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剪贴窗花、吃年夜饭、燃放爆竹、除夕守岁、舞龙舞狮、分发压岁钱……列车习习,脚步匆匆,除夕近在眼前,你是否正奔波在回家的路上,你是否膝下儿女绕,正在全家团圆,欢聚一堂。那些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是否会再一次触及你记忆中熟悉的画面,泛起年的馨香......来听北辰区青光小学带你走进“网络中国节”,听听那些有关春节的习俗由来吧……</p> 写春联 写不尽的幸福美好 <p class="ql-block">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几千年来,从毛笔书写到彩纸印刷,春联的形式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年味是中国人骨子里永远的珍藏。</p> 扫房尘 挥不尽的尘往迎新 <p class="ql-block"> 春节前的大扫除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去除晦气,迎接喜气的一种方式。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p> 守岁 守尽一年回忆 <p class="ql-block">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燕京岁时杂咏》中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p> 年夜饭 吃不够的幸福团圆 <p class="ql-block"> 视频《年夜饭的变迁》,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年夜饭的变迁,从满足温饱到丰盛美味,再到追求营养健康,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p> 拜年 行不完的礼仪祝愿 <p class="ql-block">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开始,又称为“三元”。这一天也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亦称“三朝”。</p><p class="ql-block">压岁钱道不尽希望和祝福</p><p class="ql-block"> </p> 压岁钱 寄语美好祝福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但此钱币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为佩戴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钱币表面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关于压岁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为了保护小孩,相传年三十晚上,一种叫做祟的小妖会伤害小孩,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压岁钱,来保护孩子不被所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每到除夕夜,各家各户都会让孩子用盘装上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也就有了现在除夕夜给压岁钱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发压岁钱,晚辈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红包,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你在生活的奔波里存放梦想</p><p class="ql-block"> 瞭望世界</p><p class="ql-block"> 你在生命的穿行中触摸幸福</p><p class="ql-block"> 收获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光小学</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