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作者/胡震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多人说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年味是什么?什么是年味?其实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还是贴对联挂灯笼的洋洋喜气?是人潮涌动几亿人迁徙的春运?还是万人空巷越来越难办的春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代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样看起来,宋朝人过年也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嘛!那现在的人到底想怎样过我们的春节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小的时候倒是挺喜欢过年的:既可以吃好的,鱼啊肉啊的,又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吃着糖葫芦放花炮,而且还有压岁钱可以拿。那时每到过年,大街上便有化妆游行的队伍:先是一群壮汉打盘鼓,那声音,往往将鞭炮声都压住了;然后是腰鼓队、秧歌队、走高跷的风趣幽默、划旱船的满街疯转……两边的观众,看到精彩处,必定会高声叫好,表演者听到叫好声,更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几十年过去了,再也感受不到小时候过年的那种乐趣,难道只是因为岁月的无情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你看现在的孩子,电视剧,春晚,似乎都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只要有空有机会,他们便会沉浸在手机的画面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什么走亲戚,逛商场,都和他们无关。就是跟着大人去了,也是不情不愿的。哪怕是孩子之间,似乎交流也不多。我的孙子和外孙多年没见面了,网上对话不超过三分钟。也难怪,十几岁的孩子,各有各的环境,各有各的朋友圈。有一句老话说:亲戚是越走越近,一年都不怎么走动的亲戚,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可聊呢?国际形势似乎成了大家聊的主题,因为外边的大事小情中国人似乎了解得很清楚。但,往往又因为观点的不同,而无法进行下去。国内的东西,一个是知道的少,再一个是敏感的东西太多,谁想在大过年的被扣上“妄议”的帽子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将我们的一切感受都归结于我们的居住之地,显然有些过分……但即使这样,居住之地也是评价你的重要标准和塑造你的重要地方。”我们的居住之地,其实已经成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所以,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过年的习俗就会带到哪里。在世界各地张灯结彩,花车游行,有些甚至比国内的人还会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年味究竟是什么呢?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鲁迅先生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是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因为四叔说了,祭祀的时候不用祥林嫂沾手,说是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祖先崇拜,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描写,那气势那庄重,比起鲁镇那个小地方,自然更不一般了。且不说那些日子大门、二门、堂屋门皆大开,悬彩挂灯,就说这一段祭祖的仪式吧:“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尾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帐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荣宁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再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都说“礼出大家”,果真如此。从一些书中可以知道,官宦人家一般都有家祠供奉祖先,一些小村镇里也有同族同姓的祠堂,供奉共同的祖先。就是小门小户,也要在家中摆放祖先的牌位。我小时候,家中的条几上还有几个牌位,祭祀时,将外边的匣子取下,那时才可以看到先祖的名讳。我那时候小,还不识字。等我上学了,祖宗的牌位早就不知撤到哪里去了。我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兴移风易俗。我为什么知道呢,因为姥姥去世的时候,丧事办得极其简陋,一辆架子车就把姥姥送走了。哦,忽然想起当时我家在东郊的某地还有一块坟地,我随奶奶去过一次。坟地平时由附近的农户帮忙照看,当然是早就不知所踪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以,所谓的过年,一是接福,二是祭祖。《红楼梦》中的除夕之夜:“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杂沓,爆竹起火,络绎不绝。”曹雪芹的这段描写,既是贾府过年的盛况,也是民间过年的热闹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此来看,过年是一个悠久的传统。现在有些人说不过洋节,要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春节一定是那个最受大众重视的节日了。那么,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了呢?怎么说呢?就说计划生育吧,执行了四十年的国策,让人们习惯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再想回到从前的样子,大约是不可能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应该是1966年吧,有人提出: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那年春节就没放假。虽然记得家里也是做了几个菜,但过年的心思却淡化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些事真的不能深究:将春节革命化是个什么样子,只是不放假那么简单吗?恐怕,提出这个口号的人也不尽了解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个名为《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的韩国电视剧,其中一集描写了韩国人过年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韩国人的年和咱们的春节是同一天,也放假三天,是一年中假期最长的一个节日。这个剧描写了祖孙三代过年的仪式。一是那天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民族的服装。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按长幼顺序给爷爷奶奶拜年。他们还是行跪拜礼。爷爷奶奶受礼并寄语,然后发红包。从爷爷奶奶屋子里出来,几位父辈的人再分别在自己的房间接受儿女的跪拜,并对子女提出对他们新一年的希望。当然,祭祀也是韩国人过年的重要活动。韩国人会将食物摆在供桌上,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文革十年连扫墓都被禁止了,大约是改开后,一些祭祀活动才逐渐恢复。老家开封祭祀时间是初三。那天,各个墓园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汽车根本开不进去。因人太多了,有些人家就把这个祭祀的日子放在了初一或初二。其实,在家里供奉也很好,这也算个群体效应吧:别人家都去墓地祭祀,总觉得说不过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经许多规矩被破了,不管好坏。其实,有些事真的不需要硬性规定,让百姓们自己选择不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味到底是什么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味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它是传承、是祈福、是敬畏……它很普通又很特别,它或许是一句真心的祝福;或许是一个善意的举动:或许只是对世界的一个甜蜜的微笑……总之,它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年过年我都是早早的就把春联准备好; 买一件新衣服,让自己身上带点“新”;年前添些新碗筷,寓意添人进口;孩子们放爆竹,自己也跟着凑热闹,让气氛热起来;精心准备年夜饭,一家子团团圆圆,欢乐祥和……总之,想继承一些什么,也想传下来一些什么。《红楼梦》中,过年的菜肴也都透着喜气: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屠苏酒……我们也可试着给自己的饭菜起个有寓意的名字,过年嘛,可不就要讲究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希望越来越浓的年味,弥漫在古老而现代的我可爱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月2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