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光:民族危亡中的呐喊 文/马岭

大美中原

<p class="ql-block">马基光先生雕塑像</p><p class="ql-block">雕塑创作者:马天羽(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马基光先生长孙)</p> <p class="ql-block">以下回忆录文章选自河南省美协顾问马岭先生发表于1995年8月6日《河南日报》,阅后使我们再次感受到马基光先生身为中华男儿骨子内特有的一种铮铮铁骨顽强精神,今天以自媒体平台方式发表,让我们共同缅怀新中国河南省美术事业奠基人之一——马基光先生。</p> <p class="ql-block"><b>民族危亡中的呐喊——马基光抗战时期的木刻 文/马岭</b></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马基光先生</p> <p class="ql-block">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曾涌现出一批艺术青年,他们拿起画笔、刻刀,投入抗战洪流,在民族危亡中奔走、呐喊、斗争。他们的作品曾经激励着千百万人民和侵略者殊死斗争直至最后胜利。我的父亲马基光就是其中的一位。</p><p class="ql-block">30年代初,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上海、杭州一带蓬勃发展。父亲1933年考人国立杭州艺专高中部,1936年进入艺专绘画系深造,受到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民族的危机使大多数青年的心不能平静,他和艺专一批热血青年很快使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以木刻为武器,迈出了自己艺术道路的第一步。《打回老家去》是他的第一幅木刻创作。"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在他心中一直埋藏着仇恨,《打回老家去》是他心底仇恨的迸发!正是这种仇恨,成为这幅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由于作品主题鲜明,富于号召力,被当时多种报刊选用,后又收人《抗战木刻选集》</p> <p class="ql-block">打回老家去(1937年)</p> <p class="ql-block">由于日军的人侵,杭州艺专被迫南迁,他和学校一起流亡。抗战的现实和人民所受的苦难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木刻研究班",自己编印《抗战木刻画集》散发全国各地。共间,他的主要作品都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他曾受"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卢鸿基的委托在昆明成立木刻协会,他积极筹备、组织创作、宣传抗日。两年的流亡岁月是他木刻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刀笔的锋刃所及,逐渐蔚为有纲领、有组织、队伍日益壮大的革命美术运动。"①<br></p> <p class="ql-block">民族恨(1938年)</p> <p class="ql-block">综观父亲的木刻作品,初期创作题材主要来源于"对于难民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对民族前途的关心以至焦虑,也能从这样的作品中感受得到"。②<br></p><p class="ql-block">1938军的木刻《民族恨》。那鲜明的命题、饱满的构图,尤其对仇恨交织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凝聚着他的激情,展现出他的爱和憎。同年创作的木刻《母亲》,是一幅着力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肖像画,一位历经磨难的农妇,表情痴呆,无可奈何地望着吸不出自己乳汁的孩子。作品采用粗线造型,线条富有苍涩的"金石味",给人以刀力内涵的美感。木刻《乞讨》是以阴阳刻相兼的手法,表现出流亡中正在乞讨的母子。刀法沉着、凝练,保留着刀触残迹的背景,更增加了画面的凄凉感,揭示出作者内心的忧虑和苦闷。木刻《敌机过后》是揭露日军暴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强烈的黑白对比、简洁的投影式外形,刻画出一个正在受难的中国人在仇恨中蕴着反抗的复杂心境。1939年的木刻《边耕边备战》、《播种》,则以悲壮的意境描绘大后方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中,一边生产一边备战的情景。从刀法到画面处理,较之初期作品更为完整、成熟。其它作品如《殉难》、《抢收》、《重上前线》、《教护伤员》等,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殊死斗争的场景,是血火交织的狂飙时代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母亲(1938年)</p> <p class="ql-block">敌机过后(1938年)</p> <p class="ql-block">抢收</p> <p class="ql-block">  边耕边备战播种(1939年)</p> <p class="ql-block">播种(1939年)</p> <p class="ql-block">塞上风云人物(1942年)</p> <p class="ql-block">湖上(1964年)</p> <p class="ql-block">著名美学家、美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在与笔者通信中曾有这样的评论:"1939年那几幅作品表明,不论题材是否直接来自切身的体验,当成当时所谓大后方的现实的反映,以及人民对现实的态度的反映,不失为一种镜子的价值。"他又说:"我同意你们的安排---让这些作品得到流传。这不只是他个人的历程的记录;从中也可看见当时青年一代、艺术青年的觉悟程度,在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③<br></p><p class="ql-block">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重新发表这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作品,使我们回顾既往,缅怀为民族解放不倦斗争的先辈艺术家,对于未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们,不是更有深刻的意义吗?①</p> <p class="ql-block">注,①江丰《中国新兴版</p><p class="ql-block">画50年选集》序言</p><p class="ql-block">②③王朝闻与笔者信</p><p class="ql-block">(1979年12月7日)</p> -----<div>马岭先生:1948年生,河南开封人,回族。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历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副院长、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五届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高校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六届河南省美协顾问,河南省书画学会副主席、省美协教育艺术委员会主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