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顽童的美篇

老顽童

家乡的“年俗”~“年味” <p class="ql-block">——、祥龙摆尾辞旧岁,灵蛇献瑞迎新年!一年又一年,“春节”又到咱眼前。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由于农历分大月和小月,今年的腊月是“小月”少了一天怎么办?只能将腊月二十九日,当做年三十来过大年了!每年越是临近年关之时,越会想起记忆之中,家乡那些难以忘记的“年俗”和“年味”。</p> <p class="ql-block">——、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各地“习俗”纷繁多样,各具特色,都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髓。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已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至此,中华民旅的传统节日《春节》,既将成为一个国际化节日。</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习俗”差异很大,虽然东北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体相同。但是,由于气候不同,“年节习俗”也不尽相同。在我的记忆之中,过去家乡的“年俗”和“年味”是从“蒸豆包”开始的。有一句民谚是这样说的;“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这粘豆包和年糕,在过去那些年代里,曾经是整个东北地区腊月里最美味的食物,满族人将其称为粘干粮,是打仗时的军粮。制做豆包的主要食材是,大黄米面,红芸豆或红小豆。而每年腊月里蒸豆包的寓意是,“团团圆圆,蒸蒸日上”。在那物资匮乏年代,粘豆包和年糕曾经是东北农村家庭,从腊月至正月的主要食物。所以说,东北人家腊月里蒸豆包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有句童谣流传已久;“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完腊八就是年。”所以说,过去在东北农村地区,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养“年猪”,每年春节之前,杀年猪是头等的大事,也是腊月里农家最热闹之事。一家杀猪,村子里有人看热闹,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的男人们来帮忙抓猪,杀猪,烧水退毛,清洗内脏,灌制血肠,分割猪肉,过秤卖肉。女人们则帮忙做饭,最后伺候酒席当服务员。</p> <p class="ql-block">——、杀完年猪后,按照传统习俗,制办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及帮忙杀猪的左邻右舍的邻居们,吃上一顿杀猪菜大餐。制做杀猪大烩菜并不复杂,新杀的猪肉与酸菜是绝配。从炖酸菜锅里,捞出血肠和煮熟的五花肉,切大片蘸上蒜酱,吃上一大块是香而不腻,因为这是农家笨养猪,纯纯的农家绿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包冻饺子的习俗,至今己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据说,这一习俗是蒙古人和站人共同发明的,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东北过年包冻饺子的“年俗”,一直传承至今。记得过去东北农村,腊八节过后,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包冻饺子的习惯。一是东北寒冷的天气,便于冷冻和储存,二是吃起来方便,随煮随吃。</p> <p class="ql-block">——、家乡吃饺子的习俗,是春节前后最集中的时间段。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时间段时间里,先后要吃七顿饺子。“小年”晚饭饺子,是为祭灶神,除夕早餐吃饺子,有除旧迎新三意;除夕半夜团圆饭吃饺子,有团圆美满,一顿饺子二年吃,年年有余三意;正月初一吃饺子,有庆新年之意;正月初三被称为“赤狗日”,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之日,人们都尽量避免外出,留在家里享用饺子,既是团圆的象征,也避免了外出的不吉利。正月初五“破五”早餐吃饺子;一是象征着破除一切不祥之气,迎接新的开始。二是迎接财神的日子,吃饺子尤其是肉馅饺子,象征着对财神的尊重和欢迎,希望财神带来好运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家乡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与年俗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更被演绎得热闹非凡,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特别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乡曾有一系列传统“年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伤佛让人走进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年味之旅。</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烟火气,即啦开了“春节”的序幕。每到小年过后,忙年之旅进入倒计时;首先是进行大扫除,打扫庭院,清洗被褥,家俱和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并对室内进行彻底的扫尘。准备祭品,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和浓郁的“年味”。家乡的人们小年晚餐要吃饺子,并祭拜《灶王爷》,祈求上天言好话,下届作保平安,这一习谷不仅体现了家乡人对生活的虔诚祈愿,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p> <p class="ql-block">——、贴春联,贴福字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年俗”,这是一件喜庆之事,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乡村里贴春联更是别具一格;园子的墙上,贴“满园春光”,猪圈门上贴“肥猪满圈”;仓房要贴上“粮食满仓”,大门对面,要贴上“出入平安”。倒贴福学意思是,“福到了”,并在屋内墙上,窗户,水缸,柜子,柱子上,都要贴上福字,寓意福气满满,福运来啦。</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年夜饭的剩菜剩饭,都不能随便倒掉,必须留到正月吃,寓意年年有余。乡村住平房家庭,取暖炉子的煤火,一夜都不能灭,象征着人丁兴旺,温暖和希望。在除夕之夜,家里所有房间,都要把灯点亮,整个晚上不能熄灯。象征着光明,生命长久,新的一年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家乡每年“除夕”之夜,都有悬挂大红灯笼的“年俗”。记得过去物资匮乏年代,大红灯笼是很难买到的,只能自已制做。可那时自制灯笼是一件很费工费时的手艺活。一般人家在过完“小年”就开始着手糊制灯笼了。等到除夕的下午各家各户,在年夜饭之前,都早早的将自家糊制的灯笼安装到位,待除夕降临之时,都打开自已制做的大红灯笼,照的满院一片红,显的非常有喜庆氛围,自己也很有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永远难忘家乡“除夕”夜里那顿“团圆饭”。即使是现在,全国各地对年夜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绝大多数地区,把除夕这天的晚饭,确定为年夜饭大餐,特别是南方地区,普遍认为除夕晚餐,既是年夜饭大餐,而没有夜间那顿“团圆饭”。而在东北我的家乡,即将除夕晚饭称为团圆饭,也将半夜那顿跨年大餐,称为“团圆饭”。每当除夕夜23左右,开始制做“团圆饭”跨年饭,主角是水饺,并在两个水饺中,分别放入两枚硬币,寓意是对新的一年美好期待。家人们谁吃到了带有硬币的水饺,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走好运,发大财。而半夜这顿团圆饭也很有讲究,但必须有鱼,其它菜可随意上,但大多都是除夕晚餐的剩菜,都可以端上餐桌。只是这顿饭要漫点吃,必须要从零点之前,吃到零点之后,才可停用餐,寓意是;一顿饭二年吃,尽显富富有余。在这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有些传统家庭,要先摆供桌,上香烧纸钱,祭拜祖先,保佑家族平安。而吃完“团圆饭”守夜时,家里所有房间的灯必须全部打开,为逝去的亲人们照亮回家的路。而另一层意思是,通宵亮灯,预示着家族长长久久,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在每年的正月里,生长在东北黑土地的人们,很喜欢踩高跷,扭东北大秧歌。东北人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部在那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因此,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是东北大秧歌最热闹的时间段。</p> <p class="ql-block">——、其实中国人过大年,最值得回味的并不是什么“年夜饭大餐”,而是从腊月至正月,这一年节时段“忙年”的整个过程;这才是最令人回味无穷,永远难忘的中国年!明天即是中国年了,本篇美文的最后,用八百年前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那首著名的《元日》诗篇做收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7日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