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爱心路,悠悠公益情——2025.1.22徽州大论坛“爱有此行,情暖徽州”献爱心送温暖公益活动纪实 ‍

八月雪

<p class="ql-block">  2015年1月22日,农历23,正是小年。俗话说得好,小年小年,回家过年。意味着跨进小年,春节快要到了。这几日,是村里最忙的季节,挨家挨户忙着置年货,做冻米,祭灶王,贴对联,杀鸡宰羊,苏东坡曾纵笔挥毫:“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诗句间抑制不住诗仙过年欣喜。</p> <p class="ql-block">  这天,徽州大论坛一年一度的“爱有此行,情暖徽州”献爱心送温暖公益活动正在进行。一大早,大头、楚兰等领着我们一行17名肩负徽州大论坛126位群友“献爱心送温暖”嘱托的使命的群友,匆匆赶往徽州区文峰塔公园集合。</p><p class="ql-block"> 大家手忙脚乱地将大米、食油以及挂面等物质搬上朱国强的皮卡,还有一箱箱鸡蛋整合到我车上。</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送温暖献爱心分为两地,楚兰带着一些人要赶去歙县上丰乡岩源村,而我跟大头、国强、同舟、笑看人世、陪你看日落、明华等要翻过长垓岭,赶去一百多里地的璜田乡的七个高山村慰问17名特困户。</p> <p class="ql-block">  处于歙北的岩源村是革命老区,与绩溪、旌德、太平三地交界。在烽火连天的1941年皖南事变至1949年解放前夕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百姓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同生死,共患难,与敌人展开坚持不懈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军民鱼水情义深"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去的璜田乡蜈蚣岭村和六联村是战天斗地学大寨的火红年代,为改变当初当地“只见青山不见田”、“松脂点灯、辣椒当盐”的贫穷落后面貌,老一辈村支部书记方佛先和大队长方摇林团结带领蜈蚣岭人排除万难,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历时13个春秋终于打赢了“向荒地要粮、向秃岭要茶”的治山治水攻坚战,建成了千亩石磅梯地茶园的人间奇迹,改变了当地面貌,也改变了蜈蚣岭人“蓑衣是被盖,辣椒当咸盐”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六联村还有一位叫胡早娣农村妇女,在这场战天斗地改造山河面貌的梯田建设高潮中,起早摸黑,无私奉献,成为远近闻名的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献爱心送温暖正是要去这几座高山村,无疑让我们这次的公益活动增加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点40分,我们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璜田乡政府,一位慈祥秀目十分精干的名叫胡惠仙的副乡长接待了我们。我们要去慰问的17名特困户分布在七个村,为了赶时间,大头带着几人专程去翻越蜈蚣岭看望困难户,而我跟朱国强、同舟、落日和笑看人世由胡乡长带队去其他几个村子。</p><p class="ql-block"> 上午10点53分。我们一行九人走街串巷到了璜蔚村,村支书朱祝辉十分高兴迎了上来,村街上熙熙攘攘拥挤着忙着购物的乡民,街道石坝下的璜蔚源河穿行在错落有致的鹅卵石间蜿蜒东去。</p><p class="ql-block"> 极目远眺,翠峰环抱的璜蔚,碧溪环绕,与新安江畔重镇街口毗邻,黛瓦粉墙马头檐的农舍星罗棋布在峻岭峡谷间。</p><p class="ql-block"> 村支书告诉说,璜蔚村历史悠久,原来叫蔚川、蔚水、街川等,民国四年(1915年)《璜蔚胡氏宗谱》载“黄郁从璜蔚记”,将村名统一为“璜蔚”。早在唐总章元年(668年)就有燕氏、李氏、苏氏等先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胡氏一世祖常待公自咸阳,经婺源、绩溪大石门转徽州迁定潭居璜田。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第二十八世思文公迁居璜蔚,为璜蔚村胡氏始祖,所以,胡姓成为这个村主要姓氏一族。</p> <p class="ql-block">  我们慰问的第一位脱贫户就姓胡,叫胡则仁。村支书朱祝辉介绍说,胡则仁体弱多病,基本无能从事农活又别无技艺,相依为命的孙子胡志豪在璜田中学读书,家境比较困难,听说我们要来,他一大早顶着冬寒从榔芽一组的高山上翻山越岭来村里。看着眼前身体消瘦,面色蜡黄的胡则仁老人,我们忙着把米油面和慰问金递到了他手上。还有一位叫潘茶花老妪,年已86岁,常年病卧在床不能行走,这次无法来村里,只有由她年已62岁,享受农村五保的儿子胡国林代领。</p><p class="ql-block"> 中午11点12分,我们沿着狭窄的村级道路开车赶到璜蔚村源头四组去慰问困难户张转娣。张转娣年已87岁了,儿子胡洪利患有慢性疾病,常年就医吃药,儿媳张月花去年患心脏病住院治疗花费4万余元。当我们开车翻过一道道陡坡来到源头村的村头时。一位身体瘦小,花白头发老人早在村头等候了。村支书朱祝辉说这就是张转娣,一家人病患压垮了老人。我们忙上前将慰问品和慰问金递了上去,老人懦弱地一遍又遍地小声连连说谢谢。</p> <p class="ql-block">  源头村村头几幢黄褐色土楼静静矗立在古樟树下,似乎在静静述说这个村曾经有过的辉煌和沧桑。源头村与浙江省淳安县翠峰村和柴坦村及璜田乡三岗村毗邻,朱元璋曾经铁马金戈的“万岁岭”宛若一条苍龙一头一尾地带将淳安县鸠坑乡翠峰村与岭脚的源头村连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率兵南下,过万岁岭途经璜蔚时,曾屯驻于源头村半年之久。1932年红军独立营闽浙赣省委选在源头村作为革命根据地,革命烈士江美开、雷诚珠、雷诚旺、雷旺宜等在与敌人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在这里。历史厚重的文脉春秋和红色记忆深深烙印在歙南这座古老的山村,使得我们在此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增添了丰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离开源头村时,我抬眼望去,一条沟涧把数十栋民居分隔在山涧的两岸,成就了源头村村名的由来。清澈的溪流,从高处跌落,形成数十级微型瀑布。沟中尽是已经枯黄的石菖蒲,一丛一丛,陈述着曾经的绿意纷呈。土楼屋檐下醒人眼目的火腿,高高地挂在那里,泛着金黄的肉色。我想,暂时的困难不会长远,相信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鞭策下,大家齐心协力,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  11点44分,我们在胡乡长的带领下又马不停蹄奔赴天堂村牛岭自然村。我们去探望的是一位叫胡晨珮女孩,年仅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去年父亲因脑梗手术,在花费3万多元医疗费后,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为了照顾父亲常年在屯溪边打工维持生计便帮助丈夫康复。女孩随爷爷奶奶生活,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们到了女孩留守居住爷爷奶奶土楼屋里,女孩寒假已经去陪伴父亲了,我们将米油鸡蛋和干面还有慰问金交给胡晨珮爷爷奶奶,老人感动地一个劲地道谢。</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户是下堂村的八十八岁老人胡则林,常年瘫痪在床,靠儿子儿媳轮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家里唯一经济来源靠孙子浙江打工挣钱,一年收入也只有5万元左右,生活比较困难。当我们将慰问礼物和慰问金送到村委会时,村委胡郴接待了我们,他如数家珍地谈及天堂村。</p><p class="ql-block"> 天堂村称谓源自于天堂山和天堂岭。天堂岭也是璜蔚的一条古道,又称“洪武古道”。据史料记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从徽州府征战浙江临安府南下的一条路线,跨越两省、三县、两乡,当年朱元璋兵分两路,一路走谷雨岭,一路走天堂岭。洪武古道从璜蔚村附近的解愁坞入口,古道口的圆圆的磨盘上,刻有“洪武古道”四个篆体大字,透彻着先秦之风。翻过天堂山便可到淳安鸠坑乡的严家村,沿途壮士墓、圣水洞、龙王庙、兵营、石凉亭等人文景点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19分,我们赶往六联村社汰自然村去慰问一位叫曹光培的孤寡老人,曹光培今年七十一岁,早年丧偶,他患有脑梗后遗症,每年住院治疗和常年服药达7500余元,二个女儿均出嫁外地。当我们开车路过六联村委会和胡早娣劳动模范事迹纪念馆时候,我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五十多年前来六联学农实践情形一下子回映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那年秋季,岩寺中学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初二二班班主任姚绍清老师提议并经校委会同意,跟初二一班和三班等100多名师生一起前往六联村开展学农实践活动。那时我还十四五岁,跟同学们一样背着背包从岩寺凤山潜里出发,步行去六联,记得当时我们走了两天两夜累得够呛,途中都是借住生产队粮仓和队部。</p><p class="ql-block"> 到了六联村后,我们吃住在队部。白天到茶园跟着茶农学采摘夏茶并学着除草修剪茶棵,晚上在昏暗灯光下学习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登载的采茶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胡早娣先进事迹,并写学习体会文章。记得人民日报还刊登过由傅作义女儿傅传芳驻村一周采写的文章“蜈蚣岭上大寨花”,专门介绍了蜈蚣岭村干部群众在村支书方佛先带领下,以大寨精神为鼓舞,采取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方法,凭着一幅铁肩膀,一双铁手掌,挖山不止,凿石不停,打了一场治山治水,改造山河硬仗。经过十三个冬春艰苦奋战,出工121.6万个,凿石70万立方,填土50多万立方,砌成梯田石磅120余条,其中最高7.7米,最长达976米,建成梯地茶园1000余亩。打胜了向荒山要粮,向秃岭要茶解决温饱战役。</p><p class="ql-block"> 整整一周时间,同学们紧张愉快度过,返程时候,六联社员依依不舍跟我们这些稚气未脱孩子们话别,一再嘱托我们再来。这一别竟然相隔半个多世纪,当初手把手教我们修剪茶枝,齐垄茶园的社员们也成了耄耋老人,不少人已经过世,光阴荏苒,这不免让我感叹岁月蹉跎和时光瞬逝。</p> <p class="ql-block">  遐想间,汽车一阵轰鸣声打断了我的回忆。汽车吃力地一圈又一圈地爬行在近七十度的陡坡,360度转弯处还要停下倒车才能继续轰鸣而上。半个多小时后,车子到了一块稍微开阔地,我们终于停下来。我们沿着高低不平的石坝徒步登阶而上,到了几间凌空镶嵌在石坝和悬崖上的土屋时,曹光培出门迎接我们。在昏暗的土屋堂前我们送上了米油鸡蛋挂面和慰问金,曹光培老人感激不尽地拉着我们手久久难分。</p><p class="ql-block"> 六联村庄基村还有一位八十多岁名叫胡金娥的困难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常年卧床,由于地处高山时间上来不及,我们托胡郴带去我们的慰问。</p><p class="ql-block"> 离开社汰村我们随着胡郴去了村委会,在村委会墙壁上见到农民画风格的梯田水墨画,惟妙惟肖,画风朴实干练。墙壁上还介绍六联村村貌:总面积6.8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680余户,总人口2290余人,梯田1800余亩,林地面积7464亩。2014年六联村还统一引进并种植白茶500多亩,看着改革开放以来带给六联村连年巨变,我欣喜预感六联明天将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44分我们到沙担村对河组余雪香家慰问。年已85岁的余雪香常年病卧在床,早年丧子成为孤寡老人。我们走进她的病床前,带去了119名群友的慰问,老人感动的流下热泪。</p> <p class="ql-block">  中午吃好饭,我们跟大头约好去蜈蚣岭最后一家探望后在岭头会合。临行前,胡惠仙带着我们去瞻仰了璜田古戏台。</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戏台坐南朝北,前有广场。开间15米,进深10米,脊高10米,檐高8米,台高1.7米。台基前部竖以料石,台口呈八字形,八字墙外壁做成假门,门柱、门楣饰以双龙抢珠精细木雕。左右副台的壶门、隔扇,上部都有精雕细凿的木雕工艺,有麒麟送子,松鹤延年,三国演义登琳琅满目。檐口大梁正中悬一“和声鸣盛”横匾,古韵十足。尽管这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农民生活拮据,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徽州街源一带是有名的“戏窝”。古时徽州城乡,无论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或是大户人家婚嫁寿庆,都要唱徽剧“堂会”。离此地不远的深渡镇绵潭村是联结江沪的新安江水道重要码头,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徽州戏剧文化在当地盛行,形成了一种文化习俗。绵潭村春祈秋祭的社庆活动或者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请戏班子唱戏。以至于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打不完的樟潭鱼,砍不完的九砂柴,看不完的绵潭戏”。</p><p class="ql-block"> 也许,南戏东迁,使得传统徽剧丰富多彩起来,然而,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罚戏成为当地人村乡治理,管束族人村人一种手段。将戏剧魅力巧妙运用到村乡治理和环境保护中,不能不感叹古徽州人聪明和智慧,一笑一颦中,咿呀唱腔间,守住了一片山林,呵护一块净土,纯净了一众灵魂,于是,人们的心灵就在这锣鼓喧天和生旦净末丑的欢乐中渐渐存粹和高尚起来……</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赶到蜈蚣岭的岭头并没有见到大头他们,只是在里四坞石梯茶园见到了浩荡宏伟的梯田茶园,整个山岭,无论悬崖峭壁还是峻岭峡谷都是郁郁葱葱一片层层叠叠的石梯茶园。我感叹当年当地这些英雄们杰作,没有他们那种拼命精神和忘我付出能有眼前这人间奇迹么?</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51分,我们到了慰问的最后一站——绍濂乡岭口村,我们将慰问的物品全送到了村委会,村支书乐呵呵跟我们合影留念。大头说,徽州大论坛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已经延续17年,无论风风雨雨我们都坚持了下来。说完,他沉默无语地望向窗外,透过窗棂,夕阳余晖斜照在村后供销社的屋顶上,墙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红字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我猛然想起了著名作家泰戈尔在《用生命影响生命》曾说过的一句话,“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p><p class="ql-block"> 也许,徽州大论坛的群友们这些点滴捐款捐物微不足道,但点滴挚爱却燃亮那些生活遭受困难甚至陷入绝境的人心中久违心灯,让他们有了走出困境黑暗的勇气和希望,也照亮他们未来之路,这或许就是徽州大论坛坚守十七年之久的初心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