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初,我在翻阅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加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简称南下服务团)的战友林奔叔叔在2019年送我的《林奔自选集》一书时,意外读到一篇讲述他2012年国庆节期间,陪同90岁(虚岁91岁)亲家母参观福州鼓岭刚刚修复的百年老邮局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林奔叔叔送我这本书时,特别在扉页上题字,表达了革命老前辈,对我们第二代人的厚爱与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读罢文章,我向林奔叔叔的女儿、我的好友林珊打听,这位老阿婆是否健在?若健在,我想拜见她,聆听更多鼓岭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林珊告诉我,这位老人不仅健在,而且思维清晰,可以跟我们正常对话,往事可以娓娓道来,她现在已102岁了。</p><p class="ql-block">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恳切请求林珊带我见见这位百岁老人。因为我曾在福州鼓岭插队四年,对鼓岭有着深厚的情感,对鼓岭故事,鼓岭人物有一种天然的兴趣。</p><p class="ql-block">另外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写作题材。因为我是福建老年报的忠实读者,也是该报的积极投稿者。我从以往的投稿经验,感觉这个题材的稿件,该报是十分欢迎的。</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林奔叔叔写的这篇回忆文章的第一页。</p> <p class="ql-block">在林珊的积极牵线搭桥下,老阿婆的家人同意我的采访,并热情接待了我。</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的一天,林珊带我走进福州晋安区福马路上的一个住宅小区。只见这位102岁的老阿婆略显佝偻的身躯格外引人注目,她的肩膀微微前倾,仿佛承载着岁月的重负,脸上的皱纹交错纵横,宛如岁月镌刻的故事,更凸显出她的沧桑与坚韧。我终于见到了这位传奇的百岁老人,亲耳聆听她讲述尘封的往事……</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老阿婆的儿子,年近70的吴松先生,特地到她母亲的卧室,搀扶着老阿婆到客厅来,接受我的采访。“百善孝为先”,此情此景,我十分感动,立即掏出手机,记录下这感人的瞬间!</p><p class="ql-block">吴松先生曾经在福州北峰红旗茶场当过知青,所以与我这福州鼓岭恩顶茶场老知青一见如故,有说不完的知青岁月话题,所以我的采访特别顺利,因为他们一家人都尽量满足我的一切采访需求。</p> <p class="ql-block">2012年的国庆节,这位名叫林幼玉的90岁老阿婆不顾年迈体衰,执意带领弟妹及后辈亲人前往鼓岭参观刚刚修复的老邮局,缅怀曾任该邮局局长的父亲。</p><p class="ql-block">鼓岭邮局的营业员热情接待了她们,赠送纪念明信片和纪念品,并告知邮局已从原来只是夏季营业,现在改为全年营业,欢迎她们随时来。鼓岭邮局负责人得知她是原局长之女后,执意要招待她们吃午饭。</p><p class="ql-block">不过后来是老阿婆带领她的亲属,在鼓岭找了一个农家乐小饭庄,吃了几道鼓岭特色菜。</p><p class="ql-block">从老阿婆90高龄上鼓岭的那一年到现在,不觉13年又过去了。</p><p class="ql-block">老阿婆,今年已经103岁。但她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每天看报纸,还会玩手机,发微信。</p><p class="ql-block">老阿婆说:“我在鼓岭的经历只有一次,但在鼓岭的这座百年老邮局曾经度过的三个月,是我童年最难忘的时光,让我终身眷恋。”</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她父亲的遗照。</p> <p class="ql-block">她还记得,1929年的鼓岭邮局是中国最早的四大著名(夏季)邮局之一,每年端午节开张,中秋节停业,营业三个月。那年鼓岭邮局停业后,她随父亲回到福州,正好赶上9月份开学,一点不耽误她的学业。</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笔者从《中国鼓岭邮史研究》一书中翻拍的鼓岭老邮局历任局长名录表格部分,红线下面清楚记录着:1929年,局长(主管)林超尘。</p> <p class="ql-block">她清晰地记得1929年,7岁的她坐着“滑竿”(鼓岭专有的一种载人工具,用左右二根竹竿,中间捆绑着一张竹椅子,由二位村民轿夫,一前一后的抬着乘坐在竹椅子上的人上鼓岭)跟随父亲林超尘上鼓岭。</p><p class="ql-block">她父亲毕业于福州格致书院(现福州格致中学),因英语成绩优异,考入福州邮务总局,不久被委派到鼓岭邮局担任局长(主管)。鼓岭邮局当时只有三人,父亲负责邮件信封上的外文翻译。第二年,父亲被派往南平永安任职,不幸染病,于1941年英年早逝,生命定格在43岁。</p><p class="ql-block">下图为2012年国庆节,九旬老阿婆带领弟弟妹妹和亲家公一起上鼓岭,来到老邮局。当年陪同她上鼓岭的亲家公(下图第一排左一),就是我十分尊敬的南下服务团一大一中林奔叔叔,但他两年前已经不幸病逝了。</p> <p class="ql-block">根据书籍报刊记载,鼓岭老邮局的小平房经历百年风雨侵袭,曾经倒塌了,原址上当地村民建起了住宅。</p><p class="ql-block">在福州市政府计划修复这座百年老邮局时,是根据从档案馆里查找到的一张百年老照片,上面有鼓岭邮局和这口水井。因为水井尚在(红笔圈内),所以根据照片上水井到老邮局原址的距离比例,终于确定了百年前老邮局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于是在修复这座鼓岭老邮局时,安排村民进行搬迁异地安置。</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林老太带领家人来到百年老邮局旁的这个百年古井合影。</p> <p class="ql-block">她清楚地记得那年她上鼓岭时,鼓岭邮局的建筑面积与现在复建的差不多,但20来平方米的平房小屋必须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前面为营业厅,后面为办公区和员工宿舍区,所以显得十分拥挤。后来,她从1930年到2012年这82年里,都没有再去过鼓岭。</p><p class="ql-block">然而,鼓岭的青翠群山、高大笔直的柳杉树,宜人的避暑气候,特别是父亲在鼓岭邮局忙碌的身影,总是浮现在她眼前,鼓岭老邮局成为她魂牵梦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老邮局旁的百年古井,古井的石栏圈上阴刻着“外国、本地——公众水井”。它告诉后来人,100多年前,在鼓岭生活的外国人与当地村民和谐共处,同饮一口井水。因为当年侨居鼓岭的美国人最多,所以也谱写了一曲曲中美两国人民民间友好交往的友谊之歌!</p><p class="ql-block">笔者今年已经年届七旬,此生见过的水井不计其数,但是在井栏圈上刻字“外国、本地——公众水井”,古稀老人的我,仅见到这一处!</p> <p class="ql-block">2012年的春天,林阿婆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看到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深情的讲述《鼓岭故事》,深受感动。因为在这个故事中,鼓岭老邮局的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德纳夫人在中国留学生的帮助下,从丈夫生前收藏的11枚旧邮票上发现了清晰的福州鼓岭邮戳,破解了加德纳先生终身念念不忘的“KULIANG”,原来就是中国福州鼓岭。</p><p class="ql-block">后来林阿婆又从媒体上得知,鼓岭老邮局在原址上重新复建,并于当年9月27日开张营业的消息后,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在国庆节带着家人上鼓岭老邮局参观。</p><p class="ql-block">下图为2012年2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访问期间,参加友好团体的午宴时,深情讲述(鼓岭故事)。</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2012年国庆节期间,9旬林幼玉阿婆与家人在鼓岭老邮局旁的邮筒前留影。</p><p class="ql-block">她7岁那年夏天,就站在这邮筒边,上午看着洋人们把信件塞进邮筒,下午又看见邮局办事员打开邮筒取出信件,进行盖邮戳、分拣、装袋工作,等待福州邮差攀登山岭送来新的邮件,带走邮寄到世界各地的邮件。</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100多年前,福州邮差背着装着邮件的巨大麻袋,沿着千年鼓岭古道,吃力地攀登2300级左右的石阶,把邮件背上鼓岭,送往邮局。</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百年前,上鼓岭的邮差工作条件十分艰辛!(资料来源:《中国鼓岭邮史研究》一书)</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现在上鼓岭开通了标准公路,车辆随时可以直达,邮递条件方便快捷。邮差的工作条件与100多年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p> <p class="ql-block">在与百岁林阿婆的交谈中,笔者得知她194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州英华中学,为了帮助母亲养活六个弟弟妹妹,报考了福州邮政管理局并工作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她工作认真负责,1956年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单位从事党政事务工作,担任过党委秘书、政工科长、工会主席等职务,现在是联通公司的退休老员工,曾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已经有68年党龄。</p><p class="ql-block">林阿婆的先生吴长霖曾经担任过12年的福州五中(现格致中学)校长,文革中受到严重冲击,前几年已经病逝了,吴校长生前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现在原福州五中的老三届校友,都还念叨着吴校长治校有方,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林阿婆参加工作时正值1949年“8.17”福州解放,邮政管理局立即被解放军接管,并开始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服务,所以她算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员,因为属于有薪金工作人员,不是供给制工作人员,虽然没有享受到离休干部待遇,但根据有关文件精神,2019年她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这两枚纪念章是很多同龄人梦寐以求,却无法都得到的,所以林阿婆说:“我此生无憾了。”</p> <p class="ql-block">林幼玉老太婆和她先生吴校长,重视子女学习教育,受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老太婆三个孩子个个成才,老大吴祥翔(女),退休前是福州市仪器总厂办公室主任;老二吴松,上山下乡当知青后,录用在电信系统,中层干部退休;老三吴群上山下乡当知青,恢复高考后考取清华大学并博士生毕业,现在美国工作。</p><p class="ql-block">老太婆的孙子,她儿子吴松的儿子吴篁现在是福建移动的优秀员工,科技攻关能手。</p><p class="ql-block">下图是2024.9小儿子吴群回国探亲时,三姐弟与母亲老阿婆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听了林阿婆的一席话,笔者不禁对林阿婆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林阿婆经历了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见证了鼓岭邮局的百年沧桑。她是一位幸福的老人,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见到了这位百岁老阿婆时,我有备而来,赠送给她,我的一张演出剧照。并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我赠送给林老太的照片,是我在2016年拗九节这天,在福州三坊七巷(二梅书屋),参加演出情景剧(拗九节)的剧照。</p><p class="ql-block">在剧中,我扮演一位赋闲在家的老爷,接受出嫁的女儿带着我的外孙女回娘家,给父亲送拗九粥,给父亲拜寿。</p> <p class="ql-block">在今天制作本美篇时,恰好报刊刊出我撰写的这位老阿婆的专访文章。</p><p class="ql-block">因为林阿婆的故事内容丰富,篇幅长,所以这次我把福建老年报的一整个版面都给包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林老阿婆家人提供的照片和热情接待。</p><p class="ql-block">也深切怀念已经故去的林奔叔叔!</p><p class="ql-block">感谢好友林珊热心穿针引线牵线搭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观赏!</span></p>