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金童老师好!</p><p class="ql-block">尊敬桂生老师好!</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家人们,大家现在好!</p><p class="ql-block">今天一起学习《学而第一》——第25讲,</p><p class="ql-block">可爱的小学生</p><p class="ql-block">以上讲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p><p class="ql-block">便是孔门做学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p><p class="ql-block">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p><p class="ql-block">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p><p class="ql-block">下面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学问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p><p class="ql-block">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话在文字上解释当然容易,但我们深入研究一下。</p><p class="ql-block">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子”,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p><p class="ql-block">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了,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p><p class="ql-block">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p><p class="ql-block">我们亲眼看到的,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气,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乡,看见老师,而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p><p class="ql-block">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学生,也是负了一辈子责任。</p><p class="ql-block">今天就分享的这,我们下周再继续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