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水街

家在海边

<h1>美篇号:4245947<div> 广西之旅(十六)<br></div><div> 灵渠是桂林市兴安县的水利风景区。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br></div><div> 还没有到达灵渠就在公路上看到的门楼上写着:北有长城,南有灵渠。</div></h1> <h1> 秦统一六国后,为扩大版图,派大军南下。为解决运粮问题,秦王命史禄开凿长江与珠江的水道运河。史禄与三位能工巧匠带人三年挖凿了灵渠。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渠成当年即平服岭南。</h1> <h1>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自古就是中国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h1> <h1> 灵渠博物馆内介绍了灵渠的开凿经过和历史。</h1> <h1> 1988年,灵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1年1月,“灵渠”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h1> <h1> 古树吞碑,这个倒下的石碑竟然被大树吞没了一半。</h1> <h1> 灵渠分为南渠和北渠,从猫儿山发源的源头之水流经灵渠被灵渠的天平坝三七分开,七分水通过北渠入湘江主河道,三分水通过南渠入漓江。因为水是在灵渠天平坝相互分离,“相离”与湘漓谐音,往北的得名“湘”叫湘江,往南的得名“漓”叫漓江。</h1> <h1> 景区里的状元桥。</h1> <h1> 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h1> <h1> 我们坐上小船沿着渠道,欣赏两岸风光。</h1> <h1> 兴安水街是指灵渠穿过县城一段两岸的街区,长约1公里。整个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h1> <h1> 万里桥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2004年重修,桥上建有双亭,桥名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题“万里桥”,唐宝历元年(825年)桂管观察使李渤所建,因传说距唐朝京城长安水路1万里而得名,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石拱桥,迄今已整整1200年历史。历史上被称为“楚越要津”,2004年重修桥亭,桥的南岸立有明代吴玉所写《万里桥记》一文和“万里如归”题词两块石碑。</h1> <h1> 灵渠水街,依街傍水,均为实木结构,青瓦盖顶,下有石板路相连,掩映在绿树丛中,是人们休闲观光、吟诗赏景的绝佳去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