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格尔木”是蒙古语,又译作高鲁木斯、郭里峁、噶尔穆,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以前是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牧场,地点没有确指。上世纪50年代慕生忠将军带领修筑青藏公路的部队和民工进驻这块荒原。1954年青藏公路修通后,民工们问慕生忠将军:格尔木在哪里?慕将军将铁掀插在地上说: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于是一座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原兵城-格尔木的雏形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的开发,修铁路修公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人民解放军流血流汗,献青春献子孙,用生命向这片亘古荒原注入生机。</p><p class="ql-block">这支奉献者队伍有著名的将军,有无名的子弟兵、民工,以及他们的亲人,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其实,青海省的开发史还是一部流囚的垦荒史。就柴达木盆地来说尤其如此。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曾雨后春笋般建起许多劳改农场,直到八十年代,先后关押国民党军警宪特,“右派”,83年严打刑事罪犯,累计人数在数百万。后来这些农场的绝大部分移交地方成为城镇聚落、旅游景区,并成为地方经济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青海的劳改农场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多被掩藏在草原深处,这些农场包括新哲农场、哇玉香卡农场,唐格木农场,巴沧农场,浩门农场,香日德农场,格尔木农场,德令哈农场,诺木洪农场,青海湖农场,马海农场等等,最初这些农场由公安部统辖,后转到司法部。</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地图(1961~1976)。希里沟镇,乌兰县政府驻地。乌兰县辖4个镇:希里沟镇、茶卡镇、柯柯镇、铜普镇。</p> <p class="ql-block">德令哈农场1954年3月建,下鞋尕海农场,泽令沟农场、怀头他拉农场、戈壁农场、蓄集农场、郭力峁农场。</p> <p class="ql-block">青海八个大型农场都是于五十年代建立的,大部分在柴达木盆地,海西州境内。最初隶属于公安部,后归司法部青海省劳改局。</p><p class="ql-block">一,德令哈农场、诺木洪农场、香日德农场位于海西州境内。</p><p class="ql-block">1,德令哈农场位于海西州,1954年3月建场,有尕海农场,泽令沟农场、怀头他拉农场、戈壁农场、蓄集农场、郭力峁农场。</p><p class="ql-block">德令哈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东以巴音河为界,西与怀头他拉毗连,南与亚吾力沙梁相望,北依祁连山系的宗务隆山,四面环山,地势平坦。<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放前的德令哈只有巴音河、戈壁、宗务隆几个居民点,359户人家,300多人,到处都是茫茫的亘古荒原。 德令哈属都兰县三区,由回头察汉、尕海、怀头他拉、戈壁、阿鲁不农、宗务隆、蓄集、泽令沟等草滩组成。在这许多草地滩地中,主要的是成片草地和沼泽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河西农场、诺木洪农场,在格尔木附近。</span>在1983年的中国,一场规模空前的“严打”行动,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整个国家。一支身着囚服、手脚被冰冷的镣铐紧紧束缚的特殊群体,踏上了前往遥远大西北各大劳改农场的漫长旅程。他们的命运,从此与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马海农场,在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区柴旦镇马海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香日德农场。香日德镇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属柴达木河冲积性斜坡平原,有“柴达木粮仓”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新哲农场、巴苍农场、哇玉香卡场还有唐格木农场都坐落在海南州境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新哲农场原址为共和县切吉乡政府所在在地,距离共和县城恰卜恰镇不远,距西宁将近200公里。如今新哲农场已经撤销,名字也随之消失。诗人王昌耀曾在新哲农场“劳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巴苍农场在海南州贵南县,巴塘新村是贵南县原巴仓农场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三,浩门农场坐落在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青海湖农场在海北州刚察县,原青海省第二监狱。</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曾经有过的部分劳改农场:</p><p class="ql-block">青海省门源监狱 (浩门农场</p><p class="ql-block">青海省共和监狱(新哲农场</p><p class="ql-block">青海省贵南监狱 (巴苍农场</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南滩监狱、青海省南山监狱 2002年合并成青海省女子监狱。</p><p class="ql-block">青海省东川监狱 (西宁第一劳动砖瓦厂)</p><p class="ql-block">青海省西川监狱<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宁第二劳动砖瓦厂)</span></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都兰监狱 (香日德农场)</p><p class="ql-block">青海省乌兰监狱(赛什克农场)</p><p class="ql-block">青海首柴达木监狱(诺木洪农场)</p> <p class="ql-block">青海的劳改农场在改造犯人的同时,都建成了完整的、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并且在特殊时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劳改农场陆陆续续被撤销殆尽。留下的只能是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仅存的记忆了。</p><p class="ql-block">1988 年海子途经德令哈,将内心的荒凉倾情在这片茫茫戈壁。海子诗歌陈列馆就坐落在穿城而过的巴音河畔。</p> <p class="ql-block">当代青海9所监狱,系2000年以后监狱布局调整后的结果。</p><p class="ql-block">1、西宁 监狱(西宁市 湟中区通海经开区)。青海省西宁监狱的前身为1954年始建于上海市的上海市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94年更名为青海省西宁监狱。2001年,原化隆监狱、塘河监狱、西宁监狱三狱合并,名称沿用青海省西宁监狱,2004年1月完成合并,投入运行。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依山面川,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距省城西宁市38公里。</p><p class="ql-block">2、女子 监狱(西宁市 城中区南山路)。2002年4月,按照全省监狱布局调整规划,原南山监狱、南滩监狱合并成立了青海省女子监狱。</p><p class="ql-block">3、康宁 监狱(西宁市 城中区南大街),成立于2010年1月,前身为青海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犯人医疗队。</p><p class="ql-block">4、西川 监狱(西宁市 城西区西川南路),建于1956年3月成立的青海第二新生砖瓦厂,1960年命名为为青海省监狱,1994年12月命名为青海省西川监狱。</p><p class="ql-block">5、东川 监狱(西宁市 城东区南山东路),始建于1951年7月,前身为西宁劳动砖瓦厂,1994年12月更名为青海省东川监狱,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6、建新 监狱(西宁市 城东区宁互路),距市区13公里,是一座中度戒备等级的小型监狱,关押对象为未成年犯。</p><p class="ql-block">7、长宁 监狱(西宁市 大通县长宁镇),系“十二五”(2011~2015)期间新建监狱。</p><p class="ql-block">8、门源 监狱(海北州 门源县青石嘴镇),始建于1955年10月,企业名称浩门农场,1994年12月更名为青海省门源监狱。</p><p class="ql-block">9、柴达木 监狱(海西州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青海省柴达木监狱始建于1955年10月,建狱初址位于海西州都兰县境内。2001年根据监狱布局调整, 原乌兰监狱(赛什克农场)、共和监狱(哇玉香卡农场)、贵南监狱(巴仓农场)等进行转移安置,合并到柴达木监狱(青海诺木洪农场)。2004年10月,柴达木监狱搬迁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p> <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柴达木监狱搬迁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p> <p class="ql-block">附:工作照二三帧</p> <p class="ql-block">秋水</p> <p class="ql-block">夜色</p> <p class="ql-block">长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