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DM</p> <p class="ql-block">过年</p><p class="ql-block">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 这是鲁迅小说中的新年。我也一直觉得,传统意义上的新年,总要比一般意义上的新年有味道。特别是在咱部队上过年。</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一年里就数春节最有盼头了。大院里的人,一到腊月三十,就欢天喜地热闹起来。集体宿舍楼的人,一般等不到小年就有点儿想家了。炊事班也忙乎了一整年,很多战友都请假回家探亲去了。可过年不吃饺子怎么行呢?中国人,没饺子不算过年,这一点连小孩子都知道。那炊事员不够怎么办?咱炊事班的人有的是招。通常做法是,先弄个大概,然后再把面和馅儿发下去,让同志们自己来包。</p><p class="ql-block"> 您会不会觉得这是在转移矛盾或者是受弄于人?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这可把单身一族给乐坏了。他们说,先不管说是谁出的仙招,来的倒是正好!正愁没事想找个由头乐一乐呢。《礼记》上说,“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这恐怕太高端,咱一时弄不了,但水饺这玩意儿,难度系数好像不是很大。包就包,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包饺子么,咱既见过猪肉,又见过猪跑,去食堂领料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端着不怎么清爽的洗脸盆(这盆,当然也会有洗脚方面的嫌疑),里面装面又装馅儿,管它什么卫生不卫生的,煮熟了吃起来照样“杠香”。</p><p class="ql-block"> 南方的战友善于包馄饨,北方的战友喜欢包饺子,由此看来,这包饺子的活儿还得多多依赖北方战士。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包饺子,我也上手了。说句到家话,其实我包的也不怎么样,只是因为当时“没和尚,逮个秃子来凑数”。饺子馅儿是现成的,食堂给弄好了。我开始和面,然后擀饺子皮儿。只有几盆面,少许温水。技术不过硬,没调整好比例,面弄得很硬,使劲捏也不爱粘,捏饺子捏的就差点儿用上订书机了……</p><p class="ql-block">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鼓捣完了。没火怎么行?借了个煤油炉子。您见过用洗脸盆子煮饺子的么?这回您见着了——盆子不是太大,饺子倒是不少,人更多,所以一次性最好。否则得等。等着吃饺子,一般谁有那个耐心。说好听一点儿的,那还不得馋哭了。</p><p class="ql-block"> 开煮,一般“三个开”就行。达标。看锅里,好饺子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多。为啥,懂的都懂。管它呢,开抢……</p><p class="ql-block"> 嗯,看样子锅里的饺子皮儿和馅已完全中和。不好意思啊,有点儿像混汤面了,稍微有点儿乱。没笊篱?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盛饺子的时候您用您的羹匙慢慢往上捞就行。记得速度千万可别太快。有口诀的: “轻捞慢起,贴边沉底。” 记住了么?至于口感么,总的来说一般上讲稍微确有那么一丁点儿咸,您要硬说是馄饨也成。</p><p class="ql-block"> 吃饱了喝足了,咱到营区外面去遛遛弯儿,消化消化食儿。然后再到办公室里看看报纸,当天的《参考消息》最好看了。等熬到天黑,咱就提着老乡编的那把优质藤椅,到行政楼前坐着等着观摩彩色宽银幕,一般都是新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