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年味,归心团员

星光

<p class="ql-block">  岁末的钟声,悄然敲响,一年的时光即将落幕,崭新的蛇年正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回首往昔,这些年为了儿孙,我在托县与呼市之间往来奔波,忙碌得连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年都未曾好好过过。如今,孙子已满四岁,活泼可爱,看着他纯真的笑脸,我心中萌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今年,一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欢乐与祥和的新年,让那浓郁的中国年印记,深深镌刻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深处,年,始终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盛事。小时候,过年是我最盼望的时刻,那意味着能穿上崭新漂亮的衣裳,品尝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还能尽情地燃放噼里啪啦的鞭炮。那时的我们,精力充沛,能一整晚不睡觉,挨家挨户地串门,和大人们一起打牌,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年,就像一个装满了幸福与快乐的宝盒,每一次开启,都能收获无尽的惊喜与欢乐。</p><p class="ql-block"> 可自从搬进楼房后,那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过年氛围便渐渐消散了。大院里虽然也有旺火,但总觉得少了几分亲切感,仿佛那不是自家的温暖。接神的时候,我也常常懒得下楼,因为在楼下看到的都是陌生的面孔,怎么也找不到过去那种过年的真切感觉,心中满是失落。</p> <p class="ql-block">  今年,孙子长大了一些,能自己玩耍了,儿子也正好休班,他说想回自家小院生旺火,好好过个年。听到这话,我心里满是期待,渴望能在这一年找回那些缺失的年味,弥补过去的遗憾。于是,我早早地就开始着手准备,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有一个自家的小院,过去那些年一直租给别人。今年夏天,我和妻子特意把它收拾了一番,决定不再出租,就为了能在这个熟悉又温暖的地方,过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年。</p><p class="ql-block">  过年,总是从打扫卫生开始的。腊月二十四,我和妻子带着两个可爱的孙子回到平房。一进院子,我们就忙碌起来。生起火炉,温暖瞬间弥漫整个屋子;擦拭玻璃,让阳光毫无阻碍地洒进来;清扫庭院,把过去一年的尘埃都扫去;张贴对联大字,悬挂大红灯笼,整个小院一下子就有了过年的味道。两个小家伙也不甘示弱,在屋里屋外跑来跑去,帮着我们拿对联,稚嫩的声音和欢快的笑声,为这个新年增添了不少乐趣。看着他们忙碌又认真的模样,我突然觉得,年味,其实就藏在这些平凡又琐碎的劳作里,藏在一家人齐心协力的付出中。</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时间,我们把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屋里的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气息包裹着我们,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人们常说,纸糊的大年,红红的对联、大红灯笼,还有在风中飘扬的大字,这些简单却又充满寓意的装饰,让整个小院瞬间充满了喜庆与生机,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看着眼前的景象,我不禁想起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到过年,我都会带着家人回去团聚。如今,母亲已经不在了,触景生情,心中只剩下深深的思念。“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此刻在我心中有着更深的感触。</p> <p class="ql-block">  过年,上坟祭祖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当家里收拾妥当,我们兄弟几人就会一起回到祖坟前,给逝去的亲人上香、烧纸钱。跪在坟前,我轻轻呼唤着父母,心中满是对他们的思念和牵挂。在这烟火缭绕中,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笑容,感受到了他们的关爱。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敬重,对亲情的延续,我希望在天国的父母能够衣食无忧,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  购置鞭炮、垒砌旺火,是过年的重头戏,而接神,则是其中最关键的时刻。接神时,要生起旺火,燃放鞭炮,所以买炮就成了一件大事。母亲是个非常勤俭的人,父亲走得早,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肩上。每到过年,母亲总会叮嘱我们少买点炮,说那是“撒手丢财”。现在想想,母亲的话确实有道理,过日子要精打细算。但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该花的钱还是要花,过年就是图个喜庆热闹。考虑到孙子还小,我特意给他和其他孩子们买了一些安全又有趣的炮竹,当然,也没忘了买传统的二踢脚、鞭炮,还有现在流行的卡特琳。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鞭炮,我仿佛看到了新年的热闹与希望,日子的红红火火,似乎都寄托在了这声声爆竹里。</p> <p class="ql-block">  垒砌旺火,在小时候可是个技术活,一般都是大哥负责。挑选炭块得精挑细选,把柴火放在中间,再小心翼翼地把炭块围着垒起来,就像盖房子一样,得稳当扎实,最后还要收顶。整个过程全靠手工,没有任何支撑,垒好的旺火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要是垒得不好,一烧就塌了。好的旺火,点着之后能一直保持原样,从顶部慢慢烧到底部,稳稳当当的。现在可方便多了,人们都有了旺火架子,外面还有钢筋笼子,把炭填进去就行,不用再费那么多心思和技巧。旺火垒好后,我给它戴上一顶“帽子”,用剪好的纸云子盖在上面,边缘耷拉下来,再贴上“旺气冲天”的对联,这旺火就变得更加漂亮喜庆了,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新年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  接神的时间,一般在夜晚十二点,但有时也不是那么准时。听说接神的吉时是由懂阴阳八卦的人算出来的,人家说啥时候生旺火,大家就啥时候行动。我们小时候也不懂这些,只要听到周围炮声响起,就赶紧点燃旺火,放起鞭炮,跟着大伙一起热热闹闹地接神。北方的旺火都用炭,一到接神的时候,家家户户几乎同时生火,一时间,火光冲天,鞭炮声震耳欲聋。大人们忙着敬黄表、上香、叩拜财神,家里要是有逢九的人,还要把提前准备好的红色内衣在旺火上烤一烤,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逢凶化吉,平平安安。鞭炮放完后,再在旺火上烤几个馍馍,接完神一家人一起吃,寓意着来年身体健康,万事顺利。</p> <p class="ql-block">  接神完毕,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捞元宝。我们把家里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彻夜不关,寓意着光明和希望。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煮饺子,这饺子,我们也叫“元宝”,每个人都要吃几个,讨个好彩头。饺子里还会包上一枚钢镚,谁吃到了,就意味着谁在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小时候,为了吃到那个包着硬币的饺子,我和兄弟姐妹们总是在盘子里挑来挑去,不找到绝不罢休,现在想想,那些简单又快乐的时光,真是让人怀念。</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拜年是必不可少的。近亲之间会带着孩子们相互串门,孩子们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这是对孩子们的祝福和关爱。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些传统礼仪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和情感。不过现在,新思想的冲击让很多传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人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直接把压岁钱给孩子们,省去了叩拜的环节。有时候我也会想,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呢?</p> <p class="ql-block">  过年,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无比神圣的地位。我们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简单的几个字,饱含着无数游子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过年,是亲人的团聚,是亲情的延续,是一年中最幸福、最温暖的时刻。年味,是忙碌中的那份期盼,是消费时的那份祈福,是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年,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团聚时光。</p> <p class="ql-block">  就让这浓浓的年味,永远留在我们心间,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都将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