是青岛最有名的时髦地标。那里的美发师,其中很多都是得过全国技能大赛奖项的“王者”。青岛人结婚当天能够去那里做做头发,几乎可以成为一辈子可以提起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街里生活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光影气息,尤其是里院集聚在一起的味道,成为青岛瓷实的平民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 童谣中说的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的地方,就是中山路上那座影响了几代人的环球体育用品店。在四十岁以上的青岛人记忆中,关于老环球的记忆几乎可以与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相重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老环球经营学生文具、办公用品、测绘仪器、中西乐器、体育用品、运动服装、纸张、账簿表册等。与当时的大百货商店比,老环球很早就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以文体学习用品作为自己的专业。尤其在上世纪 80年代初,物质供应慢慢丰富起来,老环球就像是一个流行用品的始发地——所有商品都是与上海潮流同步,在岛城第一家出售,让最早拥有它们的熊孩子们特别拉风、特别“展洋”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街里——饮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还有什么比吃在街里更快活吗?重回老街里寻味,甚至想到了“馋”这个词。这个现在几乎不怎么用的词,几乎成为一种与回忆有关的美好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青岛大包、春和楼蒸饺、天府酒家的元霄、劈柴院的豆腐脑、谷香村的打卤面、馅饼粥的羊肉火烧、长城饭店的水饺、三角地的烤肉串、苟不理的小包子、生活林的糕点、红宝石的蛋糕、湖北路粮店的面包······提起这些中山路上的美味,一些老青岛人就满口生津。吃在老街里,曾是那个时代最愉悦的事情之一。这些在今天看来平常又平淡的食物,曾是一代青岛人的味蕾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街里——交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里的繁华达到顶峰。上街里、逛街里不仅是青岛人的摩登意识的入门之处,而且老街里也是外地人来青岛必到的商业街和狂购的宝地。如同上海人逛南京路,北京人逛王府井,老街里之于青岛这座城市,同样是一种类似朝圣般的精神守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青岛人而言,5路和2路的大辫子电车,作为青岛当时最主流的两条大动脉,分别贯穿至沧口和台东。这两个大盒子车,将人们从沧口、四方、台东、李村、崂山,直接或者间接地源源不断运抵到老街里。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小公共成为5 路、 2 路、24 路公交车的运力补充,给逛街里的人们提供了更便利与快捷的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除了公共交通出行,骑着青岛特产的“大金鹿” 、“小金鹿”自行车逛街里也是很拉风的一件事。如果离老街里只有三四站,人们更乐意三五亲友相约,溜达着去中山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街里——看电影、逛栈桥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老街里不仅是逛街、寻味的物质一站式抵达地,还是老青岛享受精神大餐的文艺地标。红星电影院、中国电影院、永安大戏院……,在这里看电影、听戏似乎是上街里的“附属品”,又是年轻人最向往的事情。如今年纪在五六十岁的青岛人,约会、休闲的固定节目之一是去逛街里和看电影。</p><p class="ql-block">      栈桥不但在于它见证了青岛城市的百年历史和"天生丽质"的海景,还在于栈桥牵引着一条堪称“城市母脉”的中山路以及以其为“坐标原点”的老街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逛街里不逛栈桥,等于这趟摩登之旅不完整。与百年青岛同龄的前海栈桥,如同外滩之于上海,故宫之于北京。栈桥和小青岛,在城市的过往中,是青岛的图腾和地标。只要诠释它们,顿时映照出一个穿越时空的想象空间,带来属于老青岛的记忆和精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种有厚重历史感的魅力与绮丽,清晰地印在青岛人的心尖上,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几多青岛的产品以栈桥和小青岛为表情,将浪漫的精神图景与实质的琐碎生活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与青岛人“天天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再接再励,做得更好”——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6月在上合峰会后视察青岛时对青岛的殷切希望和要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至此,参观完了整个青岛中山路记忆馆,也记下了展厅解说的大部分内容,但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岛,了解中山路,还是亲自到展馆来看一看吧。因为只有来到这里,当年上街里,逛中山路的感觉才会再次重现。</p> <p class="ql-block">     摄影与编辑:老李lyt</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年元月26日</p><p class="ql-block">     相机:佳能7D</p><p class="ql-block">     镜头:腾龙18~27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感谢朋友们关注!欢迎转发和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