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邻居家对联说开去……

唐老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喜欢春联,尤其是对仗工整的自撰联,再加上一手流畅的毛笔字,瞬间就能勾住我的眼球,让我驻足良久不忍离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联是文字的高度浓缩,是汉文学的金字塔,更是作者心境的表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年间,每逢过年,父亲都是自撰自写对联。那些对联虽然不甚工稳,但内容贴切,与时俱进,不落俗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邻居家门上用元素符号写了一副对联,觉得挺有创意:银锌钠氟镓铪镁,铼锡锝金砷钪钛。横批:氟氯双醛。对应的中文寓意:迎新纳福家和美,来喜得金身康泰。横批:福禄双全。邻居家的孩子是高一学生,父母都是小学老师,家门贴上这样一副自撰联别出心裁,显示学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夕一大早,我出门贴对联,见对门邻居家贴了一副对联: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横批:蛇转钱坤。对门是去年夏天搬来的一对儿小夫妻,打过照面,没说过话。小夫妻是送外卖的,从他们穿着的黄马甲便能看出身份。有时我都准备睡觉了,才听到他们叮叮咣咣回家的声音。这副对联虽然格律不符,但意思与小夫妻的职业及心愿倒也贴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诸多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代,对联最早出现在秦汉以前,那时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宋代,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春节时张贴,还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宫殿、庙宇、书院等。文人墨客们对对联的创作热情高涨,使得对联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时期的对联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文字的雕琢,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时期,对联发展达到鼎盛。此时的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五言、七言的短联,还有数十言甚至上百言的长联。在内容方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写景、抒情、咏史、言志等。同时,对联的创作规则也更加严格和规范,平仄、对仗等要求愈发严谨。许多著名的文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对联作品,如解缙、纪晓岚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些对联今日读来仍然掷地有声,韵味无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是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此联将读书声与自然风雨声相融合,又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大事紧密联系,体现了读书人既要有专心读书的精神,又要有关心国家命运的胸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用了项羽破釜沉舟和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副对联。其巧妙地运用了多音字“朝”和“长”,通过不同的读音和断句,产生多种含义和意境。展现了海水涨落、浮云变幻的自然景象,富有哲理和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白话文的推广使得传统的文言文式对联创作有所减少,但对联仍然在民间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张贴春联的习俗依然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代社会,对联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占据主流文化地位,但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一方面,它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经常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对联创作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参与。同时,对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千秋古韵对中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岁月长河墨韵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演变传承书妙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辞璀璨永流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