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无善无恶心之体</p><p class="ql-block">释义:人作为个体,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之分的。</p><p class="ql-block"> 相信我们大家都会被《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性善论的代表。与性恶论相反的就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是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塑造改造人类本性中的恶。</p><p class="ql-block"> 但王阳明却不这样认为,他便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认为心之本体,如同一张白纸,。这就是心的原始状态,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当我们用这颗无善无恶的心去感知世界时,才能更客观地理解事物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偏见和执念而给事物贴上善恶的标签。王阳明提醒我们,要回归心的本体,摒弃这些标签,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它告诫我们要保持一颗初心,不被世俗的善恶观念所束缚,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世界。</p><p class="ql-block"> 想必读到这里,就有人好奇了,既然王阳明认为心无善无恶,纯净无暇,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人做坏事,有人做好事呢?</p><p class="ql-block">这就到了下一句“有善有恶意之动!”</p> <p class="ql-block"> 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释义:善恶的产生是由人产生的意念活动,是非善恶的差别就在“意之动” 方才我们说到,人心本如明镜,无善无恶,但当我们对外界产生意念活动时,便有了善恶之分。</p><p class="ql-block"> 这并非是说外界事物本身有善恶,而是我们的意念在发动时,受到了私欲和偏见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善恶的判断。 这种意念的发动,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射。如果我们要想恢复心的本体,就需要我们时刻反省自己的意念,确保其不被私欲所蒙蔽。要求我们时常修心,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要做到,动心忍性、反身求己,才能“静亦定、动亦定”。那如何确保自己向善去恶呢,这就有了良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3】知善知恶是良知</p><p class="ql-block"> 释义:能够正确判断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是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如同内心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判断是非、善恶。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它告诉我们何为对、何为错,何为善、何为恶。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德,人有人之至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份内心的指引,被外界所迷惑,走向歧途。我们需要时刻唤醒内心的良知,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知善知恶。</p> <p class="ql-block">为善去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 释义:按照良知的的指引,实践善行、去除恶行就是格物。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王阳明认为“为善去恶”则是格物的具体实践方法。通过行善积德、摒弃恶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我修养,还能够认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世间的规律。 而在格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用“四句教”心法来指导,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