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近几天中原的热点新闻,让我想起 25 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转贴如下:</h3></br> <h3> 我抵达芝加哥,刚刚安顿下来就跑到街上,向路人打听芝加哥大学在哪里。人家回答说:你就在芝加哥大学里呵!我环顾四周,满心疑惑怎么没见围墙,大门小门也都没进,就到大学里了?东走西看了几天,又买了几种地图,才终于弄明白,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市Hyde Park区是浑然一体的,学校的建筑散布在街道各处,学生、教职工的住所更是到处都有。不仅芝加哥大学如此,美国的所有高校都是没有围墙和门卫的。</h3></br> <p class="ql-block"><i>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好不容易发现这个路边标志杆,算是芝加哥大学校门吧。这是 25 年前我用沉甸甸的单反相机和乐凯胶卷拍照的</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仅校区与市区交互融合在一起,而且芝加哥大学的招生、教学等活动也是高度开放的。它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没有任何年龄、区域、性别的限制。有报道说,前几年曾有一位80老翁进芝加哥大学读本科,并获得了毕业文凭。这次在我参加的课堂上,也有一个头发半白的黑人大胖子,约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不是讲课的教授,而是在读学生。在上课的人群中,我还多次见到一个身穿褚红袈裟、裸露一只肩膀的藏族喇嘛。走在街上,赶课的学生形形色色,年龄、种族、言行、衣着五花八门,像国际博览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芝加哥大学雷根斯坦因图书馆门口,我身后就是车辆川流不息的五十六街</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芝加哥大学的教师从世界各国聘请而来,所以讲课者既有白发苍苍闻名遐迩的诺贝尔奖金获主,也有年轻有为的中国学者。学校每学期开出的几千门课程,其内容、教师、时间、地点被印成厚厚的一大本schedules,放在路边免费供人取阅;上课时教室都开着门,各专业的学生可以任意选修,社会上的任何人只要感兴趣,也可以随时进来听讲。</p> <p class="ql-block"><i>红屋顶楼房围成的芝加哥大学核心校园似乎是个四方院子,他们也自己叫这里为 Main Quadangle,可以译为“四合院”,但实际上完全没有院子,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入这个区域和各楼的大小门庭</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也是对社会开放的。芝加哥大学共有7个主要图书馆,都是全年开放(只有圣诞节闭馆一天),每天从上午8:30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2:00。学生和访问学者凭类似学生证的ID卡进入,来自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也可以凭自己的有效证件(比如驾驶执照)在门口很简单地办一个叫做Day Pass的临时卡片,进馆读书查资料。进馆可以带着自己的书刊资料及笔记本电脑等东西。除了极少数的文物性珍藏,馆内的书刊资料都是开架的。馆内有专门的电脑厅,在书库阅览室(二者是一体的)也有很多电脑供读者使用,这些电脑都与网络连通着,有的还连着打印机、缩微胶片阅读器等设备,以及每层都有很多台复印机,由读者自用,都是不收费的。在最大的Regenstein图书馆的一楼大厅,除了查询、外借的部门和设备,以及读者饮水休息的区域,甚至还为带小孩的人准备了可以腾出手来翻书的婴儿背袋和小孩玩耍区。图书馆的馆刊介绍说,新修缮的一楼大厅漂亮、舒适得像五星级宾馆,此话不假。</p> <p class="ql-block"><i>芝加哥的另一所名校西北大学在市中心的校园,也是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只在路灯杆上挂了类似广告的校名长条布幌子</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芝加哥大学在美国名校中,向来以注重理论、位居学术高层次而闻名,被称为“教师的教师”,“象牙塔尖”。此点从它的学生构成也可以看出来,它的本科生只有 6 千,其余 1 万多人都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但是,芝加哥大学并未因此而高高在上、自我封闭,而是“开门办学”,充分重视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学校各专业都安排大量课程和课时进行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会实践,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并与当地社区联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节、图书节、学术会议、专题讲座、音乐会等,把市民“请进来”,参与大学的生活,使双方都得到丰富和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文刊于《中国国情国力》杂志 2001 年第 9期)</p> <p class="ql-block"><i>照片里的哥特式建筑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这个商学院不仅诞生了世界最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还在 2008 年收到校友三亿美元捐款创下世界纪录,学院因此以捐款人的姓氏冠名为布斯商学院。1971 届研究生毕业的大卫·布斯谈到捐款原因时说,芝加哥大学的课堂向他展现了“开放社会的全部和可能性的全部”。</i></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3ez027oM1rQFfmshVRH6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 说明:本文开头第一句说的“最近几天中原新闻”,原来不是这样说的,可是发表时几次审核不通过。引起我感慨的是中原省大批学生从一个城市去另一个城市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