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区单元门口挂起了红灯笼,它告诉人们年要来了。现在生活好了,却没有了以往对年的期盼和激情,年味越来越淡。最令我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农村,那个年月生活水平差,平时就是玉米面饼子、小米汤,所以过年对于小孩子来说那是个解馋的好机会。一到腊月,我们孩子们就开始扳着手指盼过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喝了腊八粥,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母亲便开始准备过年吃的东西,其中总少不了年糕、豆腐、腥菜等年味美食。</p> <p class="ql-block">年糕的主材是自己家种的黍米,用石碾子碾成糕米面,然后放上大枣和豇豆,搅拌好铺在大锅的篦子上,一层一层蒸。这一层蒸熟了,再铺上去一层,最后蒸出的年糕有半尺厚。起锅前把年糕切成一拃左右的方块,看上去一层黄一层红,像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品。咬上一口,又黏又甜,这可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好吃的东西总得细水长流。糕凉了,母亲会切成一指厚的糕块,码齐放到冷屋的大缸里。吃的时候取出几块,与煮肉汤熬的腥菜搭配,简直是人间至味。村里老人说:“等我当了皇帝,天天吃腥菜泡糕。”</p> <p class="ql-block">豆腐是过年餐桌上的必备佳肴,即使再困难的家庭,到了腊月都会做些豆腐。做豆腐那天,父母一大早就去磨坊排队磨豆浆。磨好豆浆回来,经过过滤豆渣、煮熟豆浆、点卤水、装筐压石等流程,等待两三个时辰,一大块洁白如玉的豆腐便出现在眼前。做好的豆腐,留一部分尝鲜,其余的母亲会切成片,上油锅煎炸,做成炸豆腐,放到一个小坛子里,用盐一层一层腌起来,这样腌制的豆腐能吃上几个月。</p> <p class="ql-block">做豆腐滤出的豆渣,母亲舍不得扔,掺上玉米面蒸一大锅豆渣饼子。豆渣饼子有点酥,放的时间稍长会裂纹,加热表层常会翘起,品相难看。我不爱吃那东西,觉得它算不上美食,只不过是“废物”利用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随着年节一天天走近,最盼望的就是煮肉了。我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闻着那飘出的香气,嘴里不住地下咽唾沫。母亲见了,便会掀开锅盖,用筷子扎出一块肉放案板上,用刀切下一薄片,放到我的嘴里。那肉片烫得我直哈气,却舍不得吐出来,只觉得满口都是幸福的味道。等肉煮好,母亲先把方方正正的肉块挑出来,用来过年待客和祭祖上供,余下的我们就可以放开肚皮随便造了。</p> <p class="ql-block">煮肉的汤,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腥菜。熬腥菜很有讲究,通常用干白菜,有时也用萝卜缨。首先是煮。先用温水把干菜泡透,然后加柴水煮,直到全部舒展煮熟。二是洗。将煮好的干菜捞出来,一遍一遍地洗,直到洗菜的水清澈无尘方可告停。三是泡。洗净后还不算完事,需要用井水再侵泡几个小时,期间还得换水,目的是去掉干菜残留的涩味。最后是切。将洗好的干菜去掉根部,齐刀切细,切成细丝或小块,这样便于入香入色。把干菜收拾停当后,配上粉条、海带丝、豆腐、面筋等辅料,一起放入煮肉汤里,用柴火慢炖两个小时。熬好的腥菜放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吃时盛出几碗热一热,一锅菜能吃上多半个月。那腥菜的味道,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的场景,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在北方都把饺子当作好东西。到了大年三十,全村的年夜饭家家一律——都是肉蛋饺子,也是一年当中质量最高的一顿饺子。母亲对年夜和五更的饺子格外上心,早早和好面,剁好馅,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饺子出锅,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咬上一口,满嘴流油,过齿留香,那种满足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年味,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和传统的味道。无论走得多远,年味始终是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她提醒着我们:母亲手中热腾腾的饺子,父亲笔下红红的春联,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窗户里温柔的那盏灯,都在等待着你。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