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艺术的镣铐</h1> <h1> 2010年恩施州“两会”上政协委员姚本驰在政协大会发言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疾呼,“还纤夫裸体形象”。他呼吁弘扬裸体纤夫文化,将神农溪打造成世界著名景区。</h1><h1> 在湖北省巴东县神农溪的裸体纤夫是古老拉纤文化的活化石。二十世纪90年代,巴东神农溪景区的裸体纤夫拉纤名扬世界。"世界裸体拉纤在哪里,湖北恩施神农溪"。</h1> <h1> 其实这个提案早有不同声音。裸体拉纤不等于拉纤文化。裸体的劳动不是什么文化艺术,那是劳动者生存贫困所逼,万般无奈。裸体纤夫是被迫无奈的历史产物。古罗马的奴隶戴着镣铐,赤身裸体的建造了古罗马的庞贝城,他们那双粗糙的手创造了古罗马建筑艺术。他们本身没有什么艺术可言,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的辉煌,但是这个艺术的背后却是奴隶们的尸骨。</h1> <h1> 三峡裸体纤夫,伏尔加河的纤夫,那是劳动者留在历史的伤口。如果有闲阶层通过提案之类的方式,搞所谓的三峡裸体旅游开发,这无意于展示中国落后的地区的愚昧,在劳动者的悲惨的伤口上撒盐。我们不禁要问:俄罗斯文明走到现在,伏尔加河上是否也在搞什么裸体拉纤节?姚委员说,如果有可能,他会第一个充当“裸体纤夫”。不知道他在江边裸体拉纤没有?</h1> <h1> 裸体拉纤就如同结绳记事刀耕火种的日子,都是人类艰辛历史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如果将裸体拉纤上升到一种文化美学,恐怕离不开一个关键条件:被欣赏者不是被动表演生存,而是吃饱了没事做,在平等享受了物质生活与自由权益之后,自愿选择裸体拉纤娱己娱人。</h1> <h1> 这个问题显然已经没有辩论的必要,任何商品都具有社会属性,交易当然是有底线的。当鲜活的人生成为旅游资源,消费也就是部分人丧失了平等之心后的私人优越感。</h1><h1> </h1> <h1> 据说有一些游客专程去神农溪看裸体拉纤,特别是一些女游客没有看到裸体纤夫,深表遗憾,致信当地政府旅游部门恢复裸体拉纤。你们那么喜欢看裸体拉纤,这和罗马贵族喜欢看角斗士血腥的惨不忍睹的拼杀有什么两样!你们是否喜欢别人欣赏你们的裸体写真呢?!</h1> <h1> 纤夫不穿衣服不算低俗,那是为了生存。但如果将这种现实的生存图景货币化,进行商业化操作,恐怕这是有钱人最大的低俗。</h1> <h1> 从某种意义上说,苦难当然可以拿来当作商业噱头卖,前提是我们大家早已远离了苦难。不然,就是把自己的审美愉悦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显然乐于这种裸体商业操作的,价值观出现了倾斜。最终毁掉的不仅是个人的价值观,而且毁掉的是社会价值体系。</h1> <h1>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巴东拉纤的汉子与车展上的模特不在一个对话层面,前者是被迫展示生存的艰辛与残忍,而所谓文化或文明,首先是人化和人本,是人性平等基础上的尊重与悲悯。后者,车模,人体模们是有多种选择的前提下的自愿行为,如报酬多,工作轻巧等。西安、大连广州的大妈们在人体、性的展览会上抗议、示威,那是一代传统群体女士捍卫人的最后那么一点羞耻和尊严。</h1> <h1> 毫无疑问,不必辩论,各种博览会上的模特、车模、裸模、彩模,那是市场化,私有化给贫困少女刻下的耻辱!</h1><div> </div><h1> 2015..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