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过年 </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些年年味淡了,鸡鸭鹅鱼天天都有吃,新衣裳也天天有得穿,还有些规定春节不准放炮仗,这一切的一切都冲淡了年味。</p><p class="ql-block">春节的年味自打小起,春节称之为"老年",有个三十晚上,是过去的一年的最后一晚,要吃年夜饭,过了夜十二点就是大年初一,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从大年初一(正月)到初十五元宵节,这个年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中的年是非常庄重的,整个腊月就进入年的氛围中,就开始盘算这个年怎么过。杀年猪就是为过年做准备的前奏,猪头是完整的腌制好。腊月二十三这天一早起床要求是不能拖泥带水,而是一跃而起穿衣系带好就洗漱,之后便是大扫除,那是不留死角的,要扫去一年残存的灰尘。讲话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临近大年三十,去山上弄些青松毛回来堆在屋角,挖山药,兹菇这些菜埋在松毛中保鲜备用。到了三十这天一早起床再次洒扫完就开始生灶火,把腊猪头取来洗净整个的放在大锅里煮着,然后就到菜地拔很多菜,花菜,白菜,青菜,大蒜苗,萝卜,洗一大稍箕,削山药,洗兹菇,豆腐皮,粉丝用水泡着,宰鸡,整只鸡煮,鱼是必不可少,很喜欢鲤鱼,整条油煎好放于盘中,中餐草草吃点充饥,一切都为了晚宴。我家每年都是在下午五点左右开始举行庄重的祭祀天地先人的仪式,从没间断。打面浆贴对联,掛家堂画,中堂两壁年画,每户门都要贴对联,门神,都是早早买好的,庭院有树的话,用红纸剪成条包裹在树杆上,这一切做好就尽显春节喜庆了。</p><p class="ql-block"> 祭拜天地是这样的,首先把煮熟了的猪头捞出放一个盆里,要直立放好,再把鸡捞入也放一个盆里,用筷子架起鸡也是直立的,油煎好的鱼平放在盘子中,之后就是倒一小杯酒,泡一杯茶,添一碗米饭,必须要用勺把米饭团圆,这几样同放一个托盘内,接着就是点燃数枝香,先走到大门口,一边查三枝香之后,把所有祭拜物几个人端起举过头顶三次,由家主念祭拜词,然后退回在堂屋门前的厦沿边又重复举过头顶三次,再后到灶房祭拜灶君。拜完灶君就回到堂屋对着中堂又是一番祭拜,然后把所有祭物放八仙桌上,供桌上,烧香叨头,点灯,这一切做完才把食材端入灶房开始切了装盘,鸡有鸡的摆法,猪头肉有猪头肉的切法,摆法,鱼勾汁浇上,煮杂锅菜凡洗好的条种蔬菜都放入肉汤里而煮一大锅,一般菜都比较长,不是很长的都整叶,整棵的煮,叫做长吃常有。不少于八碗菜,掌灯时分基本就绪,在堂屋中央撒上青松毛,呈园形,把切装好的菜端入放在青松毛的中央,七七八八也弄过十二个菜,菜摆好,碗中饭盛好,筷子摆好,这个时候要去换上新衣服准备入席。在入座前到庭院中放炮仗,表明我家年饭准备入席了,通常情况,有一家放,就连锁反应一家接着一家放了。入席前由主家来到桌旁边整理碗筷盘碟边叫先人入席,几乎把直系,旁系过世的所有人都叫到"来过年了!"之后开始入席互敬酒请菜请饭,不宜说吃,都要请字领先。那盘猪舌头不能说舌头,只能说口条,反正有很忌讳的语言。晚宴过后收拾停当。必须烧一盆很旺的炭火,一家围坐在火堂边开始拉家常,正月走亲戚先去那家,送什么礼物。十二点快到时,家主开始发压岁钱,心里很高兴,我家每年发压岁钱都是老父亲,我记得最多的一年是老父亲拿出一叠大团结,满面笑容的从那一叠钱中先抽出两张递给我老母亲,然后抽出一张给我哥,再抽一张给我。我们三娘母的压岁钱是可以由我们自由支配的,平时家中任何开支都是老父亲支配。六十年代的十元大钞可以买好多好多东西。以后一年比年少,五元,三元,二元,一元,,,,到后来就收不到老父的压岁钱了。再后来就是由我来代替老父亲的角色发压岁钱直到现在仍然是我发。</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是不兴花钱的,我几乎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早早的起来去井里挑水,水挑回来在大门外要里外有人呼应说吉利话,先敲门,门内的人说有谁来?门外人回应,财门大大开,送财童子送财来!这个时候大门一下打开,又说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来!之后就煮糯斋,就是糯米饭煮熟了,再烧一壶红糖姜汤红枣,先盛一碗放于供桌上,口念老祖,老爹,奶奶等人请糯斋了,之后放炮仗。这就是沿续几千年文明史的年味文化。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效西废中,唉!文化不自信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年味是自己要恪守创造的。这是一种精神寄托。不是迷信。是东方文明的文化史。</p><p class="ql-block"> 单是一个年还有多少文化内涵。多少人不知年味,不懂年味。饭熟上桌吃完约麻将去了。他的财运就在麻将桌上消失饴尽,日子越过越难,负债累累,这样的家庭不可能有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8日8时30分于紫溪大道192号综合楼501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