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时候过的传统年

龙城一支笔江苏作家程协润

<p class="ql-block">  怀念小时候过的传统年</p><p class="ql-block"> 龙城一支笔江苏作家程协润</p><p class="ql-block"> 明天就是年初一了,这一年又一年的年(春节)又来到了。但我的心里,却平静的像一个湖,水面无波无澜。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过年(春天)不再是中国人的一种憧憬了,而今已演变成为了一种长假了,现在的过年(春节)巳完全成为了一种形式。 俗话说:“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春节)的生产队里是非常闹忙的,那时候不缺年味;而是缺年货,现在的过年(春节),不缺年货,而是缺的年味了。过去过年(春节)的那种年味,我现在再也找不回来了。每年春节晚会的难忘今宵,唱了一年又一年,但我再也找不回小时候过年(春节)的那种感觉了,更别说以前那种充满乡愁文化的年味和激情了。</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传统的过农历新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了。中华春节的申遗成功,让每一位海内外中华儿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春节(过年),她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世界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过年和春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坚定了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从古代传统农耕社会的古朴年俗,到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的新文化元素,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习俗的交融。春节(过年)如同历史的长卷,为我们勾勒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在各地过春节(年)的独特民族文化的画面,也见证了历史时代的发展步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需要进一步总结传承和创新新春节(过年)习俗的宝贵文化资源。为什么我们会常常怀念小时侯过年(春节)的那种“年味”呢? 每到过年(春节)就会勾起我对过传统年的一种回忆和想往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  究竟什么是小时候传统的“年味”呢?这小时候传统年味,就是大街小巷的红灯笼;与商店里循环不止的贺岁歌。随着大街小巷的灯笼挂起,家家户户大门上贴上大红对联,那红色渐渐点缀街头巷尾。并承载的老百姓的全部心愿的压岁钱,妈妈忙活了一整天的年夜饭,雷打不动的除夕守岁,全家喜看放鞭炮,真切地感受到了又要过年了……为何越长大,越怀念小时侯过年的那种传统“年味”呢?其实,年一直在,不同的只是过年的心情感觉不一样。只要有心,重拾那些看似繁琐实则意味深远的仪式,年味就感觉到浓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小时候过年,大年三十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帮我妈妈一边弄年夜饭,兄弟姐妹一边聚在一起,嘻嘻哈哈说着一些吉祥话,热热闹闹吃了年夜饭就去放鞭炮和看春晚了。</p><p class="ql-block"> 2、看放鞭炮,小时候过年,从仿晚时刻,就听到了彼时起伏的霹雳吧啦一声声鞭炮声,小朋友听着震耳欲聋,更是打闹着笑着一哄而散,而心里甭提多开心了。</p><p class="ql-block"> 3、喜贴对联,小时候的过年,在大年三十夜下午,吃年夜饭前我妈妈上午就去孟河街上买了新的对联回来,叫我在吃年夜饭前一定要贴好,全家人看着我贴对联分外庄重的样子,一个个感觉到自己脸上都露出了喜气洋洋的脸庞。对联的上联:欢声笑语迎蛇年,对联的下联:全家欢聚贺新春,横批:合家欢乐。</p><p class="ql-block"> 4、发压岁钱。小时候的过年,是小辈们给长辈拜年时,小辈们开开心心地向长辈拜年讨压岁钱,这时一种尊老爱幼的习俗。原来,这种习俗从很小的时候,就植入内心,现在,当你有一年突然没有收到压岁钱的时候,你自己终于意识到,我真的不是小孩子了。大年夜的除夕,吃好了年夜饭后,我妈妈只发5角钱的压岁钱给我们兄弟二人(后来我阿哥当兵去了)。如果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家庭是发一元钱的,很少的人家最多也只发5元钱的压岁钱。如果,父母都是靠种田过日子的纯农户人家,一般小孩也就根本没有一分钱的压岁钱,到过年时发1角钱压岁钱给小孩。因那时,大家都是一样的穷,养家糊口都赚不到什么钱,没有多少压岁钱发给小孩了。然而,在我的孩童时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拿到过五元钱的压岁钱,一般都是5毛钱,最多等我父亲回来过年时,也只发给我一元钱的压岁钱,那时,我要高兴好几天了。因为,上一学期高中的学杂费也只要2.50元钱。我只是希望将这份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的喜悦习俗能继续的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5,穿新衣过年,小时候过年,首先小孩子都要穿新衣,我小时候过年,年初一那天妈妈一定要让穿上新衣的。其实,在春节前十几天里的时间里,我妈妈就要为我们兄弟三人,请裁缝给我们家里人,每人做一身新衣服的,(如果妈妈当年裁缝请不到,在小年夜之前,她就到孟河街上的商场买了),我妈妈说穿件新衣裳在身上,使我三个儿子都喜气洋洋,其实,那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一种妈妈的温暖。如果,父母都是靠种田过日子的纯农户人家,小孩一般到过年时,大人给你弄一件半新不旧的衣服,给你穿上就算不错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6、调四爪龙,从年三十夜到年初一上午,孟河街上随处可见一些调四爪龙灯、跳猴灯舞、舞青狮、调塘湖船、头戴大头娃娃、脚上走高跷一些买杂的民间艺人。在孟河街上沿街挨家挨户进行玩耍的表现。小孩子只要一听到那家锣鼓声与炮仗声响,都会不约同地朝那家跑去,赶去看调龙灯扎闹忙去了,真是锣鼓响脚底痒,一些小孩跟着锣鼓与调龙灯的队伍,跑了东家再跟着去西家,一些大人怎么叫也叫不回来。 </p><p class="ql-block"> 7,走访亲戚、小时候的过年,是要到亲戚(七大姑和八大姨,以及爷叔与大伯)朋友家里拜年的,去拜完这家亲戚再去那家亲戚拜。有时,拜年吃年饭一直要吃到正十五,真是亲朋好友齐相聚,兄弟姐妹大团圆。对于孟河街上人来说,这“年味”好像是跨越的旧周期,对新周期的美好期盼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梦想,更代表着家庭的和睦和美满是对生活的最高仪式感的一种文化,这就是一种过传统年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岁月无情,这种无不变的是日出日落的一年四季,变了的是我们逐渐苍老的容颜,再也难以找到我们原来的模样。这过传统的年味逐步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和留下那种美好的回忆了。</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程协润,江苏常州孟河人,大专文化,孟河医派文化和齐梁文化特邀研究员,常州市作家和镇江知青作家协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程姓作家第10名)。曾担任过常州市10多个社会团体和文化及文献研究会的会员,这50多年来,共撰写了1200多篇文章与350多首诗歌(431.68万字),刊登在全国109家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其中《汤友常奇人奇事》《汤友常二》《世界风云人物一一汤友常》《说说家乡齐梁文化》《孟河医派文化》《出彩孟河人》《孟河古镇乡情录》等图书分别被常州,南京和上海图书馆收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