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西安千古情景区、大唐不夜城、大雁塔下地宫</b> 2024年10月18日游 把这座现代桥想象成灞桥吧,因为灞桥什么样子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出租车来到千古情景区,在西安灞桥区,行色匆匆之际,肯定无法访问心中所有西安有名气的地名:曲江、霸陵、未央宫、阿房宫遗址、上林苑、就把他想象成霸凌、灞桥吧:我和西安也马上要面临折柳分别的时候了。<br>灞陵行送别 (李白)<br>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br>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br>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br>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br>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景区大门 仿唐代塔 仿长安门 宋城西安千古情表演剧照:<br> 大型歌舞《西安千古情》以一位华裔少女回国寻根的故事为主线,开启一次寻找民族记忆之旅,犹如神奇的时空穿梭机,全面立体展现周秦汉唐的宏大篇章。这里有苍茫古远的半坡之光,这里有灞柳依依的浪漫诗情,这里有泱泱大秦的风骨气魄,这里有万里扬沙的丝路传奇,这里有大唐长安的盛世华章…… 匆匆看完西安千古情,坐公交,能直接到达大唐不夜城的地点。<br> 大唐不夜城,就是一场灯光、水景秀,非常热闹,但真的人太多,除了热闹,cosplay的小姐姐多,解说仔细听,可能也有如沸的激情,但总体感觉一般。 水景秀,人多得无法挤进去。 鉴真像,他东渡日本,带去了唐朝的相关建筑、医学的最新成就。所以唐太宗禁止本国人才出关,也有一定现实道理。 在看大唐不夜城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个标牌,自费花门票30元,进入游览,不想是别有洞天,在地下,体验到的长安历史的厚重。 在地下,大唐很多功臣赞,绝大多数和凌烟阁功臣相匹配。在我固有印象中,这二十四位功臣,应该兼顾文臣和武将,后来仔细看了相关文字,才知道,原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都是文臣,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些人都是军事人员。难怪李贺曾经感叹:‘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侯?” 凌烟阁功臣的排序,是唐太宗官方进行排序的,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实际是排名最后的。而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所有的脏活累活都干了,原来官职低于秦琼,后来就飞升到第八位,这里排名,也把秦琼排序人为的拔高不少,可能后人相对看重秦琼的人品。考古发现秦琼儿子的墓志铭中,就记载着秦叔宝一件得意的功绩,擒尉迟恭于美良川。如果各位多看小说的话,在小说中,秦琼基本上是为帅,而尉迟恭是将。另外,很多人物,我们也在小说中被限制了。感觉徐茂公的形象,是军师的角色、而徐茂公是真正独立统兵征战,功名显赫的将领。 历代墓志铭陈列 太平公主在上官婉儿死后,为她造墓,留下了动人的文句:<br>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br>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br>( 翻译成现代文:网上众多,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相对而言,从信达雅的角度,我最赞同这段译文:<div> 你的西去,正如潇湘之水一时断流,正如宛委之山瞬间倾颓;你的离去,犹如光亮闪闪的宝珠沉于水底深处,犹如价值连城的璧玉撞毁震碎。<br> 我静静地站在你的坟茔之前,如涛声一般的风儿吹过松林,你长眠在此静谧之地,但愿在千万年以后,还有人记得和赞颂你的如山岳一般突兀的才华。)<br></div> 这是女性给朋友的挽辞,和这段铭文相互辉映的,我印象中是另外一段男性的祭文:<br> 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br> 纸张能保存千年的,堪称稀有,勒石为铭,简单粗暴,却能传承久远,上官婉儿的墓曾被官方正式毁墓,但是却能在千年之后,仍然能找到曾经葬她的人对她似海的深情,她的墓志铭依然幸存,重新面世,其石上文章、书法都为一时之上品,基本能保留原貌,但是“汝死我葬,我死谁埋?”之问,对太平公主而言,真成了问题,太平公主后来也未善终,身后也不知归处。单从这篇文章的角度看,对我看到现代书中认知的太平公主的印象大为改观。 这里有大量关于玄奘的介绍: 这是玄奘西游时候,随身携带装备的模拟复制品,依次分别为:拂尘、油灯、芒鞋。 玄奘归来,太宗正要东征高丽,在出征前洛阳接见玄奘,玄奘对当时的政治法律,都非常敏感,并不是一位不知世事的呆和尚。刚刚相反,像这样恭维皇帝的话,几乎出现于每一次对话中。玄奘的徒弟彦悰曾对他师父的机警善辞,有过这样的称赞:「法师才兼内外,临机酬答,其辩洽如是,难哉!」<br>玄奘回来第一次被皇帝李世民接见的时候,听听流传下来的对话:<br>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br>(你当年出去的时候,为什么不报告呢?唐僧出去,是标准的属于偷渡,要是皇帝翻脸,就可以治罪的。玄奘马屁立刻跟上:我出去的时候,再三请示过,但是估计发愿不诚恳,所以不被允许,马上谢罪,太宗也不好认错,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br>(我禁止的俗家人,你是出家人,当然可以不受限制。)<br> 皇帝既然表示,他不究已往,玄奘自然感激,等到太宗问他: 「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唐僧又马上借机会把皇帝恭维了一番。<br> 法师对曰:玄奘闻,乘疾风者造天地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陛下掘干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振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于上国,敛躬而敬之。何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br> (我出去,赖天威,后面有大哥罩着,当然出入往还不难!)<br>看着这些文字,还是很好玩的。<br> 唐初不准国人过边检,道理也简单:当时李世民刚刚登基,虽然大唐完成了天下一统,但周边环境并不好,突厥人时刻保持着对大唐的军事威胁,甚至一度兵临长安城下。古代文盲率又很高,像高僧这类人物,学识渊博,精通各类知识,其中不乏有建筑、冶金等技术知识。一旦这样的人流落到他国,如果将头脑中的知识转化为军事用途,那是十分可怕的,比如说鉴真东渡日本后,就带去了医学、建筑等方面的技术。唐王朝是绝对不希望中原掌握的先进技术被敌国掌握的,因此不肯放行。中原王朝对自己的科技成果,对周边也是进行技术封锁的。蚕种、桑叶、造纸、火药技术,基本上都进行了严格封锁。中原造纸之术,传到阿拉伯,据说也是唐朝高仙芝与大食战争,失败后,有不少唐军被俘,被带回大食,其中有不少专业人才,由此,中国造纸等专利技术外泄。更早的记忆:据说公主出嫁、想带乌骨鸡到外藩,只能带走煮熟的鸡蛋,而不能带走活鸡。 他们初次聊天内容包括:<br> 「自雪岭已西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四佛遗踪,并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法师既亲游其地,观觌疆邑,耳闻目览,记忆无遗。随问詶对,皆有条理。」<br> 太宗留意西域,从他作皇帝时起即有此心。可是西域诸国,分合不定,唐朝政府对当地的情形,并没有一贯而系统性的数据。现在玄奘的旅行,远越中亚直达印度。玄奘的见闻,远超过博望侯张骞。太宗自然需要这种材料。这种材料对唐朝经营西域,和历史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太宗才决定,法师「宜修一传,以示未闻。」这就是撰写「大唐西域记」的起因。这本书,固然当时可以作为重要的地理、国情资料,但是后来,确成为历史上无比珍贵的记载。<br> 《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口述,辩机撰文。《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中国新疆、西经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至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克什米尔地区及中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br> 唐太宗亲自撰写了一篇长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文中称赞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足见评价之高。唐高宗得到玄奘病危的消息,即时派多名御医救治。玄奘逝世后,高宗哀恸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这是百家讲坛中,钱文忠说玄奘的游历为: 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翻译一下:(张骞封为博望候,他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去的地方更远, 比司马迁、班固书写的历史更多。)<br> 太宗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和玄奘会谈之后,深觉像玄奘这样一位人才,应当位以高官,收为己用。玄奘传文称:「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归俗,助秉俗务」。玄奘坚决不干,推说他自幼出家,不问政务,一旦还俗,不但于政无功;并且也会使他的宗教学问,徒令腐败。他只「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br> <br> 太宗退让一步,想要玄奘和他一起参与东征。法师以军旅不便,虚负路费为理由,加以推谢。太宗不高兴: 好不容易支吾过去,说僧人不能参与和旁观战争。玄奘请求到嵩岳少林寺去译经,太宗不允,建议他在长安弘福寺翻译,以便太宗随时召见,玄奘接受。钱文忠讲解玄奘法师传的时候,也讲到了太宗希望玄奘还俗为官,并且拉扯了多回。玄奘要坚持自己理想,但纵然如此,玄奘最后也没有一直在慈恩寺译经,他和皇家的关系,也曲折难解,他最得力的弟子,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的故事,虽然不知真伪,但是辩机最终被唐太宗腰斩,同时处死了与辩机和尚有关的十几名奴仆。作为师傅,玄奘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他最后的年代是在玉华寺度过。说明玄奘也不可避免有世俗的烦恼。 对印度而言:<br>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而让玄奘赢得如此赞誉的是一本名为《大唐西域记》的书。 《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玄奘在成书之时曾进表于唐太宗:“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全书12卷,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百余个国家的情况。《大唐西域记》不但拓宽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史料。<br> 《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这些记载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br>如今在印度,只要读过小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印度人知道玄奘,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材,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印度如此推崇玄奘,主要是因为玄奘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贡献。印度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其历史多存在于传说之中。如同《天方夜谈》,从前有个公主、从前有个王子,但是具体是何年代、何地点的王国,都是语焉不详。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的历史天空“曾经一片漆黑”,印度人不知道佛教发源于本国,也不知道自己国土里掩埋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 《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库什那迦、兰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玄奘在印度的经历</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巅峰 玄奘征服万人学院</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全盛时期的那烂陀寺藏书高达900万卷,僧人学生多达万人。因为成绩优异,玄奘还获得在那烂陀寺 “留校任教”的资格,那烂陀寺还给他配备了“专车”。可乘坐大象出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那烂陀寺是一个以佛教为背景的寺院,在古代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现在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那烂陀大学董事会成员王邦维对《新京报》记者介绍说,“在玄奘那个时代及前后一两百年间,那烂陀是亚洲佛教的学术中心。”那烂陀寺是当时的佛教研究中心,“玄奘离开长安时就已经想好了,他要去的目标就是那烂陀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那烂陀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像是一所大学。据悉,那烂陀寺初建于公元5世纪左右,经过历代君王数世纪的经营扩建,全盛时期的那烂陀寺据说藏书高达900万卷,在这里学习的僧人学生有1万多人,来自中国、蒙古、高丽、日本、波斯等地。到过西域取经的中国著名僧人,如玄奘、义净等,都曾详尽地在著作中记录过这座名寺兼学府的风貌。王邦维强调,“那烂陀寺尽管是一所佛教机构,但它的教学研究并不仅限于佛学,还有很多世俗的学科,比如天文、数学、语言、医药等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当他来到那烂陀寺时,这里“伽蓝(指僧众居住的庭院)五十余所,僧徒万有余人”。比玄奘晚40年来到那烂陀寺求学的另一位“唐僧”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则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寺高三层,每层高一丈多,用砖制造。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寺中有三座图书馆,最大的一座图书馆有9层楼高。每天,那烂陀寺有100多个讲坛同时开讲,学术氛围十分浓厚。由此可以想见那烂陀何以令玄奘心心念念向往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和《西游记》不同的是,玄奘来到那烂陀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时已经逾百高龄的“校长”戒贤法师收他为亲传弟子,亲自教授他《瑜伽论》。玄奘勤学好问,每天认真研读经书,“外语”也很优秀,梵文说得比当地人还好。在那烂陀寺,玄奘和多名学者切磋辩论。据《慈恩传》记载,当时寺内能讲二十部经书的有一千人,三十部的五百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其中包括玄奘法师。也就是说,玄奘的水平,在当时的那烂陀寺几千名资深学者之中,位列前十名。因为成绩优异,玄奘还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那烂陀寺还给他配备了“专车”,出门可以享受乘坐大象的待遇。王邦维说,“在那烂陀寺的岁月,可以说是玄奘一生中最精彩、最风光的时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除了玄奘,还有其他外国人来到那烂陀寺求学。王邦维对此说,“印度人对此非常骄傲,因为这比欧洲最古老的大学都要早多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193年,突厥人率领一支骑兵摧毁了那烂陀寺,并放火烧了三座大图书馆,900万册藏书毁之殆尽。</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那烂陀寺重见天日,要归功于玄奘。王邦维介绍说,19世纪中期,英国人统治印度,发现了那烂陀寺遗址。起初英国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处遗址面积巨大,像是一座小城,又像一个大学校园。后来,考古学者拿它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做对比,才确认这个地方应该就是玄奘书中记载的那烂陀寺。王邦维称,“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里的确就是那烂陀寺。遗址如今已经被保护起来,现在的大学校址离那烂陀寺大概12公里。”</span></div></h3> 2024年10月19日 准备返回<br> 我们在西安的时候,团队吃团餐,基本上有一个菜是必上的,是葫芦鸡。最不讲究的,就是盘中放一只完整的鸡。需要宾客自己来分整只鸡,当然,有的时候,提一下需求,服务员可能粗粗的进行拆鸡。还有的时候,上来的葫芦鸡,是横躺着的葫芦造型,大口的放鸡,小口的放调料。最讲究的一次,是特别高大的,竖着的瓷葫芦,将高大的葫芦揭开后,底座才是鸡。依稀记得是白瓷身,红盖子。造型比较抢眼。<br> 在西安,吃饭地点的厕所和上海有比较大的区别,就是男女厕所不太区分大间,只是在坑位分小间。在厕所尽头,再多设男性小便池的小小单间。有一次办事较急,出来一看,厕所有女性存在,吓得俺立刻冲出,回看厕所标志,男女是在一个牌子上面,未曾习惯的我,心急了许久,生怕犯了错误。如果是偏僻地区的倒也罢了,有的用餐地点,已经在西安城墙内了。 我们住的饭店,多人吐槽,室内温度偏高,空调压制不下温度,有人去前台吐槽,前台派人来看,听团友反馈,师傅建议尽量开窗,虽然窗也开不大,师傅倒也不藏着,说空调不制冷是因为中央空调不出力,个别房间无法很好解决,不过你们来住店的时间已经是10月中旬,马上西安要准备上暖气了,您还要求调试开冷空调,酒店肯定不太出力解决。<br> 酒店中,基本没有毛巾的挂钩。电话好像也没有。在底楼大厅,厕所只有一个蹲位,也是一次只能容一人上厕所。一天傍晚,一群学生来蹭喝免费咖啡,服务人员照样不干涉,其中还有一个小孩问前台,多要一袋咖啡,据说要给家里人喝,前台还是予以满足。酒店说12楼早上自主早餐,7:00到9:00,8:30后不再新上餐饮,我看进入早餐人群,只要报一个房号即可,服务人员也未必每个人都在纸上。不过房间倒是比较宽敞,房间内还有靠墙壁沙发,沙发上墙壁柜有展出的产品。还有一个不算小的简单坐桌子,类似古代案几,两人对面办公喝茶,空间倒也足够。 西安旅游精细化管理做得比较粗糙,导游也多次吐槽,一个团队,整体一个二维码,需要团队整体()30秒?)通过,但是,排队中有人插队,也是寻常之事,团队后面的人无法进入,和相关人员交涉,在拥堵的人群中,再换道进入景区,这个过程大大延缓了整体的进出效率,浑水摸鱼的人估计也不少。<br><br> 西安,我们旅馆前面的公交车站,修的可算大气,我一周内进出,基本没有看到公交车进行停靠,这么好的公交车站,仔细去看,也只挂了一个公交车牌。看来这个投资效率高不到那里去。<br><br> 西安在旅游景区,小贩兜售苹果、石榴相对常见,5元到十元左右一袋,估计有四个、五个。在团餐的时候,最后水果都是西瓜片,其实,用苹果替换,可能对游客更好。不过估计对人力要求有点高,毕竟苹果氧化很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