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戈铁马驾驶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长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原坦克21团7连连长)</b></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曾这样评价说: “作为我军装甲兵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象征,59式坦克一度撑起了我国装甲部队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 随着陆军装备的更新换代,大量59式中型坦克面临着退役。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与其他退役装备一样已悄然从部队离去,我们作为59式中型坦克的乘员,十分怀念驾驭它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b>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参加过马鞍山驾驶训练和保障的战友们</b>。这是驾驭者们用钢铁与鲜血、硝烟与汗水熔铸的无尚荣光。</p><p class="ql-block"> 马鞍山是个军旅生涯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当年那是<b>我团坦克障碍物驾驶训练场</b>,训练场占地1130亩。位于南口镇东北燕山脚下的一片沟壑地形上。训练场北部和西部是果树林地,一到秋天,枝头上挂满了红彤彤苹果和柿子;训练场东,隔公路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相望;顺着公路向北,山脚下是虎峪村,东南方不远处的的台地,因地势高平如台,背山面水,有龙盘虎踞之势,故名龙虎台。在元、明、清三代,封建帝王曾在这里建造行宫,以备出行驻跸,龙虎台因此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训练场之所以叫马鞍山,是因为障碍物驾驶训练场东部有一座像马鞍形的独立小山包。山包上中间是鞍部,山上道路宽度也仅仅容纳一个坦克车体,两个小山包,西部的比东部的稍高大一些,山包北坡较陡峭,南坡较平缓。在军用地图上被标注为216高地。在高德地图上是玉屏山。</p> <p class="ql-block"> 坦克障碍物驾驶,顾名思义就是在训练场模拟战场环境,设置各种障碍物,一年驾驶员训练主要有:直线桩间限制路和、下坡桩间限制路、第一位置转向通路、车辙桥、崖壁、断崖、土岭、弹坑;二年以上驾驶员训练内容有:双直角限制路、下坡桩间限制路、第一位置转向通路,弯道限制路,车辙桥、崖壁、断崖、土岭八个项目。</p><p class="ql-block"> 通过上述障碍物和限制路的基本要求是,高速接近,平稳通过和迅速离开。考核驾驶员在规定时间,规定路线通过各个障碍物和限制路。</p><p class="ql-block"> 障碍物驾驶是坦克驾驶的特殊技能,以通过崖壁为例:以地形允许的最大速度正对崖壁,接近崖壁时换入低速挡,两条履带平稳触及崖壁后,立即平稳加油,并保持一定转速驶上崖壁,坦克前部开始下落时平稳适当减油,坦克前部履带着地时换挡,迅速驶离。</p><p class="ql-block"> 坦克通过障碍物油门小了易倒爆,油门大了会摔车,这项技能只能通过不断摸索掌握要领。</p><p class="ql-block"> 你以为障碍物驾驶很简单?在驾驶过程中熄火扣分、撞到限制杆扣分、未按规定路线行驶扣分、把头伸出驾驶室外扣分,一圈下来,能做到不碰线,不停车,不熄火,不倒退,不到爆,能够一分不扣的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老驾驶员。</p><p class="ql-block"> 我团的障碍物驾驶训练场,从五十年代算起,是装甲兵最早的障碍物驾驶场。在北京装甲兵范围内非常有名,是因为除了那些规定的障碍物外,还有接近坦克爬坡极限的山地驾驶路段。</p><p class="ql-block"> 坦克山地驾驶训练时,通常会从马鞍山中间的北坡爬上山,这个时候车头上扬,别说驾驶员了,就是在车长位置上向外观察,也只能看到的是天空,坦克喘着粗气往上爬,驾驶员会瞪大眼睛小心翼翼的握着操作杆控制着油门踏板,防止车辆失去控制,引起侧滑或倒爆,稳稳的沿着上山道路前进。</p><p class="ql-block"> 几分钟后当感觉坦克车头一低,这时意味着已经到达山顶,此刻,驾驶员必须当机立断,使用反转向技术操作坦克向右转,沿着山脊驶向西边的山包,从山上看,山包顶端还算平缓,继续前出就是最惊险刺激的路段了。</p> <p class="ql-block"> 从西边驶下山来,是大约150米长的西大坡,坡度绝对超过30度,道路在被坦克反复碾压后变得崎岖不平,在整个障碍物驾驶过程中,这个西大坡才是最考验驾驶员驾驭控制坦克技术的关键时刻。</p><p class="ql-block"> 30多吨重坦克行驶在陡峭的下坡路上,在陡坡和惯性推动下,坦克开始跳动着,像汽车行驶在搓板路上的感觉,颤颤悠悠的车体不断的扭动着,在前进中一不小心就会打横偏离道路,此时此刻发动机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从潜望镜看出去,整个坦克即像横行的螃蟹又似下山猛虎,履带不是在路面上滚动,而是碾着覆土和碎石下滑。坦克带着狂风般的烟尘,转眼间冲下来,坦克与其说是开下去的,不如说是飞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整个过程驾驶员只能通过模模糊糊被尘土飞扬遮挡的驾驶舱潜望镜小心驾驶,当剧烈的车体震动稍变小,感觉快到坡底时必须及时左转,不然的话,就会一头撞上坡底正对着的土沟壁上,万一撞上去半个车体会扎进土里。</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下了山,终点前的最后一个障碍物,是下坡桩间限制路驾驶,驾驶员必须以娴熟的动作,充分发挥坦克行星转向器的功能,沿着限制杆,转弯、加速,每个弯道,都画出了一条完美的弧线,这时驾驶员动作似行云流水必须是一气呵成,最后冲到终点。</p><p class="ql-block"> 马鞍山驾驶场,因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而著名,是检验驾驶员技术与胆量及心理素质的一个考场。</p><p class="ql-block"> 这里,几乎涵盖了我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翻车事故,但是,没有人员伤亡,1972年老连长王友宽当车长时就曾经历过坦克翻车,经历翻车后,老连长事后的感慨是,电台性能真TM好,天线杆都插到地里了还能通话。至于造成侧翻的与翻个底朝天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p><p class="ql-block"> 昼间驾驶训练结束后,还要进行坦克夜间障碍物驾驶,夜间坦克使用夜视仪进行。59式坦克夜视仪是红外夜视仪,视界30度,视距50米,实际上受仪器性能衰减的影响只能看到30~40米距离。</p><p class="ql-block"> 夜视仪驾驶可以较好地隐蔽灯光下行驶,但被观察景物色调单一、图像失真,转向速度一快驾驶员就会晕菜,失去方向感。这项技能需要反反复复练习才能适应并掌握。</p><p class="ql-block"> 按照装甲兵训练条例规定,坦克通信,射击,驾驶三大专业等级手分为一、二、三级,最高等级分别为:特级无线电手,特等射手,驾驶技师。</p><p class="ql-block"> 通常情况下,二、三级的技术等级证书由团组织考核授予,一级技术等级证书由师组织考核授予,特级技术等级证书由军区装甲兵组织考核授予。我入伍当年因年度战斗射击优秀,就被直接授予二级射手等级证书。</p><p class="ql-block"> <b>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成</b>立后,三级技术等级证书全部授予基地毕业学兵,二级技术等级证书往往是在回到部队后,第二年由团组织通过考核后授予的。 </p><p class="ql-block"> 能通过三大专业全师一级等级考核人员,每年每个专业不超过2~3人,这是往多了说,有些年有的专业一个没有。</p><p class="ql-block"> 至于能通过军区装甲兵组织的年度特级考核每个专业差不多就是1个人。</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中胡庆明副连长的驾驶技师考核就是在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完成的。马鞍山障碍物驾驶场即是我团的训练场也是师组织一级驾驶、通信技术等级的考场。</p> <p class="ql-block"> 坦克驾驶舱位置在车体左前方,行进间驾驶员对车体的颠震没有其他乘员那么敏感,障碍物驾驶结束后发现裤腰带被摔断了,这种情况下不仅负重轮轮圈肯定有被摔变形的地方,车里的车长也会被摔得很惨。</p><p class="ql-block"> 障碍物驾驶技能对于坦克驾驶员来说是如同一炮手是否能命中目标一样重要,能把障碍物驾驶的车开好,标志着坦克驾驶技术的娴熟程度已经基本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但是,对于同在车上的车长们来说,乘坐障碍物驾驶车,无疑就如同噩梦一般,是一种地狱之路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从驾驶的角度讲述的障碍物驾驶,59中型坦克战斗全重是36吨,全车没有枪炮弹的情况下,坦克大约是34吨,坦克重炮塔15吨,进行障碍物驾驶时,为防止炮口杵到地面,炮塔是向后转90度后固定的。这样一来,坦克的重心偏移变得前轻后重,由于坦克重心偏后,开起来车头变轻有一种乘风破浪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在驾驶员通过障碍物的过程中,车长按照通信考核规则要处理15个战术情况,嘈杂不堪的环境里,就是扣紧坦克工作帽的扣锁,电台耳机中的各种噪音也是不绝于耳,需要集中精力辨别耳机中的信号,平时坦克行进间好歹可以坐在车长座上,炮塔转变方向后,车长座位转到二炮手位置上,指挥潜望镜在固定状态下又位于身后,车长周边的活动空间非常小,在坦克不断通过障碍物的情况下,车长们只能站在车里。</p><p class="ql-block"> 在通过障碍物时,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坦克通过壕沟和断崖时最难受,车体会重重的摔一下,感觉五脏六腑都被颠震掉进腹腔里了。而手里还有活儿要做,比如,根据战术动作要佩戴防毒面具,更换电台频率,更换天线。 </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更换天线,难度最大,坦克天线一共四节,长四米,节与节之间像鱼竿一样是套装着,安装时,相邻两节天线顺序不能混淆,对接时,需要插入压实弹簧,并旋转到卡扣位后,顺手拔一下检验是否锁紧,再把连接好的天线,顺天线孔推出车外,拧紧翼形螺帽,调整电台对应的天线高度旋钮,胸前工作开关扳到发,调整发信指示表指针最大化。</p><p class="ql-block"> 大家想想光是叙述就这么复杂,况且,这是在坦克不断通过各种障碍物的行进中,坦克驾驶员障碍物驾驶是有时间限制的,那车开得如同疯狂老鼠,每当驾驶员跑回来,停车后,驾驶员的形象就如同老战友李爱生讲的那样“每当驾驶员从车上下来后、谁也不认识谁,只能看见两只眼睛和一口白牙、其他的全是土!” 实的情况还有,训练后眼角鼻子耳朵里都塞满了土。</p><p class="ql-block"> 车长下车后是什么形象呢?沾满土的脸色都能看出是煞白的,有的下车蹲下来就吐,或是碰破了鼻子,脸上带血,严重的还有碰断鼻梁骨的。至于手戳破皮,脑袋上撞大包,那都是不屑一提的事。</p> <p class="ql-block"> 坦克兵大多数身高不超过一米七,站在车上看着还挺威武,一身冬季防油工作服到处油脂麻花,夏季工作服勉强能穿一个夏天,工作服到处是被挂开的大小口子。下车列队后让人感觉缺少气势,就算着装统一穿上新工作服,戴上坦克工作帽,个个脑袋像个大冬瓜。这就是我团迎外那么多年,坦克兵列队形象很少上镜头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提起马鞍山驾驶训练,给人的感觉这是坦克驾驶员们训练考核的地方,实际上这里也是车长们通信规则考核的考场,同时,也是一二炮手们参加夜间驾驶训练保障的日子。 </p><p class="ql-block"> 在马鞍山驾驶场训练期间,驾驶员和车长是直接上车参加训练的乘员,但是,夜间驾驶训练时,一二炮手往往是负责道路弯道,路口等处的保障人员,他们提着马灯,站在危险路段,保障驾驶员夜视仪驾驶时不跑错路,他们坚守岗位,一样的吃土,直到驾驶训练结束。个别时候,还发生过,驾驶训练结束后,个别保障人员被大意的带队领导遗留在驾驶训练场的情况。 </p><p class="ql-block"> 另外,每年冬春时节,大家几乎都参加过在马鞍山驾驶场修整障碍物的工作,弹坑深度不够,使用炸药炸深点,等等。当然,大家忘不掉的还有那里的果树,苹果,柿子和野酸枣。</p><p class="ql-block"> 2012年4月25日,北京化工大学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在昌平区南口镇东北部的马鞍山地区,征地1900余亩建设新校区,其中包括我团障碍物驾驶训练场和南口镇四个村。</p> <p class="ql-block"> 星转斗移,昔日的驾驶场,部队撤出后,坦克的轰鸣声不再,烟尘散尽,光秃秃的的马鞍山,“风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马鞍山已是水碧山青绿树成荫,山谷清幽山水会,秋山人在画中行,成为校园的一景。附近的虎峪山庄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p><p class="ql-block"> 军改后,驾驶场已经没有了。现在打开高德地图,显示的是玉屏山,就是我们习惯叫马鞍山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正好比:昔日已是梦中景,此地空余马鞍山。驾场风光不复返,随地春山是故人。 </p><p class="ql-block"> 2025.1.13 于京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