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昵称:若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711285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源:网络 、知青相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在慢煮岁月轻煮时光的赋闲日子里,由于年纪的增加和情感的脆弱,常常会史海钩沉般回忆起一些轶情往事。临近年关,作为正式跨入古稀之年的我,这种怀旧感似乎更为强烈。因为今年是我赴高家沟农场插队落户后光荣入党的五十周年,也是与吕梁地区38名知青向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发出《听毛主席的话,把上山下乡的红旗扛到底》倡议的五十周年,更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与队友白润喜留守农场过春节的五十周年。虽说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三个五十周年的叠加,都与知青生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它令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难以忘却。随着年味的浓郁,五十年前的那个年,又再次浮现在眼前,越来越清晰,好似就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一代人已渐渐淡出时代的舞台,只有滚滚向前的车轮辗压下的道道辙痕,难以尘封,牵着我的思绪,穿越漫长时空,再次带回到五十年前农场过的那个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家沟农场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我于一九七四年年初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作为县第二批插队知识青年的一员,与其它22名知青一起奔赴县店坪公社高家沟农场插队。开启了与第一批27名插队知青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插队知青生涯。</p><p class="ql-block">高家沟农场地处吕梁山西麓,方山县店坪公社辖区内,与临县、离石区接壤,系上世纪六十年修建的、紧靠土崖座北向南的十几孔砖窑洞,冬天火炉土坑取暖。东侧建有厨房、餐厅(常当会议室),西侧有一排牛棚,饲养着两头耕牛一头毛驴,一辆畜力小平车为主要运输工具。西南角是厕所,牛棚背后有两个土窑羊圈,喂养着60余只山羊。人畜吃水靠知青们从高家沟村西头、农场大坡下的水井里挑。农场耕种的土地大部在西北面梁上和西沟坝地。院里能种点蔬菜。主要农作场是高梁、玉米、土豆、谷子及小杂粮。刚进农场的第一年,粮食靠国家按非农业人口供应,蔬菜主打土豆萝卜茴则白。照明是煤油灯。第二年国家投资架设了一趟十千伏专线,解决了照明,并购置了部分粮食加工设备,一辆28型东方红拖拉机。知青没有经济收入,仅靠财政给予生活䃼贴,维系正常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属“文革”后期,是国有经济主导下的纯计划经济。虽物资匮乏,思想保守,生活贫困,但政治生态健康,人们思想觉悟高尚,遵纪守法,敬老爱幼,憨厚勤劳,助人为乐,整个社会风气清爽。</p><p class="ql-block">当时,县里对知青插队点极为重视,配备了一名科级干部带队,县知青办派一人常年驻场,公社抽调6、7名老支书组成农场管理、农活指导团队。因此,全场插队知青虽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生活,但积极靠近组织,思想觉悟较高,工作认真负责,劳动不怕脏累,干活争先恐后,生活笑逐颜开的良好局面,在全场蔚然成风。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每天清晨打扫院子凌晨四点后起床就抢不到扫帚了,常常在清晨睡梦中被扫院声惊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倡议书原件</span></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知青生活环境里,我不甘落后自然成顺理成章之事。1974年3月17日第二批知青临行进点的欢送大会上,我作为知青代表作了坚持乡村干一辈子革命的大会表态发言。进驻农场后,潜心学习,积极上进,吃苦耐劳,不惧脏累,劳动之余按时更换农场黑板报,积极参与批林批孔运动,参与宣传法家人物头像画展等。75年第一批知青陆续分配工作后,我又接任了团支部书记,兼任了农场会计,7月10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正式党员。8月底参加了吕梁地区在离石小神头五七干校举办的全区先进插队知识青年学习培训班,期间,我作为方山县代表于9月9日,在向全区知青发出的倡议书上庄严签名,成为把上山下乡的红旗扛到底的38名知青发起倡议的一员。特别是75年初临近农历年关,我又主动报名要求春节不回家,留守农场看家护院,最后,场领导研究决定,由我和第一批插队队友白润喜两人和三个老农及一只小狗组成春节留守农场“护场小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农场牛棚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大部老农、知青陆续离场踏上回家之路,平日里农场欢声笑语,灯火通明的景象骤然烟消云散。晚上仅两三个窑洞亮着灯光,小山沟里前不搭村,后不搭户的农场出奇的静。一种寂寞空寥感油然而生。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怯懦与害怕。</p><p class="ql-block">白润喜和我系同院邻居,小学同班同学,是从小玩到大、原汁原味的街坊发小,长大后淳厚成熟了许多。明确留守人员接受任务后,我们立即着手了相关工作。首先是农场大卫生的清理,厕所粪坑要全部清理掏空,用扁担粪筒挑到坝上地里,润喜比我力气大,我俩配合默契,我负责掏粪,他负责挑粪,整整干了一个半天。厕所清理干净后,再帮老农清理牛棚,将牛粪装车,用毛驴车也送到地里。最后清理打扫羊圈,把羊粪堆积起来,覆盖黄土,开春备用。其次是巡查值班值守。我们每晚睡觉前,相跟打着手电,从东头的厨房、宿舍、库房、磨房,到西边的牛棚羊圈,都进行一次巡查。如遇晚上狗叫,我俩迅速起床打着手电查看动静,确认无事后再睡觉。其三是配合老农维护农场的正常运行。诸如每天担水帮厨,帮忙切草喂牛,储备饲料等。</p><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年货的准备。我们去大武镇购置了猪羊肉、大米、白面、大白菜等食材蔬菜调料,十几张红纸及毛笔墨汁,买了点鞭炮、二踢脚,酒厂买了二斤散装吕梁山牌白酒。即告年货办齐。我又去店坪供销社买了四包金钟牌香烟(0.26元/包),作为个人屯积的重要高档年货,锁在自己的小扣箱里。母亲从家里托人捎来烤干的花馍与新衣服,这样就算一切准备就绪。</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九,我俩根据山西日报刊登的春联肉容,开始着手写春联,我的毛笔字本来很一般,但筷子筒里选旗杆,只有我执笔,润喜帮忙来完成。要做到农场所有的门户都要有对联,牛棚羊圈也必须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等吉祥祈福的对联。写完春联后还要更换黑板报的板面,简单写几个欢度新春的彩色粉笔美术字,以烘托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农场羊圈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除夕一早,我们着手打扫农场整个院落的卫生,清倒所有垃圾。早饭后,就开始熬浆糊,贴对联,近20余幅对联,贴了好长时间才算完成。之后,就是全部留守人员准备年夜饭,从剁羊肉馅、剁胡萝卜到和面、清洗食材,大家一齐动手,各显神通。包饺子是我的强项,所以我主要负责包饺子,其它人杆皮做菜,不一会,土豆丝烧豆腐丝豆芽粉条凉拌下酒菜就端上了桌。当时刚学喝酒,不胜酒量,象征性喝点,就下锅煮饺子,胡萝卜羊肉馅,那才叫个香。酒足饭饱后,一年企盼的年夜美餐即告结束。</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农场没有电视,也不与村镇接壤,所以除夕夜没有什么娱乐,只能听听收音机,看看晚两三天的报纸。我们吃完年夜饭天黑后,燃放了几根二踢脚、几板小鞭炮,便恢复了往常的宁静。只有远处不时传来隐隐约约的烟花爆竹声。</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留守人员坚持到正月初七,其它知青队员陆续返场归队,我们的任务才告结束。虽然这个年过的清静简朴,但内心觉得无比充实。因为我充分利用留守时间,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吕梁英雄传》两部小说,学会了口琴的吹奏,基本能完整吹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河谷》三部外国名曲。更重要的是历练了自已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勇气,收获了手握尘埃洒出朝霞的愉悦与快慰。</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八,留守人员调假,我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尔后又随父回祖籍看望祖父母。此时,县里突然安排组织全县知青赴大寨村参观学习,由于通知较晚,再加通讯能力差,交通条件落后,我接通知后,从老家紧赶慢赶赶回农场,参观学习的车已出发了两个多小时,丧失了在最火热时期去大寨参观学习的机会,形成了莫大的遗憾。直到九十年代,我调县里工作后,才得以观光旅游的名誉去了一次大寨村,虽视角今非昔比,但总算了却了看看大寨的夙愿。</p><p class="ql-block">更大的遗憾,是当年留守农场的队友、街坊发小白润喜退休不久,于2019年初突发疾病,英年早逝。永远地离开了大家。每当回想起农场过年,润喜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成了高家沟农场全体知青的永久惋惜与怀念。</p><p class="ql-block">明天就是2025年的除夕,每当春节,我总会想起50年前高家沟农场插队时过的那个年,它是我平生离开家人过的唯一一个春节,也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经历与财富,成为今生永远不会忘却的记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无论生活把我们带到那里,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困苦,只要有信念、有航标、有情怀,就能度过一个温馨、充实而有意义的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1-27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