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战友们聊科学知识》第21期20世纪唯一的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

jack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哲学家,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生平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世背景: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超级富豪家庭,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家族财富惊人,且充满人文艺术气息,但家庭氛围较为严厉,兄长自杀等事件对他性格影响很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求学历程:中学成绩不佳,后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工程学,又到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学,因对数学理论感兴趣,后在弗雷格建议下,于1911年前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为罗素的学生兼好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战时期:一战爆发后,放弃免服兵役机会加入奥匈帝国志愿兵,在战争中表现英勇,获一级勇气勋章,战争期间完成《逻辑哲学论》初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乡村时光:战后他放弃财富,成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因与家长冲突及意外事件放弃。之后曾做过园艺工作,还为姐姐设计住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返剑桥:1929年,他以《逻辑哲学论》通过博士答辩重返剑桥,后成为三一学院研究员、哲学教授,1947年辞职,1949年查出癌症,1951年病逝于好友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哲学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提出“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与世界存在同构关系,语言是对世界事实的图像式反映,阐明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完善发展了弗雷格的真值函项思想与罗素的逻辑原子论,推动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晚期:代表作是《哲学研究》,否定了早期的许多观点,提出“语言游戏”等观点,认为词语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中才能理解,强调语言的使用、语境和规则的重要性,影响了牛津日常语言学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个人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性格独特:性格敏感、孤僻、叛逆,脾气火爆,曾差点与波普尔打起来,但也有热情、深刻、认真的一面,罗素称他是“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简朴:虽出身豪门,但对财富兴趣不大,放弃巨额遗产,一生穿着简单,过着简朴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勇于探索:在哲学思考上极具批判和反思精神,敢于推翻自己早年的哲学思想体系,不断探索哲学的新方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句话揭示了哲学的本质,语言及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语言及世界”是一个核心议题,下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期观点:语言是世界的图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语言对应世界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由一个个事实组成的,就像一幅拼图由许多小块拼成。而语言呢,就像是世界的一幅图像,语言中的每一个有意义的句子都对应着世界上的一个事实。比如“天空是蓝色的”这句话,对应着现实中天空呈现蓝色这个事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逻辑结构的同构:语言和世界不仅在表面上有对应关系,在内在的逻辑结构上也是一样的。就像世界中的事实是由不同的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语言中的句子也是由不同的词语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期观点:语言是一种生活实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语言是游戏:维特根斯坦后来觉得语言更像是一种游戏,有自己的规则和玩法。比如在不同的游戏里,同样的一个动作或符号意思可能不一样。像在象棋里“马走日”,在跳棋里就不是这样了。语言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场景和语境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会发生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意义在于使用:一个词或句子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人们怎么使用它。比如“好”这个词,在“这个苹果好甜”和“你这样做很好”里,意思就不太一样,是根据我们在具体生活中怎么说、怎么做来确定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言和我们的生活形式紧密相连,不同的生活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就像画家有他们讨论色彩、构图的专业语言,医生有说病症、治疗的专业语言,这些语言都是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形成和使用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能说的都是不必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必须说的恰恰是无法说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