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无十全.瓜无十圆】</p><p class="ql-block"> “人无十全,瓜无十圆”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就像瓜不可能长得非常圆一样。这句俗语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p><p class="ql-block"> 这句俗语源自中国民间,通过比喻瓜的形状不完美来反映人生的不完美。它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鼓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足。</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经遇到一个小孩,小孩在路边摆玩石子时,孔子考问他天上的星星数量。小孩回答说天上的星星和这里的石子一样多,这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没有人是全知的。孔子因此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种认识也体现在“人无十全”的思想中。</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中,“人无十全,瓜无十圆”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完美时,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成长。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保持一种平衡和和谐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p><p class="ql-block">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浓若醴”,谚语,意思是君子交朋友,淡而久远;小人交朋友,浓而短暂。</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 《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p><p class="ql-block"> 《礼记·表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p><p class="ql-block"> 元·费唐臣《贬黄州》三:“我止望周人之急紧如金,君子之交淡如水。”</p><p class="ql-block"> 明·王达《笔畴》上:“晏平仲善与人交而敬之者,不过以义相合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浓如醴,水虽淡久而味长,醴虽浓久而怨起,吾闻之古人云。”</p><p class="ql-block"> 明·释正岩《与陈平远居士书》:“冷之为物,至于澹宜。凡见澹人如水投冰,不求合自合,故于居士独有愿与之心焉。古人云:‘君子之交澹如水。’近代鲜矣。”</p> <p class="ql-block">【口蜜腹剑】</p><p class="ql-block"> 口蜜腹剑,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p><p class="ql-block"> 这则成语意为一个人嘴巴说得好听,而内心险恶,处处想陷害人;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p><p class="ql-block">【成语出处】</p><p class="ql-block">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p><p class="ql-block"> 后人据此提炼出“口蜜腹剑”这则成语。</p><p class="ql-block">【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时,朝中有个官员叫李林甫。他与皇帝属同一个宗族,所以权势显赫,不可一世。李林甫很有才艺,字写得很好,又擅长绘画,因此很受唐玄宗的赏识和重用。可是李林甫品德低下。他善于谄媚逢迎,看皇帝眼色行事,竭尽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能事,以此来博得皇帝的夸奖。对于唐玄宗的心腹宦官和宠妃,他总是想方设法讨好卖乖,博取他们的欢心,以保住自己的官位。他就是依靠这种特殊的本领蒙蔽了皇帝及其身边的人,在朝中高居宰相之位达十九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李林甫平时和同僚们相处,总是装出一副态度谦恭、平易近人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一位办事公正、善解人意的忠臣良相,实际上他阴险狡猾,手段毒辣。他专门同有权有势的人结交,结成帮派,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凡是有才学有见识的人,他都非常妒忌。如果哪位官员功劳超过他,被皇帝重用,地位威胁到他,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这个人除掉。</p><p class="ql-block"> 李林甫初升侍郎,进入宰相行列,首先想到的是除掉同僚。那时候身为中书令的诗人张九龄,侍中裴耀卿位置均在李林甫之上。为了除掉张九龄,李林甫表面上巴结讨好,暗地里却咬牙切齿,进谗言,挑拨离间,想借玄宗皇帝之手除掉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蔚州刺史王元琰案发,王妻是张九龄好友中书侍郎严挺之早年离异的前妻。严挺之想为王元琰说情。李林甫急将此事密报玄宗,让玄宗重责严挺之。张九龄不知是李林甫设置的圈套,极力为严挺之辩护。玄宗大怒,结果张、裴、严被扣上结党营私的罪名被贬官。</p><p class="ql-block"> 为了掌握唐玄宗的爱好和想法,李林甫用金钱玉帛买通了宦官和皇帝的嫔妃,因此唐玄宗那儿有什么消息,他马上就能知道。有一次,他听说唐玄宗要重用兵部侍郎卢绚,便立即把卢绚调到外地,不久又把卢绚降职,却对唐玄宗说卢绚有病,不能重用。又有一次,他知道唐玄宗想重用严挺之,就把严挺之请到京城来看病,然后告诉唐玄宗,说严挺之年老体衰,正在医治。</p><p class="ql-block"> 李林甫两面三刀,嫉贤妒能,陷害了很多才能比他高的人。了解李林甫的人,都说他口蜜腹剑,对他十分痛恨却又畏惧,只好远远地躲着他。</p><p class="ql-block">【成语寓意】</p><p class="ql-block"> “口蜜腹剑”是李林甫官场攀升之路的武器,凡是有才能、功绩、声望的人才必定要受到李林甫的打压,他依靠这种本事,久居宰相之位,对朝廷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统治的昏聩。“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最后的下场,也说明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飞鸟尽良弓藏】</p><p class="ql-block"> 飞鸟尽良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又《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得很快的狗。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p><p class="ql-block">【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范蠡</p><p class="ql-block"> 范蠡即离开了越国,从齐国给大夫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文种看完信后,便称病不再入朝。后来有人向越王进谗言说文种将要作乱,越王勾践便送给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教给我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了,还剩下四个方法,你替我从先王开始试下吧。”文种于是自杀了。</p><p class="ql-block">【噩运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白起</p><p class="ql-block"> 为将者,生杀大权操于一手,秦赵长平一役,坑杀赵兵40万,何等威风,令赵10年无精壮之兵,闻风丧胆于朝,耐何功高盖主,不谙政事,拒王命而不从,终死于秦相范雎之手。</p><p class="ql-block">伍子胥</p><p class="ql-block"> 生于坎坷,长于危难,少年立志,忠肝义胆,一夜白发,苦大仇深,春秋五霸之吴始于其策及经营,而遇主不明,虽尽忠于吴王,却被赐死。自刎后挂眼于吴都,视吴为越灭。</p><p class="ql-block">文种</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采用文种之计,七计之三,已灭吴矣,然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此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吴灭后,嫉其才而疑其反,文种终被赐死。</p><p class="ql-block">吴起</p><p class="ql-block"> 吴子,与孙子并称“孙吴”,著有《吴子兵法》,亦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鲁、魏、楚国经其变法,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然其变法,削弱了王宫贵戚之权利,楚悼王既没,各王氏宗亲群起而攻之,吴子伏尸于楚王,终死于乱箭,因此遭连坐诛族之贵族者70余人。</p><p class="ql-block">李牧</p><p class="ql-block"> 李牧用兵,神出鬼没,多奇兵,早年抗击匈奴,居代郡,守雁门,屡挫匈奴,一役斩首十余万,教胡人10年未敢南窥中原。后抗秦护赵,立战功无数,保弱赵不为强秦所灭,然赵王昏庸多疑,听佞臣郭开之言,疑其反,诛李牧,无多时,赵为王翦灭。</p><p class="ql-block">商鞅</p><p class="ql-block"> 秦何以为强,变法也。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经变法后的虎狼之师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共计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五十余万。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而变法之创者商鞅,也跟吴起一样因为得罪贵戚,而被车裂于市。</p><p class="ql-block">韩信</p><p class="ql-block"> 秦末,四处烽烟四起,秦之统治,岌岌可危,项羽刘邦,逐鹿中原,韩信者,幼年受胯下之辱,励精图志,学兵法,为万人敌,与赵背水一战三万灭其二十万。一时所向披靡,后从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袭强楚之不备,及霸王自刎。“敌国破,谋士亡”,陈平、吕后、萧何共谋之,被诛于长乐宫钟室。</p><p class="ql-block">周亚夫</p><p class="ql-block"> 七国之乱,其势盛及一时,汉室江山,岌岌可危,吴楚连军,进兵睢阳,扣关函谷,景帝惊咤,临危授命于周亚夫,周亚夫者,严治军,明军纪,善用兵,领兵平山东四国于弹指,袭粮道,平吴楚乱军,叱咤风云一时,而天下定,景帝疑其功高盖主,削其爵,罪之,亚夫绝食五日,终死于狱中。</p><p class="ql-block">刘伯温李善长</p><p class="ql-block"> 结束蒙古对中原的数十年统治,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平张士诚,诛陈友谅,南征北讨,功勋卓著,与刘伯温、常遇春等共为开国元勋,然朱元璋此人疑心重,开国之将,皆为残害,空哀伴君如伴虎,此恨绵绵无绝期。</p> <p class="ql-block">史记引语</p><p class="ql-block">先秦.佚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狡兔死。</p><p class="ql-block">良狗烹。</p><p class="ql-block">高鸟尽。</p><p class="ql-block">良弓藏。</p><p class="ql-block">敌国破。</p><p class="ql-block">谋臣亡。</p> <p class="ql-block">【激流勇退】</p><p class="ql-block"> 激流勇退,汉语成语,意思是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出自宋·苏轼《赠善相程杰》。</p><p class="ql-block">【成语出处】</p><p class="ql-block"> 宋·邵伯温《邵氏见闻录》:“宋钱若水谒陈希夷,希夷与老僧拥炉,熟视若水,以火箸画灰上,云:‘做不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后再往,希夷曰:‘吾始以子神清,谓可作仙。时召麻衣道人决之,云子但可作公卿耳。”</p><p class="ql-block">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激流勇退”。</p><p class="ql-block">【成语故事】</p><p class="ql-block"> 钱若水,字澹成,又字长卿,是北宋著名的贤臣。</p><p class="ql-block"> 钱若水在被推举进京应试时,曾经到西岳华山去拜见道教的名师陈抟老祖。陈抟感到钱若水清秀明慧,颇有点“仙风道骨”,想留下他在华山修道。于是就请钱若水第二天再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陈抟老祖特地邀请了一位老和尚来当“参谋”,让他看看钱若水是否适合修道。老和尚和陈抟老祖围着地炉盘膝而坐,钱若水果然依约来了,老和尚上上下下把他打量了半天,然后用拨火的筷子在炉灰上写了“做不得”三个字,意思是说,这个年轻人不是适合学道的人,以后还是要当官的。停了一会,老和尚又说:“不过这是个能在急流中勇退的人。”意思是说,钱若水虽然还不适合修道,也有才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但从他的气质和品格来说,是不会贪恋功名富贵的。</p><p class="ql-block"> 而钱若水科举考中进士后,也表现了出了出色的才干,政绩很好,因而仕途顺利,年纪轻轻就升迁至枢密院当上了枢密使(朝廷中掌握军国要政的大臣),但是正如老和尚的这些预测,钱若水却急流勇退,刚刚四十岁就辞官回乡。</p><p class="ql-block">【成语寓意】</p><p class="ql-block"> 老子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蠡和文种助越灭吴,雪会稽之耻,范蠡功成身退,到齐国隐居从商,得以全生。文种不听劝告,虽然并非全为贪恋权位,结果仍然难逃因功高震主被杀的劫数。张良、韩信同辅刘邦,灭楚后,张良急流勇退,优游林泉之下,而韩信虽然并无夸功造反之举,结果仍然身首异处。</p><p class="ql-block">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的法则。老子深察万物之奥,告诫人们,要知止,要知足,要知退,“祸莫大于不知足”。尘世中,所有的人和事注定不会永久地相陪、相守,无论怎样强求,最终都会离去;有些人,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再留恋,到头来所有的期望终将成空。有些事,如果想让它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前程的任务已完成,后程自知已动力不足,不如让于他人继续完成这份事业,让它能够得以最大限度地上升和发展。大千世界,人们能够拥有的毕竟有限,不可让无休止的欲求埋葬了原本的快乐和幸福。适可而止,急流勇退,看似舍弃,实则是保全人格和操守的一种明智之举。</p><p class="ql-block">【运用示例】</p><p class="ql-block"> 宋·苏轼《赠善相程杰》:“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p><p class="ql-block"> 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五:“伟哉良佐,有声于时。虎闱鹭泽,莫敢参差。晚陟春卿,激流勇退。知止知足,庶儿无愧。”</p><p class="ql-block"> 清·李渔《十二楼·归正楼》三回:“只怕你这些说话还是托词,若果有急流勇退之心,要做这撒手登崖之事,还你今朝作妓,明日从良,后日就好剃度。”</p><p class="ql-block"> 梁遇春《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然而许多应该早下野,退出世界舞台的人却总是恋栈,情愿无聊赖地多过几年那总有一天结束的生活,却不肯急流勇退,,平安地躺在地下,免得世上多一个麻木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