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传言不可信</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河南省新蔡县河坞乡戚楼小学 吴帅17339651397</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课时隔壁班老师找到我说,我们班小晨私下喊他们班一个女生胖妮,那个女生回到家向家人哭诉,家人很生气,就要求老师处理这件事。我知道高年级女生已经开始重视别人对她的评价了,尤其是比较胖的女孩子最忌讳别人说她胖。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的女儿也比较胖,亲戚见了都会捧着她的脸说:“小胖妮真可爱!”本来亲戚都没有恶意,都是由衷地夸奖,但是女儿却立刻拉下脸大哭大闹,弄得彼此都很尴尬。以至于现在女儿都不愿意出门,更不愿意走亲戚,连她妈妈说她胖都会不依不饶地吵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也很重视这件事,就把小晨找来询问原因。小晨很委屈地说自己没有喊她,我又把隔壁班的那个女生叫来当面对质,女生说他们班学生给他说小晨喊的。我基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把传话的男孩子也叫了过来询问。原来是两个班合班上心理课时,小晨和这个男生在一起坐。他们之前又是同班,课堂上就聊悄悄话,提到了这个女生,小晨就说五年级的时候女生喊他麻杆(小晨比较瘦),小晨喊她胖妮。这个男孩回去之后就给女生说小晨喊她胖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分析这个案例,其实既属于绰号风波,又属于传言风波。毕竟是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引起的事件,我既要给隔壁班老师面子上过得去,让他向家长有个交代,又要让女生觉得老师在维护她的权益,就把小晨狠狠批评了一顿,都过去一年了,还提那些事干什么,尤其是对于女生更不能够叫这种敏感的绰号。接着我对传话的男生说:“你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挑事精,整个事件都因你而起,既然你们两个之间说的悄悄话,说明你也参与其中了,我相信你一定也会对XX有不尊重的言语。”这时候小晨说:“就是他先给我说XX胖的!”我看看女生又看看那个男孩,说:“但你却只对XX说小晨喊她绰号,对自己的问题只字不提,这是典型的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的行为,想当个吃瓜群众看热闹,把自己的问题撇得一干二净。反过来说,如果XX和小晨是一班的,你有没有想过后果可能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男生低着头不说话,我问女生:“五年级时你们是不是互相喊过对方绰号?”那个女生点点头。“既然你们彼此都喊过,这笔账就应该一笔勾销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六年级的孩子了要有一颗会判断是非的心,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以为真,要想一想别人传话的目的是什么。再说了,你自己给你家长说的时候又在进行添油加醋,说是小晨天天在校园里一见到你就喊你绰号。”女生小声说:“我没有那样说,是我奶奶给老师那样说的。”“这更说明传言不可信,每一个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为了把事情说得严重,更有利于自己,就会以讹传讹增加细节,到头来已经改变了事情的本来面目。穿井得一人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但是事实上你们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小学生这一成长阶段,他们正处于认知世界、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于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同学的传话。更甚者很多时候连传话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不良后果,他们就是单纯地觉得好玩,又无意识地在传话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二度创作,增加了事情的严重性。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不仅小孩子有这种心理,成人也有这种心理,比如说有时候明明就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担心对方不相信,偏偏说别人说的,而且还会说成不止一个人这样认为。在文学的手法上这叫引用名言,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因此,从这个案例中我想到的不仅仅是同学之间传话的问题,还有如何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教育小学生不要随意轻信、传播谣言,不仅是保护他们免受误导的需要,更是培养他们良好品德和媒介素养的重要一环。如何教会学生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增强信息识别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展主题班会:定期举办以“识别谣言,保护自我”为主题的班会,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让小学生了解谣言的危害性,认识到轻信谣言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让学生看诸如《掘井得一人》的视频,也可以收集身边类似的典型案例,让孩子学会甄别传言的真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角色扮演游戏: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如“谣言侦探”,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场景,学习如何识别谣言、验证信息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培养批判性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对听到的信息进行提问,如“这个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它可信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逻辑推理训练:利用简单的逻辑推理题目或故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从逻辑上分析信息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教授验证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利用网络资源: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的来源,识别官方发布与非官方信息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多个渠道验证信息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求助成年人:鼓励学生在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向家长、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求助,获取更准确的解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强化媒介素养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媒体选择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正规、权威的媒体作为信息来源,避免依赖非专业或可信度低的自媒体或社交媒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解媒体偏见:简单介绍媒体可能存在的报道偏见,教育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同一事件,以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培养责任感与法律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责任感教育:强调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伤害。通过故事、案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责任感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律教育:简要介绍与谣言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诽谤、造谣的法律后果,让学生明白轻信并传播谣言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家校合作,共同引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传达正确面对网络信息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以身作则,共同营造不信谣、不传谣的家庭氛围。比如小晨的这个案例,老师就有必要向女生家长解释清楚孩子说的话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又有多少夸大的成分,要了解清楚之后再去向老师反映。即使是向老师反映这个事件也要尊重事实,不要抱着让老师帮自己孩子出气的心理故意夸大事实,混淆视听。这样通过家长以身作则,就给孩子一种意识,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够人云亦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而言之,教育小学生不要随意轻信、传播谣言,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多方面的努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成为负责任的信息消费者。同时,教育者应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策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